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改革的绩效分析

摘要:改革的20年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苏联和东欧的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内部的结构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尤其表现在如何更好的处理效率公平的矛盾,这已经成为改革能否继续深入的关键。 一 问题的提出:基于和现实的考虑 中国改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在这二十年里,中国的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进步,这一切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宣示了改革绩效。不过,我们在欢呼之余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改革绩效的是建立在与它相对的成本或言代价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讲,在绩效的实现当中伴生的作为一个必然考量的因素而存在的是成本代价,当然,成本代价有其正面和负面之分①,正面的含义是指社会必然要付出的物质的损耗和人力的付出,而负面的含义是指由于人为的主观的因素而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决策的失误。要分析中国改革绩效问题,则须首先弄清楚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其对立面代价的付出是否必要和代价的大小。这里已经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或曰两个维度的问题。其一是要判断在绩效的实现过程当中,其付出的代价是否必要和合理,这里已经包含了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其二是一个量的问题,这种代价的大和小。这里也就是要从成本和产出的最优原则来考量绩效是否存在以及它的运行状况。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是改革始终遵循的一个原则。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除了有其特定的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之外,主要的还是考虑到改革成本代价问题,这也正是本文试图说明的关键点所在,本文的分析试图使改革绩效成本明晰化,从而找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它的办法,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本文的一个判断或者前提,即中国渐进式改革存在绩效成本的“不优”的问题,改革成本代价需要调整到一个最优状态。

毕业论文 二 分析框架 对于中国改革绩效分析,或者说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效率成本分析,需要建立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辨证的分析模式之上,因为中国改革是在一个既定的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之下展开的。经过***的十年浩劫之后,中国的国内经济濒临崩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国际背景却是五十到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和一大批新兴国家的崛起,这无疑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决策层,那么,中国改革到底该怎么搞呢?无疑,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也可以说,催生中国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改革初期的中国的确抓住了这个关键,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启动和发展,这中间各种问题一直是存在的,改革必然伴生的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始终存在着。不过,我们对此的分析一个时期认为效率公平是不可能兼顾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我们行动的指针,这个方针集中体现了效率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关系,也是历史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个不可逾越阶段。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充分发展之后,我们的蛋糕,我们的存量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效率公平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用“希克斯标准来分析的话,政府关注的重心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它应该超越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之上。在此前提下,如果一种改革在补偿了利益受损者之后还有净收益,这样的改革就是可容许的改革。”②用这种标准来分析中国渐进式改革应该说是非常合适的。的问题是,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改革的受益群体间的不平衡性越来越大,以至于如果不进行调节和重新分配就会严重改革绩效或者说改革绩效就会为零甚至于负数。所以这种分析的框架势必要把问题的核心建立在效率公平这一对范畴的矛盾分析之上,而且,由于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是一定层度上的半公开竞争和制度安排上的断断续续。这就更加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不平等。当然,作为一种客观的也是必然的过程,中国改革不得不走过这样一个艰难的阶段。但是,这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是必须紧扣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