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梨品种资源的调查与利用

摘要砀山县是我国重要的梨产区之一,悠久的梨栽培历史使得这里保存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梨乡土品种资源,对这些梨品种资源的结果特点、果实经济性状、所处的生存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并对今后梨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再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砀山梨;品种资源;生存状况;保护与利用      砀山县是我国主要的北方落叶果树产区之一,梨历史有千年以上,至今仍大片保留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多个品种老梨树6万余株。砀山梨的乡土品种资源极为丰富,代表品种砀山酥梨、马蹄黄梨、鸡爪黄梨、紫酥梨、香面梨等十几个地方乡土品种。它们不仅是优良的经济树种,而且还是极为珍贵的梨树品种遗传种质资源[1—2]。近30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这些品种资源在经济性状方面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不受市场消费者欢迎,其栽培面积迅速下降,甚至有多个品种的生存状况发生危机[3—5]。为此,笔者对砀山县梨品种资源的存在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砀山酥梨品种资源   1.1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原产于砀山。平均单果重270 g,近圆形,9月上旬成熟,成熟时果皮黄绿色,贮藏后变为白黄色。果皮光洁,果点小而密,在梗洼及萼洼处常生有褐色锈斑。萼片宿存或脱落,但以萼脱落的果实品质较优。果肉白色,酥脆,汁极多,味甜爽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3%,含酸量一般不高于0.1%,果肉石细胞多。以往果树栽培学多记载有青皮酥、白皮酥、金盖酥等品系,其实只是果肩部有无锈斑及果皮表面颜色的不同。砀山酥梨品种适应性强,适宜于北方冷凉气候栽培,抗旱、抗涝、抗盐碱、耐瘠薄、抗风沙。目前已成为山西、陕西等省、市梨主栽品种,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砂质壤土地栽培表现最佳。砀山酥梨自花不孕。引种栽培应重视授粉树的配置。砀山酥梨早果性较强,定植3年后即可结果。以短果枝结果为主,连续结果能力强,易丰产稳产。   1.2砀山酥梨芽变新品种   1.2.1良梨早酥。1969年在砀山良梨乡村北砀山酥梨老梨树上发现,代号6901,1985年经安徽省科委组织审定,定名为“良梨早酥”。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50~300 g,果皮黄绿色,果心中大,果肉白色,汁多,风味甜,成熟期7月下旬至8月初。可溶性固形物10%~11%。果肉石细胞较多。果面上常出现纵向浅平均棱沟。树势强健,半开张,萌芽率高,成枝力中等,以短果枝结果为主,果台副梢抽生能力强,丰产。   1.2.2伏酥。砀山酥梨芽变,原产安徽砀山,品种成于何时不详,只是由于其成熟期较砀山酥梨早受当地果农欢迎,成为当地梨主栽品种之一。果形指数约0.9,扁圆形或近圆形,果形不规则,有纵向棱状沟,平均单果重250~300 g,果柄较粗,梗洼平浅,萼洼浅,萼片少量脱落,大部分宿存成脐状。果实成熟期为8月上中旬,果皮黄绿色,果点小而粗糙,果肉白色,脆而多汁,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11%,果心中大,品质中上,不耐贮藏。成年树枝条较开张,干性弱,枝条粗壮,稀疏,萌芽率高,成枝力低,以短果枝及腋花芽结果为主。果台副梢抽生能力较弱,50%以上果台无副梢。有大小年结果现象。干旱年份萼洼处常有小裂口。   1.2.3新酥。砀山酥梨芽变,原代号97—05—9。2005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织的砀山酥梨芽变优良变异的普查活动中被发现,2009年9月通过安徽省园艺学会组织的梨新品种鉴定,定名为新酥。平均单果重300 g左右,果实8月下旬成熟,近圆形,果形规整,果点小,果锈少,具蜡质,果实脱萼率高,果肉细而酥脆,石细胞含量低,具清香,风味甜。品质上,果皮黄绿色,较薄,果肉乳白色,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左右。较抗黑星病,中抗炭疽病。

1.3以砀山酥梨为亲本的杂交品种   1.3.1早伏酥。1981年砀山果树科研所以砀山酥梨为母本,伏茄梨为父本杂交而成。代号为81—8—13。1987年开始结果。2009年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梨新品种审定,定名为早伏酥。目前主要在黄河故道地区有少量栽培果实葫芦形,平均单果重150 g,最大单果重350 g,果皮黄绿色,果面光滑,果点小而稀,果柄基部有1个瘤状突起。萼片多宿存,果心中等大小,果皮薄,果肉乳白色,肉质细,石细胞含量少,汁液多,味甜带有微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左右,品质上等,7月上中旬成熟,果实成熟时去皮硬度为4.0 kg/cm2。不耐贮藏。适宜树形为圆锥形,极性强,萌芽力极强,成枝力中等。果台一般可抽生2个果台副梢,但当年不易形成花芽,自花不育。抗梨黑星病、黑斑病,不易遭梨木虱危害。适宜的授粉品种有鸭梨、紫酥、马蹄黄梨等。   1.3.2外地育成的新品种。秦酥梨(砀山酥梨×黄县长把梨)、晋密梨(砀山酥梨×猪嘴梨)、硕丰梨(苹果梨×砀山酥梨)等品种。在砀山栽培少。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