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

[摘 要]在国际反垄断领域,由于形成国际反垄断统一法的困难,各国都借助于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但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也存在不少的不足。根据这种国际反垄断法的现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际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效果理论。

一。

由于跨国公司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国际性的垄断和限制性商业行为不断增多。以国际航空业为例,1997年一年就有多起大型的跨国兼并。在众多的兼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波音和麦道两家飞机制造公司的合并,该合并大大地提高了美国在国际飞机制造业中的竞争力。由于缺乏国际统一法的管制,这些企业兼并既不能认为是合法,亦不能认为是非法,它处于一种法律真空之中。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利益相关国的观点分歧很大,经济问题常演化为政治问题,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对于不断突出的国际垄断问题和国际统一法的空缺,许多国家转而求助于本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以国内法来调整影响本国的国际垄断或限制性行为。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会导致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一是外国企业在国外进行,但在国内完成,或利用分支机构在国内进行的垄断;二是分别位于境内外的具有控制关系的两个独立实体在国内进行的垄断;三是外国企业在境外所进行的垄断对国内构成影响,但该企业在国内无任何行动。前二种情况的国内法域外适用有相应的国际法基础。第一种情况依属地管辖原则可成立东道国的管辖权。第二种情况依各国实践中所形成的单一体论也可以成立受害国的管辖权。第三种情况下的反垄断法域外适用能否成立是有问题的。美国反托拉斯法认为仅凭效果可成立本国的管辖权。根据法院的审判实践,对整个反托拉斯法适用“效果理论”。依据这个原则,只要限制竞争的行为在美国的国内市场上产生了影响,就可以适用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但是,效果理论在国际法上是缺乏依据的。许多国家拒绝承认只凭单独的经济效果的管辖权主张(即效果理论),其中以英国为典型。由于效果理论缺乏明确的国际法基础,就使依此理论的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产生困难。

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上,国家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和国际垄断影响的增强,国家以效果理论来决定管辖权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但是,国际法对这个问题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答案。当更多的国家采用国内的反垄断法规则来规范国际经济行为,国家间冲突的范围就会扩大。如在跨国合并的情况下,几个国家的管理机构可能都希望调查同一交易行为

(二)反垄断法具有公法性质,而按照一般的法律理论,公法的适用具有严格的地域限制,即仅限于本国。一些国家据此而拒绝他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这些国家通过制定“阻却条款”来对抗他国的管辖权。如英国1964年《海运合同与商业文件法》禁止向外国反托拉斯管理机构或外国法院提供文件或资料。1975年《证据法》禁止本国法院仅因为外国法院主张域外管辖权而支持其对信息的要求。1980年《保护商业利益法》不仅限于阻却外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而且适用于任何外国法的适用对英国商业利益构成影响的情况。国内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在具备一定的连接点(如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外国企业在国内的行为)的情况下是可以成立的。传统法律理论中公、私法适用范围的论点是建立在自然人为法律主体的情形下,能否适用于以规制企业行为为目的的反垄断法是有疑问的。但是,我们应看到,在缺乏相应的国际法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依传统法律理论而得出的结论也不是非法的。在国际法中,依不同的原则或规则可推导出相互冲突的结论,如依传统的管辖权理论可以得出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是可能的,而依公法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得出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不能成立也是正确的。这种矛盾源于国际法缺乏体系性。在没有明确的国际法规则的情形下,两种结论都是合理的。

(三)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究其实质,是以国内法来规范国际经济行为。应该看到,国内法国际法秩序各有自身不同的正义要求和标准,用国内法代替国际法来规范国际经济行为,其结果可能与国际法的正义标准不符,即与现存的国际法所体现的基本价值不符,相反,国内法适用国却在法律适用时实现了本国的正义标准和法律价值。因此,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缺乏国际法规则的调整时就与国际法有潜在的冲突

(四)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冲突还表现在各国反垄断法是具有差异的,具有差异的反垄断法域外适用时提供了不同的规则标准,这易使国际经济关系缺乏稳定的法律机制,违法与合法无明确、合理的分界,从而引起国际经济关系、竞争关系的紊乱,滋生出大量的违法、避法行为

二。

由于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就需要相应的国际法规则来进行协调,提高各国竞争管理机构间的合作,协调各国国内法,减少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这个工作主要由双边条约或区域性国际法来完成。

国家以双边协议的形式来协调国家间的冲突国际社会常用的方法。美国于1976年与德国、1982年与澳大利亚、1984年与加拿大签订双边条约,进行反托拉斯法适用国际合作。1983年1月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紧密经济关系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都有反垄断法适用的合作事项的规定。其中一个重要协定是美国、欧共体于1991年9月23日签订的合作协定,规定了美欧反托拉斯合作的具体条款,被认为是“走向美欧反托拉斯法统一和一致的重要一步,是未来反托拉斯协定的一个范本”。该协定第二条要求有关机构在其管辖时应互相通知,而不管它们是否意识到它们的执行行为可能影响他方的重要利益。第三条规定主管机构在各自管辖中的信息交换和双方官员定期讨论双边利益问题。第四条规定执行时双方的相互合作和一致行动,双方机构应支持对方的执行活动。第五条规定“积极礼让”,一方的机构可要求对方采取行动,以补救在前者领域内发生的反竞争行为。第六条要求双方在执行时避免冲突,并制定标准以供管理机构在决定是否采取反托拉斯行动时予以考虑。这些标准反映了美国司法实践所采用的“合理司法规则”中的礼让原则。第七条规定在当事方国内法禁止时,或提供的信息会使信息拥有方的国家重要利益受损时,任何一方都不能要求对方提供信息。双方还同意对从对方得到的信息尽最大可能进行保密。第九条规定双方依协定采取的任何行为不得与现存法律不一致。

美欧协定类似于其他反托拉斯协定,以合作执行和避免冲突为其基本目标,以通知和协商作为主要机制。但是美欧协定比以前的反托拉斯协定有一个明显的进步:它规定在双方都认为某协议或行为有害时,双方可进行联合调查。这种解决冲突的办法是依靠国内执行机构,运用服从和“积极礼让”来解决双方在法律利益上的矛盾。

另一个以国际谈判协调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例子是美日政府为减少结构性贸易阻碍的谈判——结构性阻碍谈判(SII)。日本反垄断法历来执行不严,《日本大规模零售商业法》构成外国企业进入日本的障碍。谈判后,美国司法部对将本国出口者排除出日本市场的限制性行为的情况适用美国反托拉斯法。日本政府也实质性地提高了罚款数额。美日反托拉斯机构的定期会议促进了双方反托拉斯法的透明化和竞争政策与法律执行的一致。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