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脑外伤患者的麻醉体会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78例脑外伤患者麻醉选择与处理。

方法 麻醉选择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用异丙酚、琥珀胆碱诱导插管,术中控制呼吸,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78例脑外伤患者临床治愈66例,轻残8例、重残2例,植物人1例,死亡1例,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发生。

结论 合理的麻醉选择及有效的麻醉管理是手术顺利进行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麻醉;脑外伤      脑外伤患者来势凶险,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

本院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了78例此类患者,现将麻醉选择与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8例,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5~70岁。

患者入院时间不等,受伤程度轻重不一,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1.2 临床表现 昏迷34例,嗜睡18例,清醒26例。

一侧瞳孔散大29例,双侧瞳孔散大11例,病理征阳性48例,合并休克8例,重度脑损伤38例,其余均为轻中度脑损伤患者

1.3 麻醉选择与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麻醉选择静吸复合全麻,患者入室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5~10 min后。

以异丙酚2 mg/kg、琥珀胆碱1~2 mg/kg,快速诱导插管,深昏迷和饱食者在表面麻醉下行气管插管,术中控制呼吸,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维持用卡肌宁加异氟醚吸入。

1.4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66例,轻残8例,重残2例,植物人1例,死亡1例。

麻醉效果满意,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

2 讨论   2.1 脑外伤特点 ①意识障碍明显:患者常处于昏迷状态,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四肢僵直,病理征阳性,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呈现垂死状态;②颅脑损伤严重:颅骨多半粉碎性骨折或凹陷性骨折,严重脑挫裂伤多合并脑干损伤;③常合并五官颌面损伤、四肢骨折、血气胸及腹腔内脏损伤;④颅内血肿发生率高[1]。

2.2 麻醉选择 严重的脑外伤病情危重,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呼吸循环不稳定,麻醉前详细检查患者伤情和昏迷程度很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缺氧,避免颅内压升高引起继发脑损害[2]。

本组90例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其优点是供氧充分,镇痛效果好,对呼吸循环影响较小,便于术中管理,麻醉诱导以异丙酚、琥珀胆碱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异丙酚可以降低颅内压,提高脑需氧量和脑血流量,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深昏迷患者可免用诱导剂,在表面麻醉气管插管,插管时间不能超过2 min,避免脑乏氧,麻醉维持用哌替啶、卡肌宁静注,加异氟醚吸入。

2.3 麻醉管理 脑外伤患者手术麻醉以浅—中度麻醉为宜,麻醉太深可加重患者呼吸和循环抑制,使患者的血氧、血压降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麻醉过浅时。

患者可出现呛咳、躁动,影响手术进程和操作,也可造成脑内和术口的大量出血,患者发生意外[3]。

颅内压升高时常伴发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深慢,血压也可能骤降很低,而颅内压高在手术中常出现。

其处理方法:①快速恢复血容量及脑血流量,出血多者可补充全血,因为失血限制甘露醇、利尿剂的使用;②术中尽量避免含糖液体的输入;③应用等渗晶体和胶体液以补充血容量,避免大量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以免引起凝血障碍;④当颅内压减低时,血管损伤可致严重失血,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同时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也使血压骤降,必要时可用小剂量麻黄素5~10 mg静脉注射,调控血压;⑤术中监测血压、脉搏、血氧等各项生命指标以免补液过多;⑥围手术期应测K?+、Na?+、CI?—、血糖及红细胞比积、血浆渗透压,根据检验结果,调控输液量和纠正低血压,经过积极的治疗处理后,大多数患者可获满意效果,术后意识恢复较快,生命体征平稳,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2.4 术后管理 全麻手术昏迷患者需带气管、导管回病房。

保留自主呼吸、供氧,严密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做气管切开,对呼吸循环功能不全者用呼吸机治疗,对重症者送ICU。

术后合理用止血药、脱水剂、抗生素等药物,积极有效预防脑水肿、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以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赵继宗.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治指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92—93.   [2]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9—131.   [3] 陈昆洲.临床麻醉管理规范与技术常规.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9—27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