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 西北民族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原因影响经济发展落后,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西北民族地区民族振兴、国家开放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北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后发优势强是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本文提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内、对外战略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关注区域,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集中在西部,可分为西北民族地区和西南民族地区西北民族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四个省份。

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升西北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一、??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较多,而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较少,且都集中在2000年以前。

学者钟永棠(1987)认为,西北地区发展战略应当注意整体与局部、东部与西北的关系,提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激发内部活力方面;李刚(1996)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提出西北地区要大力发展经济,国家应给予西北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城镇化率;郭晓东(2000)提出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应走一条外引内联、优势互补的道路;刘颖秋(1993)通过研究西北地区特点和经济发展条件,提出区域经济战略、重点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

以上的研究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战略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关于单纯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文献较少。

杨建英(1995)认为,西北民族地区战略应从封闭的自给型发展战略向开放的市场型发展战略转换,从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向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转换,从供给型战略向经营型战略转换;单纬东(1996)单纯研究了西北地区资源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但研究时间相对较早。

二、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总量较少,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2491.82亿元,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083.59亿元,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8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802.24亿元,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9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606亿元,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2.9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7∶39.1∶47.2。

西北民族地区各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占比分别为:宁夏地区生产总值为3150.06亿元,占13.97%;甘肃地区生产总值为7152.04亿元,占31.72%;青海地区生产总值为2572.49亿元,占11.41%;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9671.23亿元,占42.9%。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89.74元,比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821元低6531.26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6886.61亿元,占整个西北地区投资的17.5%。

(二)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受地理条件和历史积淀等影响,西北民族地区全国平均水平及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一现象客观存在。

经济总量上看,西北民族地区四个省区GDP总和远低于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福建等地,在全国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不超过千亿元的省份共有6个,西北民族地区都在此范围内。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2016年甘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国倒数第一。

2016年,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8832元、14670.3元、17302元和18354.65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方面,同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西部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及云南省,同东部地区差距更大。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占比不足50%,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2.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201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06466亿元西北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4.4%,青海、宁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仅高于西藏,远低于其他省区。

而在进出口方面,201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43386亿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38455亿元,进口总额为104932亿元西北民族地区进出口总额为1955.81亿元,其出口总额为1574.13亿元,进口总额为381.68亿元

西北民族地区进出口总额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8%,其出口总额全国出口总额的1.1%,进口总额全国进口总额的0.4%。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入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进出口总额全国比例几乎不足1%,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3.西北民族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明显。

西北民族地区中,新疆和甘肃两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西北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的71.8%,而宁夏和青海仅占到28.2%。

甘肃和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9534.1亿元、9983.86亿元,宁夏、青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3835.5亿元、3533.19亿元,比甘肃和新疆低了近2/3,仅占西北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41%。

而在进出口方面,宁夏、青海进出口总额也仅占到西北民族地区进出口总额的16.21%。

西北民族地区宁夏、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甘肃、新疆,各省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三、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一)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受到国家实施东中西地区梯度发展战略的影响,加上民族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经济欠发达,其战略定位偏重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国家的政策重心较多着力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以解决边民生产生活困难、稳定人心、整固边防。

至今,民族地区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指引西北民族地区未来发展方向,对实现西北民族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家开放的必然要求   “一带一路”沿线的交通、信息、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的大通道建设必然带来民族地区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突破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投资贸易等经济活动将大幅增长,经济活跃度得到增强。

国际、国内市场资源要素的加速流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人才、信息等,使其从发展洼地逐渐成为沟通经济发达体的交通、物流、经贸枢纽和桥梁,为经济发展腾挪出巨大的空间。

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重点建设的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以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为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资源富集优势提供了契机。

(三)民族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各自为政现象较为严重。

以“一带一路”为例,“一带一路”是典型的投资导向型,要求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为平台,因此,地方政府大多将其视为争夺战略制高点、扩大投资、上新项目的宝贵机会。

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出台,丝绸之路沿线省区竞争激烈,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纷纷争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节点区域和桥头堡。

目前,多个省份均在组织编制推进“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和项目清单,为抢夺中央政府的政策、资金和资源,地方无序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尽管《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对各地的发展战略定位提供了宏观指导,但从实际情况看,地方政府的规划和投资大多从地方利益出发,在贸易投资、跨境经济合作、国际通道建设等方面缺乏政府间的协调和沟通,甚至在某些方面视对方为竞争对手,互相拆台,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关系。

