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探索精神,,赢取长远教育价值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前教育是人生规划和趋向发展的奠基之作,它对于一个人的成人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人生价值。笔者从幼教工作实践中总结认为,培养幼儿的兴趣习惯和初步探索精神应是首当其冲,这是赢取长远教育价值的第一步骤和实在内容。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和把握幼儿的“兴奋点”,并把他们自发观察的情趣积极引向有组织的观察活动之中,从而一方面把之逐步地纳入科学规范的管教范围,一方面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探索精神。本文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并期望能够从中获得商榷之言和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幼儿教育管理;兴趣探索精神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14—01。

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着“主导”和“主体”的客观存在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简单地说,两者之间的“统一”在发展目标方面,而“对立”则在培养之中。那么对于幼教工作而言,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放大统一而减少对立”因素呢?现代幼童学习观认为:学前教育应当是一种在主动状态下的身心自由、和谐发展的健康学习活动。而对于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此支持和引导他们历经探索过程,从中获得一定的情趣并使之不断放大,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教育价值。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努力营造相对和谐的心理氛围。

由于幼儿从未历经生活的洗礼,加之受到独生子女家庭的偏爱和溺爱,他们的心理因素既非常简单又相当脆弱。对此,美国应用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学前教育中,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培养幼儿学习能力与主动探索精神的两大重要条件。本文从实践中认为,创造幼儿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培养兴趣、激发活力。“幼儿缺乏自控责任意识,却有着丰富的探究心理。”幼教人员一方面要在观察中摸准他们的“兴奋点”,一方面努力抓住生活中的诱发因素,促使其在“激励、唤醒、鼓舞”之下能够尽情释放内心的各种冲动和欲望,从而源源不断地爆发出他们的兴趣与活力。其次要充分民主、积极欣赏。

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幼教人员一定要努力以平等民主的形象给予合作、支持和欣赏,这样他们才能在“心理不设防”之中进行丰富想象、尽情玩耍、快乐享受,才能“创造出自己能够创造的东西”。再次要允许出错、宽容以待。幼儿的事物的认识和做法由于受到感性经验的影响,存在相当程度的局限性和阶段性,他们在满怀好奇心理和良好愿望的心境下去探索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各类错误。对此,我们不仅应当允许他们出错,还要注重引导教育的方式,善于给予他们正确的帮助和合理性规范。切不可用一根尺子量人,更不能滥用非权力影响因素强行“规范”之、无理“修理”之。如此而为,既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造潜能。

二、努力提供相对满足的物质条件。

有人说:因为处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所以幼儿们只“相信、依赖”那些可观可感的物质材料,并把之视作他们认知物质世界和建构知识结构的桥梁与中介。因此,在进行幼儿探索精神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运用物质性材料来有效刺激幼儿的各类探究欲望。如在开展“一切都在变”的兴趣教学活动中,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些诸如盐、水和冰块之类的操作材料。离开了这些必需性材料,要么是做“无米之炊”,要么是搞“纸上谈兵”。再如,有幼儿园在开展“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中,给小班幼儿准备了碎海绵、碎布、沙子、瓶子、油泥、珠子等操作材料,让他们探索“怎样让鸡蛋站起来”;给中班幼儿准备了许多生鸡蛋和熟鸡蛋,让他们进行“分辨生熟鸡蛋”的探索活动;而给大班幼儿准备了生熟鸡蛋、食盐、透明容器、空瓶、纸板、海绵和小棒等许多材料,让他们探索“沉浮的鸡蛋”和“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活动。教育心理学表明:幼儿的智慧出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这些物质性材料直接呈现在幼儿眼前,既能给他们提供视觉上的有形性刺激,又能迎合其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有效诱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各种欲望,促使他们在“动手动脚”的快乐之中能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探索。实践证明: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爱因斯坦语)培养幼儿的科学性意识,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昂贵的教具,只是需要给他们提供“探索和操作”的平台和环境,还有来自老师的支持之心、激励之意和珍视引导之举,如此而已。

三、努力创造善于引导的探索过程。

幼儿探索精神及其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地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对此,在幼教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各类平台,尽量“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为他们提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和探索的过程”,促使其在手脑并用之中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反思活动的得失成败,从而实际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勤奋是失败之父”的科学道理。因此,我们要重视和突出孩子的实际操作活动,引导他们最大程度地享受这一过程,并努力从中收获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在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活动中,笔者先是提供幼儿们一些塑料积木、塑料棒、碎纸屑材料,让他们用塑料积木去试着吸一吸那些碎纸屑,然而无论怎么做都“吸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把纸屑吸起来呢?”就在大家求之不得之时,笔者借着一小女孩头发太乱,用一塑料梳子给她“好好地”梳一梳,然后便 “随意”地把梳子放到眼前的碎纸屑旁,突然有人惊叫了起来:“老师,吸起来了!吸起来了!”幼儿们纷纷兴高采烈地效仿和练习。就在大家手舞足蹈的时候,又有人发现把塑料棒之间相摩擦也能吸住碎纸屑。笔者顺势而发,继续启发他们把塑料棒在手上或者衣服上不断摩擦后同样能够吸碎纸屑。全班就像炸锅似的沸腾起来,孩子们为这样的发现而欢呼雀跃。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