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设想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构建,是在生态学与生态主义的视阈下,以和谐社会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实践目标,倡导图书馆生态理念,优化图书馆生态环境,弘扬图书馆生态文化,全面践行图书馆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它提供了解决图书馆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将有助于评估诊断图书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掌握图书馆发展的本质要求,建立一种便于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完善机制。

[关键词]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构建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6—0005—04。

1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提出。

图书馆人文科学理论研究范式建设方面,吴晞、程焕文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探索、蒋永福对人文图书馆理论体系的探讨、范并思对图书馆理论变革的探析等都极具开拓与奠基意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图书馆人文科学理论研究仍然相对比较薄弱,或处于前期阶段,似乎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文科学研究理论体系。首先,我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政出多门、条块分散,相关理论研究人员大多专注于所从事的某一领域,以至于在图书馆学整体理论架构上缺乏具有宏观意义上的高屋建瓴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可以说是致使图书馆学社科理论研究整合精神相对匮乏的体制缺失的原因。其次,在图书馆专业学科建设上,高校大多把图书馆学纳入到公管科系,并与情报学、档案学等归置一起,以致造成图书馆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有所疏离,甚至是割裂。可以说,这是导致图书馆人文精神日趋失落的一个根本渊源。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发展模式如火如荼,云计算推动图书馆服务的作用亦愈加显著,技术工具主义的价值话语在图书馆学术研究领域大行其道,这也直接造成了图书馆人文科学研究的相对式微。

然而,一方面,图书馆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其本身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而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内容。吴晞曾指出:“图书馆的本质是人文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不是什么科技产物……提倡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图书馆人文地位,才更合乎图书馆的本来意义。”[1]正如吴慰慈所言,关于图书馆研究范畴的拓展,不仅需要理论与技术的融合视角,更需积极引进各种学科新的应用成果,不断调整更新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2],构建一个真正属于图书馆研究范畴的人文社科理论体系,并能发挥对图书馆研究的宏观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当下的图书馆理论研究多拘囿于图书馆发展形态范畴,而没有一个站在更高人文视角上的研究把握。从某种程度上看,数字图书馆与手机图书馆、绿色图书馆生态图书馆图书馆联盟与总分馆制、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与继续教育,等等,仅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模式或路径,都体现现代图书馆发展形态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并且受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家政治及文化运行机制决定。而对于图书馆人文科学理论研究而言,则有必要把重心放在对图书馆与人及各种存在关系整体性的系统考察之上。换言之,在现有历史发展语境中,图书馆学需要一个具有超越精神的人文社科理论研究体系的架构。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在非生态文明的历史语境下,现代图书馆在管理体制、技术应用、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改革完善,都只能暂时地缓解图书馆发展遇到的瓶颈。要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实现图书馆生态文明的构建与转型,才能从总体上解决图书馆发展危机。构建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势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2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内涵。

图书馆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图书馆生态环境相互关系以及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适宜图书馆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3]。基于此,这里所提出的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是把国家社会政治理念与图书馆发展问题系统地联系起来,搭建的一个图书馆社会科学研究理论框架和体系。简单地说,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是把图书馆与人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系统地研究图书馆发展中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人类和非人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体上看,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是一个正在生成和发展中的“一元多线性”的理论范式。其中,所谓“一元”,是指一元整体性。“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客观性质,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特征。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哲学的根本观点”。[4]图书馆生态的构成,不单指图书馆自身,更是图书馆与环境及社会等各种关系互为结果的总和。在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中,建筑、馆员、读者与环境等不是一个个分离的、孤立的、静态的物态,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有机生长体,并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依靠不断的环境因素而生成变化。所谓“多线性”,即图书馆生态各个构成系统的多重性与丰富性特征,包括图书馆发展的多种形式,人的需求多层次性,图书馆服务的多样性等。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更注重它们各自的独立性与相互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图书馆图书馆学的发展之中,而且也表现在图书馆各个环境因素的内外互动之中。因此,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架构中,并存有三个向度,即单一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与路径的生态研究图书馆的支撑基础——馆员、读者、科技应用等线性生态研究图书馆与环境、图书馆与人等类型关系的生态研究

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构建,即是在生态学与生态主义的视阈下,以和谐社会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以人为本、发展观为实践目标,倡导图书馆生态理念,优化图书馆生态环境,弘扬图书馆生态文化,全面践行图书馆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具体来说,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从内涵上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

2.1 和谐理念。

和谐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图书馆生态和谐是指整个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诸如建筑、馆员、读者与用户、制度、服务等要素之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人与物之间相互协调、融洽。可以说,和谐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最根本的属性,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和谐是相对的,发展是必然的。没有和谐,就谈不上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精神。

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人文精神,即把图书馆系统的人类与非人类事物全部纳入到人文科学研究的范畴,把最高的人文关怀赋予人类。它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在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并在生态学价值观指导下,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发展人;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自然理性。在形式上,它表现为图书馆理念的人性化、制度的人性化、环境与服务方式的人性化、服务内容的人性化等方面。在总体上,它则极力拓展图书馆员的人文价值理念,全方位关心读者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需要,最大限度满足人与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并在人性化服务中感染读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人文氛围。

