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中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或其他特征的异同,按照一定的体系,将图书馆的藏书分门别类地揭示出来,并据此系统地把它们组织起来,这一过程就是图书分类

它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图书工作中,图书分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图书分类图书馆藏书整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图书分类的质量直接影响馆藏图书能否充分地被读者利用,关系到读者能否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文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书分类其实是一种手段,对藏书进行组织还有揭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读者在对图书进行查询、检索还有按类取书的时候能够尽可能的感觉到方便。

所以对于图书分类的任务,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图书馆管理当中,对图书的学科知识以及内容进行揭示,这样读者在对图书进行确认的时候会简单很多;2.对于一些本身的学科性质一致的图书进行归类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00857.htm  整理,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对于不同类型图书的需求;3.将藏书按照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组成一个系统,这样是为了图书馆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

从上面这三个方面我们能够知道图书分类工作质量,对于藏书的组织还有读者服务的效果有直接影响的关系。

图书分类工作当中,分类人员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分类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质量决定着图书分类的质量还有使用效果。

随着现在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还有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而图书馆书目也就越发变得规范化和标准化,加上文献信息的正确归类,这些因素对于文献资源的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1 图书分类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1.1 未进行检索查重   新书入馆后首先进行查重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检查入馆新书是首次入馆还是二次进馆,由于分类人员不负责任的态度,没有严格按照分类程序对图书进行查重工作,而是直接对图书进行分类,往往造成图书的二次分类而导致同书异号现象的发生。

1.2 图书定性不一致   所谓的图书定性,就是按照图书的学科性质,将图书分类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相对应的 22 个大类当中,在本文以下都简称为《中图法》。

图书的定性,主要是根据图书本身的书名还有内容,但是有一部分的图书在书名以及内容都跨越了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学科内容,对这些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工作人员的定性不一样造成的分类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对于中小型图书馆来说,一般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原版图书类,不同分类人员对此类图书分类不同。

有的按内容分在各类,如建筑类分在TU类,小说类分在I类,医学类分在R类;有的作为英语读物分在H319.4,加内容组配号。

笔者认为,除本图书馆特色图书应规定按内容分在各类外(如医学院图书馆医学类英文书、园林学校图书馆园艺专业英文书),其它英文图书原则上应定性为英语读物,分在 H319.4,加内容组配号。

1.3 图书归属类目不一致   有的图书,乍看之下它所归属的类目有着模棱两可的性质,但是如果有深入仔细的研究,那么就能够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类目进行归类

分类人员由于本身的价值观以及工作经验所影响,对于图书分类自然也就存在着不一样的理解,再加上有的分类人员并没有对要归纳的图书有一个细致的了解,所以分类的不一致是必然的情况。

在中长篇小说当中,如果在复分表上面有“7”的标明,那么它就是言情小说类型的,但是在当前很多图书馆都会把社会小说或者是家庭伦理小说都归类到言情小说当中,这是因为这些书类里面的言情部分比较多;而“9”的标明,则是表示它是综合性小说。

进行分类的过程当中,相同的一本书在一个图书馆中会被分类在 I247.57 而在另一个图书馆则有可能被分为 I247.59 里面。

1.4 作者本人生活年代和国籍的变更导致分类不一致   有一部分图书分类是根据作品发表的年限,作者的国籍来决定分类号的,尤其是小说,如果作者是在不同的年代发表的,或者作者因为国籍的变更,都将会引起相同作者的图书分类出现偏差。

在文学史上,老舍先生的年代变更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他出生在旧社会,逝世在新社会,其作品有的写在旧社会,描述旧社会的辛酸血雨,阐述劳苦大众的悲欢离合,有的写在新社会,反应国家新局面,体现国家的新政策,有的是人在新社会时写的旧社会的事情,所以,老舍先生的作品比较难以划分,有的人会根据老舍先生的作品进行划分,而有的人也会根据老舍先生的阅历进行划分,这样的话,就极容易将分类打乱,最终导致划分不明确。

2 图书分类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查重辩类   新书入馆后,首先应对图书进行检索查重,辩别是不是新的图书,或是复本、不同版本或分卷册本。

如果是复本,则将原分类号照抄即可;如果是同书名同著者的不同版本、版次、卷册的图书则除了照抄原分类号外,在书次号上要加上版本号或卷次。

2.2 规范著录格式,避免同书异号   在著录过程中,认真检查著录内容,对每一个细节都应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以致影响了分类工作的质量。

2.3 提高分类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2]   稳定专业岗位,加强分类标引人员的素质建设,是提高图书分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个合格的分类标引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图书馆学基础知识修养,深入理解图书分类图书馆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掌握图书分类标引检索的基础理论,掌握图书分类的规则、技术方法,有较高的文献检索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广博的科学知识,是分类人员在主题分析过程中阅读图书,驾驭材料,把握重点,正确归类必备的条件;要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少要精通一门外语;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具有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制定严格的分编细则   分类标引规则是分类人员在图书分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它对分类标引工作起着直接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若无规则,分类标引人员的随意性、主观性会导致分类标引的不一致。

分类标引规则是在分类标引的要求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历年来工作实际和读者检索习惯,而制定的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若干条例。

它规定了:(1)本馆所使用的分类法;(2)分类标引程序和具体操作过程;(3)分类标引详细程度;(4)各类型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5)对丛书、多卷书、多主题图书分类标引方法;(6)各学科文献的分类标引方法;(7)分类标引分析方法等。

对于这些分类规则关键是要掌握和熟练运用。

同时,熟悉馆藏图书分类实际情况,正确使用分类法,条理分明,归类正确,前后一致,便于读者使用和流通管理,充分发挥图书分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运莉.图书分类中的疑难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3(3)   [2]胡春华.图书分类标引的误差分析及措施[J].山东图书季刊.2004(6)   作者简介   张笑(1985—),女,汉族,辽宁锦州,武警沈阳指挥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