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独立自由之精神”】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文集》是一部书斋案头上永远不可更替的书,陈寅恪先生作为现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语言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光芒依然照耀中国人二十一世纪的精神天空。

中国知识分子历经磨难的上个世纪几十个年代里,陈寅恪以他所承受的巨大身心苦痛为代价,恪守了自己“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信条,成为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坐标。

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坐标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是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今天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毋庸置疑已成为中国人的人生理想追求之信念。

最先引进“自由”这个词的是严复,他在1895年提出,西方之所以强,中国之所以弱,原因就在于国民之“自由自由异耳”。

二十年之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自由”在全国知识界得到广泛的讨论,也得到广泛的拥护,“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首推者是陈寅恪先生

王国维纪念碑铭一共253个字,而“独立”之词三见,“自由”之词四见,其中甚至套用美国独立时的英雄帕特立克・亨利的话“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结句则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   历来有一种说法,认为陈寅恪是一个“文化遗民”。

胡适说,其实光就王国维纪念碑铭看,陈寅恪竭力引进自由独立精神,而且竭力要使之接上中国文化传统,就可以否定此说。

何况,陈寅恪到晚年著书彰扬陈端生、柳如是,主要的就是彰扬她们的自由独立精神

更何况,陈端生与柳如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底层的妇女,而且一为罪妇,一为妓女,更是底层之底层。

这岂是一个文化遗民,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能说得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早在1927年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陈寅恪就高度概括地说:   “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

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

”   自从中国人与外域接触并且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所反思以来,只有陈寅恪对之有如此概括,如此明确的结论。

对于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前途,陈寅恪看得十分清楚。

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他说“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

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重要者。

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

吾国古来亦曾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为释迦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曾根本变迁,故犹能藉之以为寄命之地也。

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今日,社会经济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撞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不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

陈寅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纲纪之说在感情上是有某种依恋的,而且对它的必将归于灭绝也是感到惋惜的;但是对事势之所必至,他又是洞若观火的。

如今陈寅恪先生的“独立自由”之精神愈来愈闪耀着它迷人的光芒!   编辑/书含。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