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拳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少儿动漫课程教学内容

摘 要: 研究认为传统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遗产 的思想高度。

目前教学大纲中在拳种选择、安排顺序、时数规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 不足,需要从学科角度进一步完善。

传统拳种课程内容选择包括不同拳种以及同拳种下不同 流派的选择,不同拳种选择原则是按技法特点和人体结构特征分类选取,按拳种之间的内在 逻辑性,构建拳种内容体系,基本分为五大类。

拳种下不同流派内容选择是一个整合的过 程,横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

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 ,不断优化内容体系。

目前传统课程教学方存在不足。

如:“划套路”式教学模式,没有 突出传统拳的特点,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

总结提炼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是由桩功入手,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的技术结构, 同时要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养层次的文化要求,由此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传统拳种课 程模式。

课程支持体系急待加强。

关键词:传统拳;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1—0070—07      A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Op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raditi onal Boxing   WU D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reckons that the course of traditional boxi nging should p ass down traditional culture, spread national spirit and maintain the national c ultural heritage. The selecting of boxing categories, orders, time duration andfrequency and some other content are not perfect. And they should be improved fr 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cipline. The options of traditional boxing course a re comprised of the categories and the schools in each category. The principle o f selecting a category is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its skills and the physical st ructure. There are five categories in the course. And the logics among them formthe framework of the content. The selecting of different schools in a categoryrequires integration. Horizontally, we should review the similar contents in dif ferent schools and take the fundamental ones. Vertically, we should have a in—de 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e of the skills in each category and improve the con tent framework continuously. The method of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boxing also h as its weakness. For example, the routine—like teaching model does not reflect t 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boxing, so students can hardly meet the requirement o f the curriculum in a short time.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s tart from the stake stance,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the core movements, and emp hasize single hand exercises and arc hand exercises and integrate the skills ofmovements, routines and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urse should meet t he requirement of fostering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ivating the culture awar eness of the student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boxing co urse. It is also urgent to enhance the coordinating system of this course.   Key words: traditional box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 hod      1 问题的提出      就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言,其民族性和传统性当是本专业的生命力所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是 保证和反映这一特性的核心载体,而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具体途径和手段。

1.1 传统课程武术课程体系中的主干   目前执行的北京体育大学2003教学计划和0 7新修订的计划,都涉及到传统武术教学课程,03计划主要有二大类,一类是限制选修的 传统拳术1~3,包括查拳、戳脚、通背、八卦、形意、螳螂共6个拳种的徒手拳术;传统器 械 1~2,包括长穗剑、双刀、朴刀、九节鞭共4大项目;第二类,是为武术套路专项班开设的 专 业必修课《套路专项训练》中的副项训练的课程,在第三年开始每学期96学时,所设项目同 限选课的传统拳械内容

07新计划,虽然没有分开各个传统拳种课程,但是,实际上依然是这些传统拳种教学,只 是在课程名称和时数上有所不同而已。

可以说,在专项技术课程中,主体是一些传统拳种和 器械的教学课程,07武术套路专项课共640学时,其中9拳4械(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统称传统 武术,不是严格意义的定义)的教学时数为384学时,占总学时的60%,足以说明其重要性。

1.2 传统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存在问题   目前,已经在执行的03和07了大纲在有关传统拳选择方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03教学计划的 第一类限选传统拳课的种类与2 a后的副项训练传统拳在种类、内容以及难易程度上出现重复和难度区分度不大的问题,因此涉及到 了不同课程之间传统内容选择与衔接等问题。

对新 的07计划,虽然表面看起来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不明显,因为,在入学专项训练2 a后横向 拓宽了副项的选择范围,可以跨出专业方向选择课程,但是,仍有一部分套路专业学生,继 续学习套路,其实,还是如同03计划,这是从专项课程与副项课程之间出现的传统拳选择问 题。

