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三个人物形象_《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i才对。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三个层次:劝、学、变。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