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_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新颖

你学国古代学吗?你知道毕业论怎么写吗?论选题选什么呢?请看以下国古代学论选题与你分享!

国古代学论选题【】。

试论唐五代诗格形式批评研究。

摘 要唐五代出现了量诗格类着作。

诗格是对唐诗创作实践验总结。

律诗初唐得以定型化并获得高繁荣必然引起人们理论上对声律对偶探讨

科举制实行也促进了诗格产生以便给初学做诗者提供指导验。

唐五代诗格蕴含了量形式批评因素深入挖掘诗格涵并以理论化形态把它显示出具有独特义与价值。

关键词唐五代诗格 形式 西对话。

诗格是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学批评形式

诗格批评既远流长又丰富多彩是非常宝贵学理论遗产。

诗格作审美畴唐五代加以确立。

张伯伟先生强调“古代学批评着作作专有名词诗格是到唐代才有。

”①唐五代诗格批评国古代学批评史上是笔丰厚值得研究诗学。

唐五代诗格历史流变。

()初唐诗格

初唐统治者们反对齐梁以风重学功利作用。

但他们并不否定学艺术特质讲抒情与采。

这种思想学形式探讨留下了广阔余地。

律诗这期得以定型化齐梁期“永明体”讲四声与病犯初唐发展到讲平仄律。

这期主要诗格批评有上官仪《笔札华梁》、无名氏《笔式》、元兢《诗髓脑》、崔融《唐朝新定诗格》、李峤《评诗格》等等。

初唐人集探讨声律对偶问题。

声律研究始南朝齐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理论。

沈约《宋谢灵运传论》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节若前有浮声则须切响简音韵尽殊;两句轻重悉异。

妙达旨始言。

”②沈约认五言诗每句用应该四声各不相而且上下句位置上也须声调上有区别。

“八病”则是了贯彻这原则而规定些禁格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韵”、“韵”、“旁纽”、“正纽”。

沈约等人虽以“四声八病”原则规诗创作但如何把这原则具体化使有可操作性则是由唐代诗格类着作完成。

唐人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处理使平仄相构造出切实可行声律定式。

初唐期主要以沈约“八病”心展开探讨并逐渐提出了调声术。

《诗髓脑》云“调声术其例有三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③通调声术初唐人已将平声与上、、入三声对举实际已是把声律二元化放宽了声律规则。

前人们多着眼两句声律协调到元兢“换头”术已扩展首五言诗与平仄粘对关系真正使得齐梁声律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促进了律诗定型与繁荣。

(二)盛唐诗格

盛唐期追风骨要诗歌表现高昂明朗感情和雄浑壮气势。

盛唐人又提出了“兴象”概念要写出情景交融完整境使得这期诗格探讨也从声律对偶深入到对句势、诗等研究。

皎然《诗式》、《诗议》涉及到声律对偶诗歌体式并深入研究了“”与境关系。

他们批评不仅深化了对声律对偶认识提出了切实可行句法而且涉及到“景”与“情”诗歌语言运用与诗整体印象等更深层面。

这期着作开始重诗句法、法研究句与句关系深入探讨了句势问题。

早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就列有十体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

王昌龄《诗格》有“十七势”说承续了崔融论体基精神并且由对诗歌风貌关深入到创作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具体运用。