就某一已经设置的传统课程本身,同样存在面对众多不同流派,在规定教学时数内 ,如何进一步对各种传统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所选择课程内容是否能够体现传 统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1.3 传统课程教学体系问题教学是实现课程要求的最直接手段,那么,目前我们 的传统拳课教学训练是否能够完成既定的课程目标,诚而言之,仅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方 法、教学手段、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等明显缺少传统性和科学性,“划套路”式的教学很难 实现课程目标,以至于某些传统武术教学课,由于缺少传统武术的特色教法和相应的练习手 段,难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数(03计划课程通常是16学时学习一个拳种)里真正掌握传统拳 种的主要技术动作(大纲课程目标要求),导致许多习练多年竞技长拳的学生技能负迁移, 把传统形意拳的劈拳演变成长拳的推掌、八卦掌的拧旋走转异化为拔根拧转、通臂拳的吸胸 凹肚被长拳式的挺胸塌腰取代、螳螂拳只剩下貌似螳螂的一对“锯斧”(手臂外形)、…… 试想如果是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初衷(课程目标)相距有多远呢?失去了传统传统武术拳 种课程它的意义何在?何谈教学质量?具体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目前就传统武术拳种课程课程目标值得深入探讨,如03计划课程目标是要求 “使学生了解查拳和戳脚两个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技术动作和规定考核套路 ”、“使学生基本了解通背拳和八卦掌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通背拳、八卦掌的主 要技术动作和套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通背拳、八卦掌技术教学的能力。

”07计划要求“能 够针对不同拳种、器械的风格特点进行技法分析”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和可以实现?如 何采用配套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   2) 如何具体选定传统拳种课程教学内容,如形意拳课程,同为这一拳种的不同流 派如山西、河北、河南等各不相同,即使同是山西的形意拳又分为车、宋、戴式等式,他们 的风格又迥异,怎么确定和选择呢?目前,沿用的教材内容是否值得更新和发展?所学的内 容能否对学生传统拳种技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 传统武术拳种的技术内容、训练体系、教学方法如何体现?如何保持传统拳种 教学传统性,又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什么是最佳的教学方法?   4) 宏观上如何确立传统武术拳种不同种类的课程设置?   我们以“传统武术”、“课程”等为关键词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近5年的有关 论文781篇相关论文,但是,还没有发现有关传统武术拳种课程的针对性研究,有部分论文 是对整体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   为此,我们确立武术学科化,拳种课程化,课程内容整合的主体研究思路,从学科理 论和传统拳本体角度,思考课程内容选择,对传统武术拳种课程化做一个全面而深刻思考。

通过对传统拳种课程的研究,确立选择传统拳种课程的基本原则,提出改进目前传统 拳种教学内容的相应措施,以期为传统武术拳种课程优化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进一步 改进传统武术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传统拳种课程传统性,实现课程目标; 建构赋予民族传统特性的传统武术拳种课程体系,完善武术学科建设,使传统武术拳种在保 持传统特性的前提下朝着学科化、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解决传统武术拳种课程的具体问体,如教学内容、方法等,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 专业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和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 传统课程内容选择探索      2.1 传统课程目标定位的思考从教学理论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教 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亦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美国泰勒认为:确定目标要有三方面的 资料,即学生、社会、学科。

宏观的教育目标决定着具体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目标 ,反映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上,换言之,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教学最 终目的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实现[1]。

武术课程目标的设立是依据武术学科的 内在规律、及社会需要、以及提高学生素质三个方面的大教育目标确定的。

社会需要、学生素质、武术学科体系三者之间是有机的整体,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国家 的需要,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武术教育的目标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同样是丧失了武术自 身特点的内容,将不是武术,这三者必须有机统一,才能使武术科学发展。

从现行教学目标看,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A(适用于普 通生)将整体培养目标定位在: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 体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健康指导等领域中 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此大的培养目标下,武术套路专项课程目标定位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系统 地掌握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培养实践技能。

通过专项教学,使学 生掌握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十个拳种(其中有以竞技自选拳术为主的长拳)以及长穗 剑、九节鞭等四个传统器械的基本动作及其套路内容

能够针对不同拳种、器械的风格特点 进行技法分析,拓宽学生专项技术知识面,培养学生专项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专项训练;使 学生在入学主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项的拳术、器械、对练套路的技术水平,掌握基本 的训练方法,达到武术五段(含五段)以上技术标准。

分析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从社会和武术自身的功能看,当今社会需要、民族文化发展 对武术提出的要求,没有充分落实到课程目标中。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 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 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其中明确要求,“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内容”,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这无疑是 对武术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中坚组成部分,负载者 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具有展现民族精神、弘扬历史文化、倡导新的道德观念、推动华夏民 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崭新的社会职责,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取 代的,需要武术与当前弘扬民族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时代赋予武术教育的历史责任。

