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处理体会

【摘要】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30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A组,15例)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B组,15例),分别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切皮、CO2气腹后及气管拔管后即刻的SBP、DBP、HR;记录术毕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拔管后即刻、30 min、1 h伤口疼痛程度。

结果 ①麻醉诱导及术中A组气管插管期间、气腹后、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③A组拔管后即刻、0.5、1 h 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

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下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减轻术中的应激反应,血压波动小,苏醒期短,易控制,因此可作为老年患者选用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   【关键词】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      老年患者机体各系统功能减退,且常常合并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易出现麻醉和手术并发症,给麻醉及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医院自2006—2008年以来,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方法,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5~78岁,平均70.5岁,胆石症20例,慢性胆囊炎10例,ASA分级Ⅱ级25例,Ⅲ级5例,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12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心电图异常20例,慢性气管炎3例,合并肺气肿2例,肝、肾功能异常1例,糖尿病2例,上述两种疾病共存9例。

麻醉方法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15例,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15例。

   1.2 麻醉方法 于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手术室开放外周静脉后,30 min内输入聚明胶肽500 ml。

A组:静脉开放后以芬太尼1.5 kg,咪唑安定0.1 mg/kg,异丙酚1.0 mg/kg,维库溴胺1.0 mg/kg 诱导插管插管后连接DRAGEjulia麻醉机控制呼吸,O2流量2 L/min,潮气量8 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为1∶2,麻醉维持:持续吸入0.5%~1.5%氨氟醚,间断静脉推注芬太尼1.0 μg/kg,维库溴胺0.5 mg/kg。

B组静脉开放后硬膜外麻醉选择T8—9或T9—10间隙穿刺,头向置管,局部麻醉药采用0.447%甲黄酸罗哌卡因,麻醉平面控制在T4以下,给试验剂量出现麻醉平面后开始全身麻醉诱导,方法同A组。

麻醉维持:经硬膜外导管分次注入局部麻醉药,视血压等情况辅助氨氟醚和芬太尼。

CO2 气腹充气速度为1.5 L/min;腹内压维持在10~15 mm Hg(1 mm Hg=0.133 KPa),在术者清洗腹腔后停止吸入氨氟醚。

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切皮、CO2气腹后及气管拔管后即刻的SBP、DBP、HR;记录术毕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拔管后即刻、0.5、1 h伤口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即0分为无痛,1~3分为轻痛,4~6分为中痛,7分为剧痛。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完成。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麻醉诱导及术中情况 诱导时发生一过性血压下降者A组2例,B组7例,A组气管插管期间、气腹后、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拔管反应明显高于B组(P0.01),见表1。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