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基础理论的比较

编辑。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市场一般层面有共通之处,都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和规定;在市场特殊层面则有根本区别,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分析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马克思经济学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辩证的、历史的,西方经济学则是辩护的、非历史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要以马克思经济学为指导,并在市场一般层面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4000605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决定了马克思经济学必然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行基础市场经济进行研究,从而与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验总结的西方经济学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着分歧,它们的区别则是根本的。     一、两者在市场一般层面存在相通之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生产一般和生产特殊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依据《导言》的思想,市场一般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定,是在思维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体制性特征;市场特殊是指抽象的市场经济与一定生产关系的结合,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制度性特征。在市场一般的层面上,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存在相通之处。    (一)两者对市场机制的总体描述相似  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沦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而这一原理正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描述:每个个人,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里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的同时,却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微观经济学即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合乎逻辑的表达形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以利己为动机从事经济活动,也即理性的经济人: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通过分析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微观经济学论证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证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宏观经济学虽然承认市场失灵,承认市场机制未必能使全部资源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但却认为通过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从而得出市场机制仍然可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结论。 作文 /zuowen/   马克思经济学也从资本的利己本性出发来描述市场机制资本的本性就是像吸血鬼一样尽可能地吸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促使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资本家会竞相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高,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复存在。虽然超额剩余价值不存在了,但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了。于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是在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从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在这里,单个资本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通过竞争的外在规律促进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并不关心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也不直接追求相对剩余价值资本的本意只是为了自己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的:当一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例如衬衫便宜的时候,他决不是必然抱有相应地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的目的;但是只要他最终促成这个结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论文代写     (二)两者对某些具体市场机制的描述相似  无论是在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都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如,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市场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出现供求不一致的非均衡状态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会使这种非均衡状态逐步消失,实际市场价格将回到均衡价格水平。在这里,均衡价格价格变化的目标,是市场价格运动的趋势。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虽然经常发生,但由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这种偏离不会长时间持续下去。在这里,价值表现为价格运动的规律,使得市场价格在动态中趋于平衡。可见,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认为市场运行是有规律的,平衡即意味着规律的存在。再如,西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理论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平均利润理论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在西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厂商实现短期均衡时,可能获得利润,可能亏损(但必定是最小的亏损),也可能利润为零;而长期均衡只有一种情况,即利润为零。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竞争的结果。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把资本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资本的转移,那些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利润率低的部门,则由于资本向外转移,产品供给减少,导致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上涨,利润率也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形成平均利润率。可见,无论是在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机制的作用都会使企业的利润趋向于平均。企业要想维持超额利润,就需要适时地考虑转向更兴旺、利。

论文网。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