因此,武术传统拳的课程目标应该定位在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 遗产的高度,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建设!   例如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拳种角度,课程内容选择在不违反学科结构的同时 ,应该有所重点的设立稀有拳种!   2.2 传统课程内容选择思考 中国武术的博大,很大程度表现在拳种的丰富,同样源于人类原始格斗技能的其他技击 类项目远远没有武术这么多样,仅据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统计显示,其中“源流有 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达129种之多,还有许多体系不完整的套路 和功法,不计其数,如此庞大的拳种,既是我们课程选择的宝库,同时也为我们的选择带来 巨大困难,显然,在现有学校体制、客观条件限制下,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拳种都纳入大 学的课程体系,因此,就涉及到了如何选择拳种的问题,07教学大纲选择了:查拳、通背、 形意拳、南拳、长穗剑、八卦掌、少林拳、戳脚、双刀、太极拳、螳螂拳、九节鞭、朴刀9 个传统拳种4个器械,需要我们思考的是选择依据是什么?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是否能 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满足学科逻辑内容?是否有利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否能适应社会对人才 规格的需要?   一般情况在现有学时、师资、教学条件限制情况下,通常会根据拳种流传广度,师资擅 长技术情况等条件选择课程拳种,有因人—因地设立课程内容的问题,而忽视了武术作为学 科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科角度,从武术自身知识结构确定拳种

2.2.1 认识武术是一种身体操作知识所谓学科最基本的内涵就是知识体系,“知识就 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从知识角度审视,我们认同张洪潭先生的观点“把表现出典型 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形态的知识”,或简称“认知性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理 当是那些表现出典型的外部运动特点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操作形态的知识”,或简称“操 作性知识”……体育课的本份原本就是一系列操作性知识的有效传承。

”[2]   由此认识武术,武术本身是一种身体操作知识,说到底武术是一种身体攻防知识,武术 课最根本的是一种身体攻防知识的传授。

2.2.2 武术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作为学科的知识体系需要各知识群之间有“内在逻 辑关系”,如果以拳种作为知识单位构建武术学科体系,那么,拳种之间是否应该有内在关 系?   从身体操作的技术层面分析,宏观、历史地认识拳种,“明清以前鲜见各家拳法记载, 而到了明代则出现了众多的拳术门类”[3], 而且明代各家拳法“多是以单一的擅 长技法分 门的”[3]如“赵太祖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 ”[4]等,所以戚继光对当时偏善一技的各家拳法以“踢、打、跌、拿”四大技法 进了归类论述(表1)。

当以人体为载体审视拳种,恰好是由“人体”的完整性通过“技法”将不同拳种连接成 有一定联系的系统,这在戚继光时代提出的“兼而习之”就是一个实例,近代山西形意拳学 习弹腿也是各拳种融会贯通的例证,说明各拳种之间的互补与联系,这里我们从技法和人体 结构角度试图做个尝试分类,分为:1) 功架类,主要拳种如查拳、华拳等,以练习基本 功架、基本功、基本技法为主,侧重身体基本形态练习,全面打好身体素质,适合初学入门 学习;2) 长击类,如劈挂、通臂、戳脚等,这类拳种突出在功架基础上的放长击远技法 练习,作为入门以后的提高,突出了上肢臂背掌和下肢腿脚的技击技法,重点进一步开发人 体“先求开展”的素质;3) 短打类,如番子、八极、南拳、形意、少林等,这类拳术在 开展基础上“后求紧凑”,突出上肢拳法、肘法等技法,作为长击技法的补充使的武术技术 全面发展,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4) 象形类,如螳螂、鹰爪等,这类拳术增加学习 情趣,突出特殊技法如螳螂拳对勾法的应用,鹰爪对爪的使用等;作为全面身体素质提高的 有益补充;5) 圆柔类,如太极拳、八卦等,这类拳术更加注重内在文化思想的表达,内 与外的统一,对思维、文化修养以及内脏功能的改善价值突出,体现出一种哲理高度的技击 方法,使的中国武术技术从掌、拳、勾、爪、肩、肘、胯、膝、腿、足的部位使用与锻炼到 打、拿、顶、撞、靠、踢、跌等技法的丰富与全面,从外在招势变化到内里劲意的贯通,充 分体现了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兼用的全面整体性,由此,我们可以内在逻辑地搭起一个学科体 系(表2)。

