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其影响研究

摘 要:文章以XX溶洞喀斯特岩溶洞穴为例,阐述了不科学开发与利用对旅游洞穴造成的破坏及不良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通过XX溶洞喀斯特岩溶洞穴开发现状,以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我国岩溶洞穴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旅游洞穴开发状况。

关键词:生态环境;旅游洞穴洞穴开发

一、现状。

岩溶洞穴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全充水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阶段以及晚期的化石洞阶段,XX溶洞最开始是全充水,在距今约20—30万年前,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地下暗河。当地下河道完全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地层平缓,岩性较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坍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高度可达30米。现在的水洞是半充水的状态,将来有一天,水洞会最终变成旱洞。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自然界无法变更的规律。

XX溶洞的滴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钙,这样水载石流便诞生了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的洞中奇石。XX溶洞洞中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石旗、石珍珠、悬石盘等钟乳奇观。

洞穴中的碳酸钙沉积景观是经过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漫长时间沉积而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恢复。

有的旅游洞穴中,碳酸钙沉积物目前仍然在继续生长,因此在开发中尤其要小心,注意保护。由于洞穴环境脆弱,容易受人为活动的干扰而改变。一旦改变,洞内碳酸钙沉积就会停止生长,甚至产生风化,造成景观变色,失去光泽,大大降低洞穴资源的价值。

(一)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XX溶洞分为水洞和旱洞两部分。旱洞内都是人工开凿和建造。洞内景观有:“恐龙化石”、“海底世界”、“百步池”、“捉迷洞”、“猛犸象”、“两栖类犀牛”、“原始人类”等,而且在百步池内铺设了鹅卵石,这些景观水洞的生成与发展极不协调,严重破坏了水洞的原始风貌。同时为了游客更好的参观游览,在水洞内人工铺设了台阶,镶嵌了石板,为了更好地保证游客的游览秩序,在水洞与旱洞交接处人工的安设了护栏,为了让游客更好的欣赏洞内的景点,在洞内设置了各种卤化物钠灯,对洞内动物及菌类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都不同程度的构成了破坏,而且灯光照射处长出了一些青苔,释放出有毒气体,严重抑制了钟乳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时也破坏了洞内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洞的原貌。

(二)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风景区不对游览的游客量进行限制,大量游客的进入,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都严重的破坏了钟乳石的发育和生长。开发利用的同时忽略了对自然景观的科学妥善的保护。

(三)导游人员素质不高。

XX溶洞的导游词也主要是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主。只有部分的科普知识。如洞内的景点有:“宝莲灯”、“广寒宫”、“太白神笔”、“仙丹石”、“织女石”、“望儿归”“观音送子”、“八仙过海”等。也有一部分科普导游,包括水洞的成因、水洞的发育史、为什麽水洞的入水口大而出水口较小等。但是水洞招聘的导游员大多来自于当地。文化程度较低,导游词讲解都是一个模式,不能因人而异,不能针对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人群给予不同的讲解,因此导致XX溶洞优美的自然景观不能充分的向世人展示。

二、原因分析。

(一)我国洞穴旅游资源

1.洞穴是普遍存在的旅游资源,我国碳酸盐岩石分布面积居世界首位,在辽宁的本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浙江等地发育着大量的喀斯特岩溶洞穴

2.洞穴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是从旅游者角度来看,洞穴都是共性大、个性小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等类似人形、兽形的钟乳景观

3.发展阶段迅速。喀斯特岩溶洞穴旅游生命周期较短,经常不经过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

4.空间竞争替代性强:旅游地的空间竞争是由于多个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同时出现引起的,当多个旅游地域内出现时,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出现此消彼涨或者同步增长的动态变化和地域旅游市场结构的再组织。总体评价是一种区域性旅游资源

(二)洞穴的类型。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四种,即孤立的喀斯特洞穴开发,组合的喀斯特洞穴开发,著名的风景区内的喀斯特洞穴开发,如辽宁XX溶洞、北京的石花洞,以及利用介入机会的喀斯特洞穴的四种开发类型。

(三)岩溶洞穴内的生物。

洞穴内生物共计有三种:一是真洞穴动物,这种动物只能生活在洞内,离开洞穴环境就会死亡,比较有代表性的动物有盲鱼、蜘蛛、盲鳅等,这类动物眼睛明显退化,有比较特别的感应器官,代谢缓慢,生长速度较慢,繁殖能力较差,但是寿命较长,这是他们的主要特征。二是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可以适应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三是拟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强烈的喜洞性,是一些季节性回到洞内生活的动物。而且还有一些藤本植物,都是生长在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们的存在为阴暗的洞穴增添了无限生机。因此,整个洞穴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四)开发利用及不利影响分析。

1.我国对岩溶洞穴开发前的科学调查研究不充分,洞穴自然环境保护与自然状态的维护意识较差,许多旅游洞穴开发及经营过程中其自然状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美。

2.岩溶洞穴内的景观规划无主次,到处都是景点,景点的命名非常的随意,往往缺乏科学性,无知识含量,多以神话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及动物命名。

