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投入与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述评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创新的动力源于企业的R&D投入,因此,R&D投入与企业成长密切相关。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很多,在回顾、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首先,针对企业成长性的界定及其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在分析企业成长性相关概念的同时,阐释了对其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对企业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创新,而R&D是创新的原动力,这就凸显了R&D与企业成长的密切关系;其次,根据对企业成长性的理解,着重归纳和梳理R&D投入与企业增长以及企业价值关系,并做出了相应的评述;最后,通过分析已有文献,认为在研究R&D投入对企业成长能力和潜力的影响时,运用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方法,应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R&D投入;企业成长性企业增长;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24—08。

一、企业成长性的界定及其评价。

(一)企业成长性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研究有:科斯(Coaes,1937)[1]企业成长主要表现在企业功能方面扩展的研究,这是从企业边界的角度分析企业成长。彭罗斯(Peos,1959) [2]认为企业成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企业获取资源能力的增强,这是站在企业规模的角度定义企业成长。斯达巴克(Starbuck,1965)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企业组织规模的变化就是代表企业成长。对企业成长性理解较为全面的学者钱德勒(Chandler,1992)从两方面定义企业成长企业的组织能力和市场范围。他的观点是企业成长体现于组织能力的增强和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张。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企业成长性。杨杜(1996) [3]在《企业成长论》中将经营资源作为研究的关键概念,从数量、结构、支配主体和性质四个方面考察企业成长性,他认为企业成长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扩张,还要包括质的变化。与之具有不同看法的学者张炳坤(1998) [4]、陈泽聪和吴建芳(2002) [5]一致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企业价值能力的增长来表现企业成长性,这个价值能力的增长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之间变动的速度来实现。王琦(2003)[6]在定义上市公司成长认为,上市公司所在行业和市场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其经营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资产和盈利方面具有持续较高速度的增长。对企业成长性具有较为深入理解的学者王霄、张捷(2004年) [7]认为,在定义企业成长性时要考虑时间因素,在一个相当长(3年及以上)的时间内,企业成长性是能够使企业整体绩效水平保持平衡或大幅提升和企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阶段性的跨越。马璐、胡江娴(2005) [8]认为企业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的增强体现了企业成长性。高鹤(2006) [9]认为企业成长不仅要看当前的成长性,也要包括未来的成长性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关键要看其能否维持现有的经营状况,甚至是否具备更大的潜力。李柏洲(2006) [10]等在定义企业成长性时,认为企业所拥有的不断挖掘未利用的资源且持续实现潜在价值的能力,是人们根据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内外部客观因素,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判断。王怡(2007) [11]认为企业成长性表现在规模上,这不同于单纯的规模扩大,要素质量的提高也是企业成长性的本质特征;近期学者李允尧(2010)[12]认为企业成长性表现与企业在持续利用内外资源和潜力能力的基础上,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扩张的态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仅包括量的变化,更注重企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这与朱和平[13]学者的观点相似。

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性理论认为企业成长仅是指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张,包含企业数量的增多;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性理论认为企业成长企业从一种规模向另一种规模变化的过程,是企业调整产量以达到最有规模水平的过程。总而言之,企业成长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衡量企业量的增长可以采取销售收入、利润以及资产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质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资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创新行为和成果(包括产品、技术和管理制度等创新,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等)等方面。在衡量企业成长状况时,既可以从企业盈利、发展潜力、资金运用等方面分析,也可以从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产品结构等非财务角度分析

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成长不仅仅要关注企业的现有状况,更关键的是要看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可以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维度衡量企业成长性,既要考察其生产发展能力,又要分析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二)企业成长性的评价。

不同的学者衡量企业成长性时,由于研究角度或是研究领域不同,致使他们在指标的选取上有所差异,有学者采用单一的指标,也有学者采用综合指标

采用单一指标学者如王寿安,马俊(1993)[14]采用每股盈余成长分析股票的成长性指标过于单一,忽视了企业历史经营因素;焦波(2009)[15]以净资产倍率的最大值衡量企业成长性;此外,也有学者采用资产报酬状况、托宾Q值、公司市值、净资产收益增长率等单一指标衡量企业成长性

由于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衡量企业成长性,因此,一些学者开始使用综合指标评价企业成长性。例如,从佩华(1997)[16]以净资产收益增长率、利润留成率、资本周转加速率、主营利润比例、主营收入与主营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形成的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企业成长能力。1999年,财政部、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提到衡量企业成长性的4个维度:发展能力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和资产营运状况。2001年,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组成的课题组发布了GEP评级法,从盈利水平、偿债能力、行业成长性和发展状况5个方面,且在这5个方面下设置10个具体的指标评价企业成长性。BBA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结构分析、增长能力分析、股票投资者获利能力分析、经营效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分析,以及其他8大类共93项具体指标,综合考核企业成长性。岑成德(2002)[17]在分析广东 117 家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时,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来全面衡量企业成长性。黄贵海、宋敏(2004)[18]同时采用托宾Q和销售增长率指标,这不仅考虑到企业的经营历史,而且考虑了企业未来增长的潜力。李延喜、巴雪冰、薛光(2006)[19]在分析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成长性时,从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潜力、投资报酬和盈利能力5方面采用了16个指标来反映企业成长性。陈晓兰、刘建冰、毕晓霞(2008)[20]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营业能力和盈利能力4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了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李香春(2008)[21]基于主营业务方面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在分析R&D投入和企业业绩的关系时,采用财务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衡量企业成长性的。王瑛芳(2010)[22]以环保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财务风险、增长水平、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4方面的14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盈利能力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最大。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