这样,按类选取拳种,整体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系统学科知识体系。

此外,可 以将一些有特色的拳种,具有保护意义的稀有拳种列为其他类,单列或纳入本体系予以设立。

由此,构成了原生态武术拳种技击技术单一性特征      2.2.3 同类拳种不同拳派的选择问题这种粗线条的分类,似乎还是不够准确,对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然有一定难度,比如同属于象形类的拳种有很多,怎么选择?为此,我们 需要进一步确立取类的标准,依然我们按人体结构和技法为主线,同时考虑拳种的完善情况。

具体建立一个拳种内容体系,表2揭示的拳种内容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拳种内 容体系,对照目前07计划选择的9拳,我们认为有所缺失,主要缺少的拳有:1) 以拳法为 主,突出全手锻炼的番子拳;2) 以肘法为主,突出肘部锻炼的八极拳;3) 以跌打为主 ,锻炼全身抗击能力的地趟(有的老师认为在戳脚中包含)。

针对不同地区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在同类拳种中我们可以有所取舍,但是,作为学 科体系应该保持全面的内容结构,因此,对同类拳种中不同拳种的取舍要首先满足学科知识 的完整与全面。

2.2.4 拳种安排顺序及时数问题作为学科体系安排拳种,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 身体发展和技能掌握,按表2横向安排顺序,功架――长击――短打――象形――圆柔为主 要,目前07大纲安排见表3,基本上符合这样顺序,但是,处于每个学期有一个“内家”和 安排一个“外家”考虑,在三、四学期安排有些交叉,从学科知识结构角度,建议将八卦与 太极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样有利于技能的正向迁移,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2.2.5 时数安排 目前在现有条件下,作为专项教学与训练课的比例是训练内容,2 56学时,占总学时40%,教学内容,384学时,占总学时的60%,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掌 握传统拳所需要的基本时数,建议再加大教学的比例,以保证传统拳的掌握,而且,应该认 真研究每个拳种最基本的时数要求,这其中必须要深入研究具体每个拳种最基本的内容有哪 些,实际上是涉及到了具体同拳种不同技术流派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2.3 同拳种不同技术流派课程内容选择的思考在确定了某一拳种后,具体选择内容时,由于同一拳种不同流派差异巨大,就是同一 流派差异也是十分明显,例如形意拳,不同地区差异明显(表4),山西与河南形意拳的动 作姿势不同,风格特点不同,即使同一地区的动作与风格也不同,象同是山西形意拳的车派 与戴氏就非常不同,而且,常常是同一个桩法动作千差万别,以三体势为例(图1)。

面对如此多样的内容如何选择内容?学校的教学时数有限,师资有限,如北京体育大学2007 大纲规定形意拳为36学时,显然不可能将所有不同的流派内容统统纳入教学课程,选择 是必然,以往我们存在选择课程内容的主观因素较多,学术研究和论证较少,有的人,因为 自己是制订大纲的人,有话语权在握,就将自己擅长的某些内容列入大纲,成为课程内容; 有的地方,强调地方特色,就过渡增加有地方特色的拳种,忽视了拳种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 ,使得武术学科体系偏执一端,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均衡,特别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选择呢?   2.3.1 放眼学科,立足拳种武术学科角度审视,课程的编制应该考虑“学校的教 育目标,为达到目标应当提供哪些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怎样确定这些教育 目标能够实现”[5],从现行教学目标看,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本科培养 方案中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 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学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健康指导等领域中从事 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6]。

在此大的培养目标下,武术套路专项课程目标明确了对传统武术的目标是:通过本课 程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培养实践技能。

通过专项教学,使学生掌握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十个拳种以及长穗剑、九节鞭等四 个传统器械的基本动作及其套路内容

能够针对不同拳种、器械的风格特点进行技法分析, 拓宽学生专项技术知识面,培养学生专项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在入学主项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项的拳术、器械、对练套路的技术水平,掌握基本的训练方法,达 到武术五段(含五段)以上技术标准。