2.3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总目标,也是图书馆生态系统的构成总和。图书馆生态文明容纳了图书馆学界关于人文范式、技术范式、知识范式等价值话语取向,是图书馆发展形式与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更高级形态。它以图书馆生态系统为中心,以图书馆与自然、图书馆人文图书馆与社会等多位一体为统筹对象,以人的价值和理想的实现为重心,不是站在人的中心立场上,而是从人的自身长远利益和核心价值出发,以图书馆为主要物质载体,并特别关注于图书馆与人及物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环境,建立包括图书馆生态环境、生态精神、生态服务等内容的生态运行机制,最终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拓展到整个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3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架构。

萨克塞说:“生态学的考察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了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5]用生态学的眼光来看,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不仅关注图书馆发展问题,也重视图书馆与人与社会及环境等各种类型关系,它强调在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永恒主题的原则下,力求构建图书馆系统中的人类、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生态文明。为此,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借鉴“压力—响应”模型(stress-response model),通过PSR(驱动、状态和响应)生态框架程序,设计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测量指数概念模型(如图1),不仅提供了解决图书馆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助于评估诊断图书馆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更有助于掌握图书馆发展的本质要求,建立一种便于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完善机制。图1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测量指数概念模型图。

3.1 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生态

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生态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外在表现形态和主要物质载体,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图书馆建筑及周边人类文化活动的系统环境体系,其要求图书馆建筑、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建立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互动的系统环境生态,从而达到和谐、自然和人文图书馆环境目标。其主要体现为:1)天人合一的环境生态人文天下的自然境界。提倡绿色节能、生态环保的图书馆建筑,以实现图书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构建,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类工作、学习的生态环境,并通过绿化、净化、美化、文化的自然环境,来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和塑造人,从而进一步协调图书馆环境与文化活动的和谐关系。2)人性化的艺术空间,人文化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馆内装修、陈设艺术、环境景观等诸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统一,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融合,体现图书馆对读者与用户的人文关怀,实现图书馆建筑与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和谐构建

3.2 图书馆和谐人文精神生态

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价值的核心。图书馆和谐人文精神生态是指图书馆主体机理的精神生态境界,它是由和谐社会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学共同建构的人类文化精神形态,并形成图书馆发展的深层文化内涵机制,对图书馆精神与文化起到主要的塑造作用。它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容:1)图书馆管理制度与运行体制的和谐人文生态。制度生态人文精神生态的根本保障。一个和谐图书馆需要通过制度环境的创建,构筑和谐的工作局面,保证管理措施的到位和实施[6]。同时,人文精神好比依附于制度机体的灵魂,只有和谐的制度运行生态才能衍生出和谐人文的精神生态。2)图书馆主体文化的和谐人文生态。遵循生态学的原则和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图书馆与馆员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学术科研机制、继续教育体系等,深化文化价值观念,成为图书馆生态系统中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读者在学习利用的过程中成为信息资源的分解者,生产者则是学界、图书等信息资源的出版创造者,三者形成图书馆主体文化生态的良性互动(如图2),从而使融洽、和谐人文精神贯注到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方方面面,最终推动图书馆与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 图书馆和谐人文服务生态

服务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使命,也是图书馆事业的根本宗旨。2008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正式公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逐步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7]归根到底,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为人类社会提供文化知识服务,同时,服务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图书馆和谐人文服务生态即指在图书馆生态理念指导下,从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模式、服务手段、服务效能、服务标准、服务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规划,并根据图书馆生态机理主体和图书馆服务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自动调整图书馆服务发展的进程,协调和修正服务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服务体系,以确立图书馆服务良性发展的循环路径,实现图书馆服务的科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图书馆和谐人文服务生态构建是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与服务层次的重要标志,也是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的核心价值体现。从某种意义上看,201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无疑为图书馆服务生态构建提供了具有国家政策价值标准的导向,体现图书馆行业具体服务规范话语的制度范式。

综上所述,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生态图书馆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图书馆生态理论和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其对于图书馆发展具有建设性和方向性的意义。它通过构建图书馆人文科学的生态文明范式,以突显图书馆和谐理念与人文精神,促进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共进,推动图书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道路。[参考文献]。

[1] 吴慰慈,邹志仁,霍忠文等.专题:21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方向[J].图书情报工作,2001(1).

[2] 刘兹恒,张久珍.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论体系[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 4.

[3] 黄建年.关于生态图书馆的几点思考——兼与传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

[4] 余谋昌.生态学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35—112.

[5] (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等译.生态哲学[M].东方出版社,1991:1—2.

[6] 郭向东,陈军.图书馆和谐要素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

[7] 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EB/OL].[2008—11—28].相关热词搜索:

设想。

构建

人文

图书馆

生态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