3.旅游景区内的导游设施落后,导游员素质低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没有最基本的旅游洞穴知识,导游词大多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4.我国的一些岩溶地区特有的地表地下形态及沉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许多已经被开发旅游资源,一些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进行科学规划,不少岩溶洞穴遭到破坏,一些岩溶洞穴钟乳石、石笋被采掘。

5.由于部分旅游景区只注重经济利益,大肆开发,缺乏保护,人类的游览、频繁的旅游活动加速了物理进程,在人们尚未进入岩溶洞穴前,许多洞穴都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为了让更多的人进入洞穴参观游览,人工铺设通道、台阶、铺设地板,为了游客游览及观赏,在洞内安放栏杆,铺设石板,水泥台阶,在旱洞内铺设了鹅卵石,摆放了各种恐龙模型,旱洞的游览步道也都经过了人工处理,破坏了洞穴的原有特色。

6.加大了环境污染,由于游客的大量进入,从洞穴外面带进许多垃圾,而且游客呼吸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也对钟乳石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7.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在岩溶洞穴开发之前,洞穴内的所有生物处在一个稳定的生物链当中,而当人类进入后生态环境便随之改变,为了便于参观,在洞穴内任意安设灯具等照明装置,为增加景点的吸引力,安装彩色灯具,严重破坏了环境,有灯光的位置经常会长出青苔。

8.安全性差。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洞穴内悬垂的钟乳石、石盘等时刻威胁着游客的安全,一旦松动或脱落,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三、旅游开发总结及对策。

(一)树立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的责任意识。

旅游洞穴资源是极其珍贵的风景旅游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当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保护,洞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溶洞内的钟乳石生长非常的缓慢,每年大约长2—5毫米,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复存在,后人就再也看不到这些美丽的景色,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进行开发,很难保障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对原有的旅游景观造成破坏。

(二)建议XX溶洞喀斯特岩溶洞穴应该学习国外岩溶洞穴经营与管理经验。

美国及意大利等国家也有喀斯特岩溶洞穴,他们在洞穴开发游客游览过程中,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尽量保持洞穴的自然原貌,每天游客游览的门票基本固定,同时洞内旅游景点不进行人工雕琢,定期对洞内进行卫生清洁,使洞穴内的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及繁衍环境,确保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洞穴内的钟乳景观也能够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三)控制人群活动的污染。

洞内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一旦损毁,不可修复。旅游洞穴控制游客数量,减少人为污染是对资源的有效保护。

(四)选择参观照明的冷光源灯具。

旅游洞穴资源具有一定的温度、湿度要求,在一定的涵养水分的条件下才能保证它的持续正常的发育。因此,溶洞的保护与灯光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XX溶洞景区为了增加景观的观赏性而使用功率较大的卤化物灯具,导致洞内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对洞内众多钟乳石的发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定期监测为管理保护提供依据。

XX溶洞风景区管理处坚持对洞内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包括项目有:洞内温度、空气的相对湿度、地下河水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地下水矿物质含量。

(六)加大绿化建设和生态植被保护。

XX溶洞全长5800米,洞内钟乳石景观百余处,是水的作用才使钟乳石得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但是由于人类的各类活动,造成洞体的损坏,水洞景区坐落在谢家崴子村附近,当地部分村民冬季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等,便到水洞上方的山上偷偷砍伐小树、还有人到山上割草喂牲畜、采摘野果和捡拾蘑菇,在山体附近放荒,使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洞内水质不纯净,有的钟乳石表层有泥色现象,XX溶洞风景区应高度重视资源的保护工作,确保洞体上方植被完整,加大对洞体对应的地表和周边地带的绿化,禁止滥砍滥伐。割草放牧等损毁环境现象再次发生。

(七)建议利用专业机构进行旅游开发项目的策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近年来在旅游区、旅游项目策划、咨询、论证、规划、设计、建设、维修、管理等方面引进利用专业机构的越来越多。各种专业机构进入旅游开发,对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内部人自行组织、主持开发的大前提,对旅游区、旅游项目开发中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可以引进和充分利用社会上、市场上专业技术力量,将一些主要开发环节由自行承担转变为向外发包。

(八)建议整体引进区域外的开发和经营者。

鼓励引进投资商进行旅游项目开发,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和项目主管单位成为业主,监督、管理和协调、指导等职责,具体的开发职责,包括从策划论证到设计、规划、施工的力量组织、过程监督、效果测评、效益核算等,都由开发商承担,业主与开发商之间按照协议划分责、权、利。

四、结语和思考。

我国旅游业正蓬勃兴起,正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其形式之多、范围之广、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就范围而言,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地、县、乃至村、组、个人都在大力兴办旅游业。就形式来讲,有国营、集体、个体。有外资、中外合资。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这已经是人们所形成的共识。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洞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真正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赵建.鲁中南地区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初步评价[J].中国岩溶,1988(02).

[2] 艾万钰.论喀斯特旅游自然资源调查及分类[J].中国岩溶,1991(03).

[3] 艾万钰.论旅游资源分类及分级[J].旅游学刊,1987(03).

[4] 李舒.喀斯特洞穴的发育演化及其意义[J].中国岩溶, 1986(0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