从以上目标分析,“较系统地掌握”、“基本动作及其套路内容”、“不同拳种、器械 的风格特点进行技法分析”、“拓宽学生专项技术知识面”等是关键词,这些都是传统拳课 程应该把握的核心要求,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武术拳种 自身寻找!   2.3.2 朔源探本,整合流派拳种从一个源头,到多个支流的流变过程,其实,走了一个演绎分化的过程,而同拳种不同 流派的整合又走上了一个归纳统合的途径。

拳种流派的不断分化是历史环境、地域文化、技术载体甚至是缺少信息交流、没有同 台竞技等原因造成的,见图2。

统合是学科的需要、是武术逐渐走向世界的使然,是一次科 学的回归与发展。

形意拳之所以称之为形意拳,必然有她内在的本质属性,否则,也就称不上同属一种,从历 史传承的线路可以看出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我们似乎一下难以把握到这条维系该拳种的主 脉,因此,我们不妨先从外到内地,纵横交错地去认识和把握形意拳的根本。

2.3.3 横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如,从练习内容看,不 管哪派形意拳,都有桩法、基本拳法、套路练习形式,因此,我们不难整合出形意拳的共 性练习形式即桩法――拳法――套路,可是同样的桩法动作,做法与动作姿势明显不同,我 们如何取舍呢,这就需要我们追问桩法的本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例如:宋光华在其所著《宋氏形意拳》[7]认为:“练习形意拳均以三体式( 势)为重 要的基本功之一来站桩这是求得六合浑圆整劲的最基本功法,它按照形意拳学的理论要求与 要领,将人体安排成为一个完整的基本姿势,在形意拳的动作中,均按此基本姿势与要领来 要求,从外形上讲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在体内则讲求心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内外合一称为六合式。

其次按人体部位分为头,手,足三体, 以及按上体又分为三节等等,故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再如:吴殿科主编的《形意拳拳术大全》[8]描述:“形意拳三体式桩功,是 依据形意 拳拳理、拳法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按照人体三节(躯干、上肢、下肢)之活动组合而成的一 个站桩形式,久练此功,丹田所凝之气可成团状物,并随着练功时日的增加而增大”。

由此,总结三体势的主要目的,大的方面不外乎健身和技击。

具体包括:1) 通过站桩上 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求得六合浑圆整劲。

2) 通过站桩功, 增加下肢肌肉,骨骼,经筋支撑力韧性,锻炼上下肢和全身的动作协调,稳固低盘, 达到“ 身如桩木之稳固”目的。

3) 通过站桩,排除杂念,使意念集中,气养丹田,元气充盈,通 督通任,以壮内脏,使气路则自然通畅,达到内壮外坚。

4) 通过站桩,上松下实, 躯干四肢协调一致,上下浑然一体,增强肌肉筋骨的耐劳力和控制力,以利健身和技击。

5)通过站桩,还可锻炼意志、陶冶情操。

综观形意拳各家各派在对三体势的要求上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做法上有所差别 ,也就是说形意拳桩法追求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这也正是我们能够统一的前提和意义所 在。

为此,我们不妨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不同桩法进行测试,由此,确立最佳的桩法动作。

按照这样思路和方法我们将整合出最为基本的拳种内容体系。

2.3.4 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不断优化内容体系各个拳种由于长期的发展演 变,支流众多,内容体系也不断繁衍,确实很难完全统合,而且,仅从横向抽取共性内容就 足以叫课程内容撑爆,因此,必须纵向深度把握拳种核心技术内容,优化内容体系,如形意 拳走了一条由形到意,从外到内,象形取意,意转形生的道路,逐渐归纳出“展、截、裹、 胯、挑、顶、云、领”八种劲法,作为拳种核心,牢牢把握这一主线,为我们达到深刻理解 拳艺,真正做到对“不同拳种、器械的风格特点进行技法分析”目标提供最有力支持,这样 我们可以构建出由博归约,回归发展的拳种流派内容体系模型图(图3)。

这个拳种流派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模型是一个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不断分化――统合整 合发展,在整合中,一方面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如拳种核心功法、技法、特色拳势、以及中 国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术语系统,基本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注入现代科学活力,如应用现 代体育科学知识诠释动作科学内涵,通过试验证实,寻求更好的训练手段,开发新的训练器 材等,使得课程内容体系不断完善,一次比一次的起点更高,这完全符合学科意义上的“纵 横交错,分统交替”的学科发展规律,为以后传统武术拳种的发展乃至新型拳种的产生做好 理论基础建设。

