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

【题】。

安史乱持续日久给人民带了沉重灾难唐王朝补充兵力洛阳至潼关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乾元二年(759)春从洛阳返华州途石壕村亲身历了官差夜捕丁役事便写出了这首石壕吏》。

诗叙写了战乱给人民带灾难也表现了从征老妇坚韧忘我、从容沉着性格特征。

全诗】。

石壕吏》。

[唐]。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男附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释】。

()石壕地名即石壕镇现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官这里指差役。

()投投宿。

(3)逾越。

()何多么。

(5)前致词走上前说话。

(6)戍防守。

(7)附至捎信回。

(8)新近。

(9)偷生苟且活着。

(0)已停止。

这里引申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男人了。

()乳下孙还吃奶孩子。

(3)有孙母(因)有孙子他母亲还没有离。

()无完裙没有完整衣。

(5)老妪()老妇

(6)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起回营。

请请让我。

(7)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役。

应应征。

(8)犹得还能够。

(9)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声音没有了。

(0)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哭声。

()“天明”句(诗人)天亮登程赶路候只那老头儿告别。

赏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秋杜甫因救房琯获罪由左拾遗贬华州司功参军冬末到洛阳。

二年(759年)三月唐军安史叛军战安阳河北。

唐军溃败郭子仪引军断桥退保洛阳。

杜甫随溃散市民离开洛阳折往华州任所。

途就所见所闻进行高艺术概括写下了著名组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三吏》首。

石壕吏》通作者村庄耳闻目睹县吏深夜抓丁和老妇哀哀而泣陈述揭示了战乱带给人民无尽灾难和深刻社会危机。

这首诗以“问答叙事”写实手法达到深刻社会容和高叙事技巧完美统。

所谓问答叙事就是通型环境里问答对话形式进行描写和叙述借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

这首诗首尾各四句叙事老妇口对人丁男抓尽战死、老弱且不能相保惨状进行叙述使作品揭露现实更加深刻和真实。

而且它使用问答叙事手法非常隐蔽和巧妙隐了“吏”逼问单写“老妇”回答让者从“妇啼”景想象“吏呼”状。

这样藏问答答见问既节省了笔墨又增加了诗歌想象空使者程充分展开想象然而然地捕捉到作者命。

陆雍评诗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说明问答叙事手法巧妙运用使诗收到了言简深良艺术效。

该诗开首四句便交待了非常型语言环境。

“暮投石壕村”明、地及全诗线并以作者不投城镇客栈而投偏僻村庄举暗示出兵荒马乱代背景。

“有吏夜捉人”交待事件使气氛骤然紧张。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两句把紧张气氛强化并引出陈述者。

系列动词使用使开头“有猛虎攫人势”极地烘托了气氛。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两句起着非常关键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又暗示了下面情节。

吏呼“怒”和妇啼“苦”形成鲜明对照味着老妇所言全是气势汹汹县吏喝叫逼问出。

那么从老妇每声哭泣、每句回答从她依次提到“三男”、“乳下孙”、“孙母”、“老妪”等每人我们可以想到县吏凶焰和他们步步逼问。

对话全程乃至更多细节就都历历目地呈者面前了不须作者多费笔墨面面俱到地描写了。

老妇所说“请从吏夜归”等语味着老妇县吏连夜带往河阳了老翁终没被抓走。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还是听觉描写却是无声胜有声。

人走了夜深了片寂静这寂静却仿佛是姓无声哭泣血泪控诉。

这真正是厚积而薄发睛笔使作者情感倾向立刻明朗起全命也就不言明了。

两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照应开头线 (作者所见所闻)重新出现使全诗获得种无可怀疑真实性。

荒凉凄惨送别场面再次关照主题使获得更高层次真实性。

问答叙事这首诗主要叙事技巧。

全诗以“我”所见所闻线。

前面四句交待“我”行踪及制造语言环境部分作者隐“我”甚至问话县吏老妇回答叙述主要容。

作者这样完全诉诸听觉描写不加任何主观介入使这程能完整地直接诉诸者感官产生种亲临其境感这就使作品具有了种实境层次真实感。

四句再写作者行踪暗照应前面容使作品又具有了种实证义上真实性。

这两重真实性使作品具有了强烈感染力和深刻社会批判力量。

国上古诗歌有“问句体”或曰“问答体”。

屈原《天问》是首抒情哲理诗但它体极怪诞通由问句构成。

萧兵先生称“问句体”或曰“问答体”认该诗体与少数民族“盘诗”、“对歌”风俗有关也与上古教育方法里考问制有关但它们共都是原始初民成丁仪式上考问制。

《诗·国风》里就有些“对歌”形式诗如《采蘋》和《采蘩》。

这两首诗都是三节每节由两问答组成主要是叙事有人认是问答劳作歌。

汉乐府民歌里问答叙事法得到了较普遍运用如《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主要用刻画人物和抒情方面。

唐诗里面以问答叙事甚至藏问答例子也不难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

只山云深不知处。

杜甫这首石壕吏》向民歌学习借用问答叙事形式使全诗达到了容与形式高统是问答叙事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