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能够使各民族避免无序竞争,促进民族地区之间协调发展

四、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   (一)西北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西北民族地区地形地势复杂,受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西北民族地区蕴藏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随着开发手段和开发时机的成熟,这些自然资源巨大的经济潜力将不断被发掘。

1.矿产资源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业化仍将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也意味着以重化工为主体的资源型工业必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能源矿产需求将保持长期的旺盛。

由于开发成本和技术制约等因素,西北民族地区众多能源矿产开发还不充分。

在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对原油、铁矿石、铜矿石、锰矿石、铬矿石等能源矿产产品的进口使用逐年增多,进口依赖性不断增强。

但从长远考虑,全球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将不断突出,国际能源产品资源的价格将不断上升,会增加中国的外汇购买压力,而且,进口依赖性的增强是国家能源矿产安全的重要隐患。

发挥西北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优势,能够解决未来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带动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截至2015年,西北民族地区石油储量94548.9万吨,占全国石油储量的27%;天然气储量为12143.8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储量的23.4%。

在主要矿产资源中,以铬矿储量优势最为突出,西北民族地区铬矿储量为189.6万吨,占全国铬矿储量的45%。

2.风能资源

作为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风能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非要重要的新型能源资源战略资源

中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33亿千瓦时,其中新疆拥有8000万千瓦时,占全国的34.3%;甘肃拥有1950万千瓦时,占全国的8.4%;青海拥有1210万千瓦时,占全国的5.2%,仅这三个省区拥有的风能资源加起来占全国的47.9%。

随着中国“节能减排”“三去一降一补”战略的实施以及对清洁能源生产的重视,西北民族地区风能的开发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

(二)西北民族地区后发优势强   西部地区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长期以来制定经济战略的根本出发点,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长期以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西北民族地区面积广袤,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倾斜,虽然经济发展较东部发达国家有所差距,但市场发展前景?V阔。

以旅游资源为例,西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大漠戈壁、黄土高原、广阔牧场、祁连冰川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构成了西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从人文景观来看,西北民族地区是多民族居住区,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各少数民族融合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较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北民族地区处于后发区域,但是从经济发展的次序上看,作为后发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后发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和滞后而拥有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这就是后发优势。

西北民族地区可形成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后发优势。

五、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针对西北民族地区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西北民族地区各省份经济存在发展不平衡、差距较明显等问题,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必要性。

应依据西北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   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上形成联动和整合,通过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向高端、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展

农业上合理规划各省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工业上实施转型升级战略,第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形成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生态区,注重经济和生态协同发展

(二)内部协同战略   针对西北民族地区内部各省区之间的不平衡状况,提出内部协同战略

各省区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将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合作区,消除西北民族地区行政地域上的划分,避免同质化竞争。

同时充分发挥各省区民族优势,根据各省区民族的不同特点,发展一批民族特色优势产业。

注重西北民族地区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旅游资源的共享。

(三)辐射战略   发挥西宁、兰州、银川、乌鲁木齐首府优势,以及海东地区、沿黄地区、天山北坡等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以点成线,形成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

经济发展带带动西北民族地区整体区域的发展,辐射整个西部的发展,带动西部经济增长,不断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

(四)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总量较小,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少,加之长期以来西北民族地区走的是一条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道路,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背景下,仅仅依靠资源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西北民族地区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更加注重技术、信息等要素,提高自身投入产出比,以创新为驱动,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对外双向开放战略   西北民族地区面积广阔,新疆处于边疆地区,青海连接西藏地区,甘肃和宁夏连接新疆与东部。

“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贯穿于整个西北民族地区西北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所以采取对外双向开放战略

应通过建立内陆开放型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开放口岸等开放平台,制定进出口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参与到西北民族地区进出口业务中,提升西北民族走廊的对外开放程度。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兰文娟(1988―),女,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西部大开发战略

]   参考文献   [1] 钟永棠.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几点思考[J].开发研究,1987(5):18—20.   [2] 李刚.加快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经济师,2005(5):120—121.   [3] 刘颖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导报,1993   (3):14—17.   [4] 杨建英.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几点思考[J].前沿,1995(4):29—31.   [5] 单玮东.略论西北地区资源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评论,1996(5):81—83.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