目前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在07教学大纲中对9个拳种内容规定中只列“基本动作” 、“基本套路”,没有明确基本功法、没有体现技法的要求,从传统拳种内容体系看,明 显缺失,因此,建议增加每个拳种的基本功法和技法的内容,确保拳种体系完整[9]。

3 传统武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总称。

它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贯彻,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它是实 现教学目标、大的课程目标的关键,同时,教学内容也会反作用教学方法,好的教学内容能 带动好的方法,教学内容与方法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3.1 目前教学方法调查   03的教学大纲通常是16个学时完成一个拳种,一些特点突出的拳种形意拳,很难掌握 ,虽然只有简短的套路,但是,结果为了考试,还是主要以划套路教学为主,很少在教学中 贯彻“强调技击”的原则,据对2004级武术学院同学调查显示,见表6,61%的学生反映教师 在学过程中没有注重攻防技击的练习

按大纲要求有对学生教学传统拳能力培养,而实际调查显示(表7),86%的学生反映在 教学中教师没有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方法,缺乏武术应该有的 特点,也没有实现课程目标培养。

3.2 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传统拳的内容体系决定了教学方法。

众多传统拳的内容体系是功套用的整体。

当我们分 析不同拳种的操作层面时发现,尽管武术拳种林立,流派繁多,大凡较为成熟的拳种都具有 极为相似的训练体系,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当然即使在同一拳种中也存 在者不平衡现象,有的流派技术体系相对不完整,但是,透视拳种背后,就拳种总体看,基 本上是功法――套路――用法三位一体的。

功法是中国武术独特的一种运动形式,目前,全国武术功力比赛的《武术功力竞赛规则 (试行)》把功法运动界定为:为了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要的人 体潜能,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种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

这里,从功 法本身含义和武术的特点出发,依照形式逻辑下定义的原则,将武术功法简要界定为:为了 获得武术某种素质或技能(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的专门性练习方法。

这里的功 有它特定的含义,不同于一般项目简单的基本功或者是现代体育所讲的力量、速度、柔韧等 身体素质,传统功法的分类很能说明它的特点,我们看到传统武术功法通常或按照人体的肢 体部位分类,分为头功、眼功、耳功、臂功、腰功、腿功、脚功等;或者按照功法的运动状 态,分为动功、静功和动静结合功法;或按照功法锻炼的内外层次,分为内功和外功,我们 很难看到按单一素质分类,例如中国武术长拳分腰、腿、臂、桩功四项功,每一种功法都是 突出某一部位综合素质的专门练习方法,并不是象现代体育把运动素质分为单一的速度、柔 韧等,就某一功而言,如腰功,包含了柔韧、力量、灵敏等多项素质的综合,而且所采用的 方法和功效直接为套路以及应用服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元气”论,整体观的映射,与西 方“原子”论,分解还原的思想明显不同(后者的分类是单一素质的划分),而且,同样的 腰功,不同拳种也各不相同,各自为本拳种套路以及应用服务,充分证实了其功套用一体 的特点。

3.3 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提出 总结提炼传统武术课程教学模式。

如由桩入手,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 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养层次等构成的整体性将是具有传统 特色的拳种课程模式。

具体方法包括:   3.3.1 体用攻防的教学要求 体代表练,包括单势、组合以及套路练习形式,用是攻防应用,包括各种形式的攻 防练习,教学中,教师通过讲示动作的做法即体,同时揭示动作的攻防含义即用,让学生了 解练习动作的攻防实用性,根据功套用一体特点,按照用的相对合理性决定了一个动作的相 对正确与否,这也决定了武术教法要体用同施,过去许多老拳师在教授套路时,常常出于保 守自秘,不讲用法,使许多人只能盲目练习,事实上,明确用法不仅是为了实用,作为套路 练习,非常有助于对动作规格,劲力,节奏的掌握,作为功力练习,能有效检查程度如何, 反馈练习的效果,所以,体用攻防教学法是武术必需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例如最为基本的弓步、马步教学中,常常由于本能的反应,易作成脚尖外摆,如果采 用攻防方法,让学生体会弓步上步锁扣对方脚跟,马步扣脚套击对方脚跟练习,不仅使学生 明白动作含义,更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提高套路练习质量、应用能力以及学习 兴趣都是非常有效。

