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摘要:节能减排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适当放缓经济增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条件。要通过抓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节能减排,硬约束,经济增长经济手段。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已提出节能减排任务并确定了具体目标,即“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但许多地方把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撇在一边,继续搞粗放扩张,大干快上。2006年我国GDP增速高达10.7%,高出计划指标2.7个百分点,而作为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指标却没有完成。目前,节能减排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逐渐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

一、节能减排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硬约束。

从2003年起,我国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严峻问题。

(一)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的0.5以下跃升为“十五”期间(2001—2005年)的1.0以上(见表1)。

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1.23%,但没有实现年初确定降低4%的目标。“十一五”能源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7亿吨标准煤左右,即在2005年消费总量22.5亿吨标准煤基础上,每年增加4%,每万吨GDP能耗从1.22吨标准煤降到0.98吨标准煤。但由于2006年经济增速达10.7%,消费的标准煤达24.57亿吨,消费量增长9.3%。按照这样的速度,2007年将达到“十一五”期末控制的27亿吨标准煤指标(2007年经济增长劲头很足,很有可能是这样),即整整提前两年多就吃掉五年的指标

(二)能源和其它重要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这是国家发改委数字,最近《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数字分别为7.7%、7.1%和58.6%),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铁、铜、铝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5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1.22吨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3.2倍,日本的8.7倍。2005年,我国GDP占全球GDP的5%,但一次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14.7%(煤炭则占36.9%),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2006年,我国GDP占全球GDP的5.5%,但能源消耗量占15%,钢材消耗量占30%,水泥消耗量占54%。多年来,能源的过度消耗使我国能源日显短缺,越来越依靠进口,导致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从19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精铜矿等40%甚至50%以上要依靠进口。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生态和环境恶化。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耗高往往带来环境污染加重。近年来,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上升。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06年比2001年上升33.2%,已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排放国。2006年,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只有4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28%的断面为Ⅳ—V类水质、超过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占26%,全国农村尚有近3亿人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且有扩展之势;草原超载过牧、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草原面积的90%。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我国位居133位。

2005年,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再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的指标。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第一次在五年规划的主要指标中提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均为预期性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耕地保有量等则为约束性指标。纲要指出:“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年均4.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年均2.2%。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明确提出:“十一五”规划提出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国务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并在“十一五”期末报告五年来这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

二、经济增速适当放缓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条件。

要实现减排目标,经济增速不能太快。减排总量指标节能是相对量指标,即单位GDP能耗要求逐步降低,但每年消耗的能源是允许有一定幅度增长的。如,按“十一五”能源规划,我国能耗消费总量每年可增加4%。减排则不同,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都要减少,所以难度更大。要减排,首先要节能。比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90%是因为烧煤引起的,煤炭的消耗不降下来,二氧化硫很难降下来。同时,经济增速快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就很难降下来,还可能会增加。据专家估算,GDP年增速超过一定幅度(如7.5%),减排的难度就会增大。

适当放缓经济增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条件。即使经济增速降至年均7.5%—9%还是高速度,是世界平均经济增速的两倍。根据这几年的经验,要节能减排,首先,要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包括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的增速适当减下来。其次,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如,烧煤加脱硫装置,污水处理、环境破坏成本内部化等,这就必然要提高产品成本,从而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品的低成本扩张。节能减排的最大阻力正是各地都热衷追求GDP增长,并把这一点放在首位,把节能减排作为次要的从属性任务。有人也许希望既要经济两位数增长,又要节能减排,但从客观上讲,目前这两者很难兼得。2006年提出节能减排以后,2006年和2007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实现节能减排,适当放缓经济增速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选择,而且越早越好,越早越有利。经济,宏观,政策—[飞诺网] 三、应以节能减排着力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其涵义比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建议时有不少扩展。“九五”计划建议提的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05年则具体提出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怎样推进这一转变,中央建议:一是着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废物利用的生产流程。三是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财税、金融、价格政策。五是深化改革、形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六是完善法律制度包括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这几方面都很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反映从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当前,应着力抓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当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抓手和着力点

(一)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要求。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核心正是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首先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首先要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