每种名目除释义外并附有诗句说明。

皎然《诗式》也说到体式。

“评曰夫诗人思初发取境偏高则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首举体便逸。

才性等亦然。

体有所长故各功归。

偏高、偏逸例直诗体、目、风貌不妨。

下风律外彰体德蕴如车有毂众辐归焉。

其十九括德体风味尽矣如《易》有《篆辞》焉。

”④五代王玄《诗旨格》“拟皎然十九体”节每体列有诗句说明延续了皎然论体特色。

(三)晚唐五代诗格

晚唐期唐王朝彻底崩溃政局不可收拾处这种环境作和批评普遍具有消沉心态与悲观心理。

这期有部分作主张“诗教说” 与抒写民生疾苦也有部分人崇尚清丽绮艳诗风但总体倾向是追淡泊情思与境界。

司空图提出了象外象景外景理论。

人们更加着力对声律、对属、句等方作面琢磨与锤炼。

另外科举取士对诗律要这期也更趋细密故而量诗格着作也应运而生。

这些着作所讨论围更加宽广论述更加深入增添了宗教神主义色彩主要有僧齐己等人对句势继续探讨和王叡“拗律”说。

齐己《风骚旨格》也有十体说即曰高古二曰清奇三曰远近四曰双分五曰背非六曰无虚七曰是非八曰清洁九曰覆妆十曰阖门。

这十体都有诗句附但并无释还是就诗歌整体风貌而言。

五代《诗格》列有十势其龙潜巨浸势、狮子返掷势见《风骚旨格》孤鸿出塞势即孤雁失群势其他七势新增即芙蓉映水势龙行虎步势寒松病枝势风动势惊鸿背飞势离合势虎纵出群势。

芙蓉映水势。

由上观晚唐五代诗格承续了初盛唐人对体式研究而且名目更加繁多。

齐己等人多以动物姿态动作句势命名其义往往难以不似王昌龄十七势简单明了。

但这些名目不仅探讨了句与句关系而且深入到全义布局问题如《诗格》“论诗势”节云“先须明其体势然用思取句。

”⑤。

二、 唐五代诗格逻辑构成。

国古诗学关“言、象、”探讨由已久。

早先秦道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提出“象无形”命题。

老子从“无”和“有”、虚和实辩证关系出发认“有无相生”以“无”这种“无”又必须依靠“有”才能体现出。

所以美形象就是没有形象但又要有某种具体“形”暗示与象征方能使人体会到。

魏晋玄学将无有体用思想运用认识论把“言、象、”关系表述“得忘象得象忘言。

”“言”和“象”都是有形、有限而“”则是无形、无限“言”和“象”是得“”工具没有“言”和“象”就无以得“”。

因从形式视野观照唐五代诗格“格”概念具有丰富涵从逻辑上也包括了言、象、三层次。

唐五代诗格往往以“格”论诗所出现有关称名主要有“格”、“风格”、“体格”“高格”、“格力”、“气格”等。

这些对“格”运用其含义可归两方面是体式、诗法指向诗歌总体风貌与外形式是格调、品格指向诗歌审美特质与审美蕴。

可以说唐人有关声律对偶探讨诗格语言层对物象、作用、句势探讨诗格象层对与境、用事探讨诗格蕴层。

()诗格语言层。

学作品语言是种独特性存特别是诗歌语言。

俄国形式主义颇看重这。

形式主义研究工作是从研究诗句声音开始。

”“诗句声音问题特别受到人们重视。

”⑥可以说这方面唐五代诗格声律论述表现出对声音特别重视。

朱光潜先生说“律诗有两特色是义排偶是声音对仗。

”⑦他还指出音与义关系诗歌进化史可分四期、有音无义期二、音重义期三、音义分化期四、音义合期但声音对仗稍义对仗。

“永明体”讲究句各声律不是种理论到隋唐才作律诗通例。

关键是诗乐分开诗人如何身上见出音乐唐人作了贡献唐五代诗格予以了很总结。

(二)诗格象层。

象层主要指艺术作品法与结构唐五代诗格物象、作用与“势”研究正是对这几方面关。

唐人诗格物象也就是用定物象暗示某种义。

旧题贾岛《二南密旨》、虚撰《流类手鉴》、徐寅《雅道机要》都说到物象

《二南密旨论物象是诗作用》说“造化物象皆察而用比君臣化。

君臣化天地机比而用得不宜乎。

”⑧这些物象已不是纯粹外客观景物而是主客观有机交融包括了与象两方面。

然界物象都是被用寄托某种义。

唐五代诗格比较集地论述到“势”问题着作主要有王昌龄《诗格》、释皎然《诗议 》和《诗式》等。

“势”作种力它相关主体情感与构思是作者生命力与精神力量惊涛所形成动态表现是诗作脉流贯与浑整体气力美。

(三)诗格蕴层。

唐五代诗格探讨用事问题提出都是指向作品蕴层。

旧题王昌龄撰《诗密旨》“诗有二格”云“诗高谓格高下谓格下。

”⑨把“”作诗品位高低标准。

皎然《诗式》“重诗例”云“两重已上皆外旨。

”⑩皎然已认识到诗多重性与丰富性外重旨并把“但见情性不睹” 诗作视极品。

唐五代诗格对“”这畴给予了高重视并深入探讨了“”与境情与景关系发展了古诗学境理论。

三、唐五代诗格现实义。

以西方形式批评参照透视唐五代诗格二者既存着共相又存着歧异通照补从而定基础上实现对话。

国古代诗论追浑然天成美学境界所以往往把诗歌整体蕴置具体语言操作上。

“立象尽”、“得忘言”、“言不尽”这样命题都是轻言重以是目言是手段。

因古代诗格虽然也关艺术技巧和形式问题但只是视其种手段。

而西方形式论则赋予学作品体地位研究纯粹艺术形式不重视形式与容关系。

诗格研究从具体可感作品形式入手对诗歌进行“细”而不是空谈韵、格、气等让人摸不着边际畴概念这是种“下而上”诗论理路。

然而唐五代诗格远达到西方形式批评体系性与理论水平只是靠直觉与天才认识到某些重要问题是对当丰富创作验总结。

如何吸取西方论长促进国诗论发展将要更深入研究。

释。

①张伯伟国古代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华局00年版37页。

②罗根泽国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店出版社003年版87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00年版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00年版页

⑤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00年版93页。

⑥汪正龙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006年版8页。

⑦朱光潜诗论北京三店998年版页

⑧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00年版379页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