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及报告

[摘 要] 随着财务会计的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以及企 业自身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

改革传统的收益报告,反映企业全面 收益己成为国际财务会计报告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全面收益;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全面收益报告      一、全面收益的概念及特点      全面收益计量交易、事项和情况对一个主体所产生影响的总指标。

它比净收益所含内容要广泛的多,包括报告期内由于下列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全部权益(净资产)的变动:(1)企业与除所有者之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换交易和其他转让;(2)企业的经营活动;(3)物价变动、偶发事件以及企业与其周围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和物质环境交互作用的其他结果。

按照FASB的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报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的概念与原来的净收益相比,它们既有一致性,都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构成,又有所不同,全面收益的范围比净收益要广的多,净收益全面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全面收益还包括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避险等其他全面收益项目。

具体关系如下式所示:   全面收益=净收益十其他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其一,包含的内容不同。

全面收益计量交易、事项和情况对一个主体所产生影响的总括指标,它不仅要求确认构成其主要来源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交换交易的结果,而且也要求确认传统净收益难以处理和反映的物价变动或其他一些外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在报告期内产生(而不是实现)的净资产的全部变动

其二,全面收益要求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全面收益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将不创造价值的分配活动从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区分出来,认为如果不作这种区分,会计人员就不能对权益变动进行适当的会计处理。

全面收益要求确认计量所有形式(包括现金和非现金的)的权益变动,但应当排除由于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所引起的变动,避免业主权益混淆价值创造项目(全面收益)与价值分配项目(如资本投入和股利分派)。

其三,全面收益采用了“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计价被认为是收益确定的前提,收益则是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净资产的增量。

因此,只有在保证资产和负债计价真实性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计算出全面收益

其四,全面收益确认仍然采用基本的标准。

由于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及后来发生变动后的后续确认采用的是最基本的确认标准,因此导致全面收益所适用的确认标准也是最基本的确认标准,即凡是符合相关性、可靠性、能采用相关计量属性可靠计量的净资产变动,都应在确认资产负债变动的同时,在全面收益中加以确认

当然,作为全面收益组成部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确认的净资产变动,也必须符合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定义,满足相关性,并能可靠计量

其五,全面收益趋于以现行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

全面收益计量属性是混合属性

近年来,在迅速变化发展的经济环境挑战下,特别是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后续计量日趋增加,而后续计量必然要求采用现行价值

因此,全面收益将不再以历史成本作为主要计量属性,而将趋于以现行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

二、全面收益确认计量及报告      1.全面收益确认

FASB在其第5号概念公告SFACN O.5中提出确认的四项标准: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并提出凡符合上述四个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

套用FASB基本确认标准,可以推出全面收益确认的一般标准:(1)除与业主交易外,引起权益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已经发生,并有客观的证据可以验证。

(2)这种权益变动能可靠的计量

全面收益是指除了与业主交易之外的一切权益变动,因此确认全面收益的第一步就是要界定哪些项目属于业主交易,而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明确谁是权益所有者,即权益的性质问题。

界定“谁是权益所有者”是重要的,它涉及全面收益确认乃至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

当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对权益性质的认识主要形成了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企业理论、其余权益理论等不同的观点,其中所有权理论是现行会计实务中被人们最普遍接受的概念。

所有权理论认为资产是所有者拥有的权利,而负债则是所有者承担的义务,权益减去负债这一义务后的余额便是所有者权益

它代表所有者拥有的净值。

这一净值等于所有者的初始投资加累积净收益超过所有者提款的差额,分派股利(包括优先股股利)是收益的分配,而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向职工发放的工资以及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都必须作为全面收益的扣除项目。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认为“在企业,权益就是业主的利益”。

计量角度说,所有权理论下的业主权益被认为是一个净财富的概念,代表在扣除企业的负债后留剩的资产(即净资产)。

2.全面收益计量

确认计量的前提,而计量则是把已确认事项加以定量化记录于账簿或列入财务报表的必要手段。

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

历史成本一直是几个世纪以来会计计量的基本原则,是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计量属性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亦称脱手价格;可变现净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又称为预期脱手价格;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

近年来,由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关注,还逐渐产生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各国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含义基本相同,都指出了公允价值的三个特征:(1)交易双方自愿,非强迫性;(2)进行公平交易;(3)双方的交易是在持续经营状态下,而不是清算状态下。

公允价值并非一种特定的计量属性,而是多种计量属性的统称,它既可以是历史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还可以是根据计价模型确定的价值

尽管在理论上出现了多种计量属性,但由于历史成本的可靠、可验证及易取得等优越性,长期以来,会计领域一直沿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遵循稳健原则和追求客观性原则。

但是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引起价格剧烈波动时,如果一味坚持历史成本,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滞后,从而丧失了相关性,也就无法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全面收益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主体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期末净资产超过期初净资产的差额构成全面收益,其计量基础应当奠定在现行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上。

收益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计量;而未实现收益项目则属于企业一些偶然性的活动,以及外界客观环境变化等所产生的,这些项目需要采用(或部分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现行价值计量

因此,全面收益会计客观上要求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计量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