3.3.2 两两试对的教学组织形式 武术历来就有“即学艺必试敌”的要求,这本身是中国“知行合一”思想的反映,要 想培养应用的能力,就需要两两之间的试手配合练习,这也是教师教授武术时必须采取的组 织形式,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的练习主要就是试对的双人练习,中国传统的永(咏)舂拳入 门就是双人的黏手练习,太极拳的推手、形意拳的撕手等都是这一形式的体现,而且,通过 这种两两的组织教学练习形式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互相尊敬的品格。

就狭义的教学方法而言,主要指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方法,由于武术内容体系是功 套用一体,所以反映在武术教学中,突出强调攻防体用教学方法,教的环节要求“拆手”、 “喂手”、“试手”,练的环节要求有单练――对练――实用;无论我们以何种形式表现, 如游戏的形式、集体练习、配乐形式等,其中的武术特点不能也不应该丢。

3.3.3 功套用有机循环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有逻辑结构,武术内容的功套用一体结构以及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学方法要 按照功套用有机循环的逻辑结构教学,总体顺序是由功――套――用,但是,不同的功对应 不同套路以及相应的应用,而且之间要有机的结合,并且将功贯穿始终教学过程,但是,决 不是“入门先三年站桩”式的教学方法,等站好桩再练别的,这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也有 悖当今社会的要求,需要配合形式多样的手段有机的贯彻武术教学逻辑结构。

2.3.4 说拆喂试的教学练习过程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凡动都要先说明动作的做法、要点、攻防作用,称为说手,再对 每个动作分解示范用法,叫拆手,当学生有了初步概念后,再通过创设进攻或防守条件,配 合学生练习为喂手,最后随着动作熟练,在不预设条件下,让学生使用则是试手。

根据不同 的课程内容学生条件,可以采用不同要求的这个教学过程,但是程序不能改,要求可以灵 活掌握。

4 传统课程支持体系思考      4.1 师资传统拳素质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许多方面的支持,如师资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目 前,师资在传统拳的掌握和了解上有些不足,比如,对传统拳的技术体系、练功方法、技法 含义等明显不足,这和长期从事竞技武术训练,运动员出身有一定关系,因此,这方面必须 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提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法,利用集体备课,老教师(拳师) 传帮带方法解决。

4.2 场地器材问题传统拳的训练方法有时需要特殊的场地和器材,如八卦的九宫桩、戳脚的踢板、太极 拳球桩等,这些也是课程的需要,但是,目前我们的训练场地还没有专门的武术设计,许多 方面不够完善,传统课程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远远没有满足,这些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应 该解决的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传统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 高度。

2) 传统拳种课程内容选择包括拳种以及拳种下不同流派的选择,拳种选择原则是分类选 取,按拳种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构建体系。

拳种下不同流派内容选择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横 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

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不断 优化内容体系。

3) 目前教学大纲中在拳种选择、安排顺序、时数规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从学科角度进一步完善。

如增加番子、八极等拳种,将圆柔类拳种纳入同一学期,适度 增加教学时数,具体内容增设基本功法、核心技法内容

4) 目前传统拳种教学方存在不足。

如 “划套路”式教学模式,没有突出传统拳种的特点 ,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

总结提炼传统武术课程教学模式。

如由桩入手, 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 养层次等构成的整体性将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拳种课程模式。

5) 传统课程支持系统急待加强。

5.2 建议   1) 进一步思考传统武术拳种的理、法、功以及不同流派的深度认知与现代课程理论要求的 有机结合。

2) 传统武术拳种自身特性所决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体育教学要求的协调,特 别是在国家“质量工程”视野下审视与建设传统武术课程

3) 如何立足传统,保持传统、发展传统地从学科角度构建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教育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62.   [2] 张洪潭. 再谈技术健身教学思想[J].体育与科学,2004,25(1):70—75.   [3]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5:277.   [4] 唐顺之.武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1.   [5] 任海,等.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J].山东 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   [6] 武冬.从学科的角度全面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认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522.   [7] 宋光华.宋氏形意拳[M].山西: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9:22.   [8] 吴殿科.形意拳拳术大全[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4.   [9] 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以现行套路方向教学计划为 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9):1244.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