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综合性日报的宏观经济报道 宏观经济

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最快最丰富的是经济生活,人们急于掌握变动的经济信息以应对自己的生活经济新闻也随之成为媒体竞相关注的热点,特别是纸质媒体,因为自身擅长深度报道的优势与经济领域事件专业性太强需要解释的特点相契合,尤其关注经济新闻报道

地方各级党报、晚报、都市报三大报业市场的生力军自然也将经济新闻作为日常新闻采编的重中之重。

就目前来看,包括政经、产经、财经、公司企业、经济评论等诸多板块的宏观经济报道正在日益受到读者欢迎,地方各级党报的宏观经济报道主要是阐释国家和地方的宏观经济政策,都市报和晚报则从以捕捉“柴米油盐”类微观经济现象为主有意识地将经济报道重点放在全局性经济发展走势、重大经济事件等宏观经济报道的转变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面对读者经济信息的渴求,无论是党报、都市报还是晚报,在宏观经济报道方面均容易陷入普通人看不懂,专业人士又不屑于看的尴尬境地。

报纸传播的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报纸的经济报道要想走出怪圈,必须创新宏观经济报道,使宏观经济报道成为读者爱看、要看的内容,笔者认为要搞好宏观经济报道,可以从思维方式、报道方式、写作角度三方面进行创新。

宏观经济报道要有正确的宏观意识      过去,宏观经济被认为和普通生活有相当的距离,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经济生活范围的扩展(如个人理财渠道的增加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调整等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宏观经济报道不再被看作仅仅是政策的宣传,而是要将宏观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切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去进行报道,在报道中做到有宏观思维、宏观意识

宏观思维和宏观意识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经济报道尤为重要。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经济事实的感受宏观经济报道之间是有差别的,经济事实在生活中是复杂且零碎的,而宏观经济报道的责任则在于把读者感受到的复杂、零碎的经济生活变成全面的、整体的,即是从全面和整体的高度,向读者解释他所感受到的复杂、零碎的经济现象,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例如,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多方面影响,各地的物价普遍上涨较快,老百姓在生活中都在抱怨物价变动,这种感受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却又是零碎的、不全面的,仅以个人感受为限。

究竟物价的形势是怎样的?这就需要用宏观经济报道来回答,宏观经济新闻要从整体上报道物价,说明物价形势,以及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

记者必须要掌握宏观情况,从宏观层面作出判断,进行报道

宏观经济报道既要回答人们遇到的问题,又要告诉读者一些个人感受之外的宏观信息,有效地引导舆论,发挥媒体的作用。

当前的宏观经济报道存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宏观意识,而是对宏观意识的误解,导致了宏观意识和百姓的日常感受成两条平行线运行,造成宏观经济报道落入普通人看不懂,专业人士又不屑于看的现状。

创新宏观经济报道必须要有正确的宏观意识,正确的宏观意识宏观经济报道中表现为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

整体性是指记者擅长从各个方面认识事实,报道新闻

在重大选题的报道中,比如当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政策出台时,要从整体的角度,从各个层面来选择题目,保证政策阐释的完整。

另外,整体性还指记者在报道一个事实时,把它与同类事物联系起来,通过纵向比、横向比,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

例如,2004年中央出台了新的“一号文件”,是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日报》刊发了《走东南西北话农民增收》系列报道,通过东南西北4个村庄的变化,来探讨农民增收问题。

2005年、2006年中央又相继出台两个“一号文件”,也都是关于“三农”工作的,在解释这些新政策时,该报组织了“建设新农村四地重访”,让记者回到两年前报道的4个村庄“回头看”,在对比反差中报道主题自然而然就凸显出来,很好地阐释了相关的“三农”政策

层次性简单说就是记者既要深入实际,又要能“跳出来”:一个是能站在更高层面上看事实,翻开报纸我们经常能看到宏观经济报道往往变成了简单的政绩罗列,引起了读者的反感,原因就在于记者没有站到一个带有全局的高度,以生动事实回答普遍面临的问题。

另一个是从更高层次看细节,采访细节是报道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记者必须擅长观察细节、认识细节,分析细节背后的意义,这都需要有正确的宏观思维意识

转变宏观经济报道方式――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      宏观经济报道微观化是经济报道贴近读者的需要。

而通过微观来反映宏观,也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日报的特长,做好经济报道

我们说当前宏观经济报道应该抓住当今经济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要与体制转型直接联系起来。

由于经济现象大部分在微观领域,因此宏观经济报道应从具体的经济现象抽象出一般的道理,要以小见大,由现象到本质,由微观视角透视宏观问题。

宏观经济报道很多都是关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多是由数据和现象组成,而最终能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只是一些故事,首先记者要善于发现故事,即从微观上来观察、体现宏观经济变化。

例如2006年9月,《钱江晚报》刊发了一组关于杭州人居住幸福感的主题报道,通过生活幸福感的变化来表现经济发展带给整个社会的变化,这么一组反映宏观社会的报道却通过杭州人关于幸福生活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而成,读来饶有趣味,让读者在具体的故事感受政策的变化、经济的开放等宏观调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变。

其次,记者要会发现数字背后的故事

数字在经济新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宏观经济报道中数字的运用却落入了一个过于专业化的地步,如何将这些数字转化为一个个可以感知的故事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专有名词很多人都听说过,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指数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意义,《钱江晚报》在2003年就为解释这一专业术语组织了一组《我们钱包的真实价值――新财经时代解读》,通过解读故事读者知道数字是怎样说话的和指数是怎样反映我们钱包的厚薄的。

创新宏观经济报道的写作角度      当前地方综合性日报宏观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困境一定程度上也是写作的刻板枯燥、程式化造成的。

必须要改善宏观经济报道的写作方式,才能提高宏观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

首先,应该让经济报道跟着人走,通过人来反映经济问题。

现在宏观经济报道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通篇新闻稿不见人,都是记者在大段地叙述,让读者觉得乏味。

改善的途径可以将经济报道中的数据尽可能渗透到事情和人物的言行当中,让读者从人物的活动和语言中发现、掌握经济运行规律,这才是成功的宏观经济报道

例如:美联社记者Vivian Marino在报道退休人员财务问题时并没有直接阐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足,而是通过一个名为Richard Walters的60岁老工人在退休之后又四处奔波找工作以维持生活的真实事件,以此来反映退休金不足以维持退休人员日常生活开支这一社会普遍问题。

整篇报道以Walters找工作的艰辛,将问题逐一展现出来,引人入胜。

这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不能因为强调宏观经济报道内容的深度而忽视了人的作用,经济生活是人的经济生活,在报道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相关的人物表现。

其次,学习《华尔街日报》的“钻石体新闻”,钻石两头尖中间大,该报的经济报道之所以被称为“钻石体新闻”,是因为这类报道开头均是关于普通人的生活情景,具有穿透力,很容易将读者引导到他们熟悉的情景中,然后由这样的生活故事转而讲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结尾再次进入另一个相近的生活场景,与开头首尾呼应。

读者只要想到这类生活场景,就会想到这类情景说明的经济现象。

其写作特点就是“感性――理性――感性”。

宏观经济报道应该学习这种写法,让读者明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宏观调控给日常个人经济生活带来的变化。

可喜的是,当前地方综合性日报都已经意识宏观经济报道读者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党报的宏观经济报道正在力争走出刻板的程式化政策宣传,都市报和晚报也在加大宏观经济报道的分量,力求满足读者经济生活需求。

(本文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创新报纸经济报道服务广西建设的研究”成果论文。

)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编校:郑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