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师范生地理科学和人文素养融合的调研与思考抓住遥感影像图的

抓住遥感影像图的特点 提高地理教学效能以高中地理必修—《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为例 论文网。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的核心内容是陆地环境的3种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该课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是学生认识地理学科地域性特点的基础,但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因为3种规律的空间尺度很大,学生在地表无法全部感知。以往教师借助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通过观察各自然带的静态分布同时配合景观图片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对3种地理现论文联盟象没有经过充分的感知,因而对规律的理解只停留在类似于被告知的水平,导致后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不能解决新的问题。任何知识教学只有在学生有了切身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其站在学科方法论、学科视角、理解知识价值的高度去统摄具体知识点的时候,知识学生手中才变得真正有力量,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才有用,这样的教学也才是高效能的教学。   利用遥感影像图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设置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地理教学往往借助图像设置情境,提出逐层深入的问题达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的目的。遥感影像图较普通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真实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力,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代写   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世界有哪些陆地自然带,知道了每个自然带的代表景观是植被,且以植被的名称作为自然带的名称的知识,但没有看过每个自然带真实的植被景观影像。上课伊始,我给出非洲大陆不同季节影像对比图(图1),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你认为图上绿色和黄色反映的是什么?绿色深浅的不同可能意味着什么?   问题2:依据各颜色所在的纬度位置和上节课知识,判断4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植被。   问题3:你认为哪张图代表非洲大陆1月景观图,哪张图代表7月景观图?说出判断的理由。   问题4:你觉得非洲大陆的这种景观变化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影响因素可能是什么?   问题5:如果从非洲大陆继续向南北方向走,这种规律还存在吗?   问题1 用于指导学生掌握从遥感影像图上提取信息的角度并提取信息。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提取出的信息解决问题2、问题3,旨在感受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加深对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的理解。问题4 用于引导学生发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存在,认识到景观变化的递变性而非突变性,初步推测影响因素。挑战型问题5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验证的欲望,引领着学生将视角扩展到亚欧大陆西岸更广阔的空间去验证规律,从而形成对该规律全面的认识和提升,感受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性的特点。 代写论文   利用遥感影像图空间尺度大,覆盖地域范围广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澄清学生以往的模糊认识   地域分异规律的大尺度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虽然我们可以借助到不同地域旅游的经历去感知,但如果只站在地表去观察,很难全面地观察得到。以往我们都是借助教材上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配合每种自然带的近景景观图片,按照感受景观的差异一说出景观变化的规律一推测影响景观变化的因素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也能获得知识,但毕竟未看到每个自然带的真实景观情境,对知识的理解也就不深刻。遥感影像图就像将学生带到了高空,将3种地域分异规律直观、全面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看到了教材上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所呈现不了的真实自然景观的递变,感受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给学生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图2展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遥感影像图还澄清了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第一,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往往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各自然带是人为划分的,因为图上带与带间有明确的界限,学生就理解为景观在实际地表也有明显的分界线。遥感影像图向学生呈现了真实的自然景观的递变,改变了学生这一错误认识。第二,对于山地垂直自然带,以往教师往往直接借助山地垂直自然带剖面图(图3)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首 论文代写。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