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汗、吐、下法致误原因探讨

【摘要】 从4个方面分析了《伤寒论》汗、吐、下三法易被误用的原因,旨在指导临床,减少失治误治的可能性,发挥《伤寒论》中三法的应用作用。

【关键词】 《伤寒论》;汗、吐、下三法;误治误用

在《伤寒论》中,有很大篇幅着力阐述了误治变证的形成及救治;而在临床上,由于误治坏变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汗、吐、下法临床上用的最多,同时也是容易用错的3法,所以深入研究误用3法的原因,对在辨证治疗上不重复前人的失误,同时吸取其教训,提高诊疗水平,挽治疑难重证是有重大意义的。现将一般的致误原因归纳如下:。

1 不注重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这是说有不少这样的医生,根本不辨证,或者辨证不够细致而粗枝大叶。《伤寒论》中有一些脉象证候,从症候,从字面上看好像一样,但若结合临床仔细分析,却是同中有异的。如一证可见到多种脉象,以阳明燥实证为例,治当攻下,但必须脉象沉实,如果脉象滑疾,则揭示有里虚之证机,用下则须慎重;一脉又可见多种证候,如数脉一般是主热,但当误吐后致胃阳虚者,脉象亦数。前者属实,数而有力,后者属虚,数而无力,要确定此数脉究竟属实属虚,需结合他证进行辨析;又如迟脉一般主寒,可是尺中脉迟,却为营中血少,如果脉迟而有力,则主邪气阻结,所以热入血室、邪陷结深或大承气汤之证,其脉亦可见迟象;又如少阳病为邪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其脉象既不同于太阳病的浮,亦不同于阳明病的大,而是形如弓弦,但对阳明危候的预测又有“脉弦者生,涩者死”的论断,所以弦脉又是阴气未竭的证据,因为热证阴未竭绝,尚有挽救之机,故断为可生。故临证时必 须脉、证合参,不可拘泥于脉象主病之说,而要对比鉴别,细致分析,才能找出同中之异,做到脉与证合,药与病对。

临证诊脉之时,还应注意寸、关、尺3部脉象,切忌“按寸不及尺”,如太阳表实证脉象浮紧,治宜麻黄汤发汗,但必须是寸、关、尺3部脉俱紧,若尺中脉迟或微,则提示营血不足或里阳亏虚,即使表实证悉具,不可发汗,否则会变生他证。因此,在临床收集病人资料时必须脉证合参才能辨证准确,不致于贻误病情,酿成后患。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