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的对外传播思想】 宣传工作思想认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中国对外宣传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79年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建设》1990年1月起更改刊名为《今日中国》)。

在他兢兢业业的参与和奉献下,《今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广受海内外读者好评的独具特色的对外宣传期刊。

他的编辑思想、理念和风格通过《今日中国》上的文章很好地反映了出来,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因此,在考察《今日中国》的传播策略时有必要对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思想及其对《今日中国》杂志产生的影响作以探讨。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外国血统的中国人”。

①他191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1917年随父母移居中国

1938年先后在香港和重庆参加宋庆龄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从事国际宣传工作。

1944年5月至10月参加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革命根据地采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接见。

1945年赴美国,任纽约《联合劳动新闻》总编辑,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和宣传中国诞生的活动。

1951年应宋庆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参与对外刊物《中国建设》杂志的创刊工作并任执行编辑,1957年加入中国籍。

爱泼斯坦历任第六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新闻出版界)、中国建设杂志社执行编辑、总编辑等职。

在60多年的新闻工作中,爱泼斯坦除采写大量报道中国历史发展、争取和平友谊的新闻通讯和文章外,还撰写了《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西藏的转变》、《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以及英文自传体回忆录《见证中国》等重要著作。

由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爱泼斯坦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中国居留,我们在中国经历了种种甘苦、种种考验、种种胜利。

不像站在外面的‘观察家’,我们是从中国内部来观察国际风云的。

由于我们熟悉这两个世界,我们的感受可能有助于使别人获得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

”②在几十年的对外传播实践中,爱泼斯坦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对外传播思想。

事实第一,技巧第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认为:“中国外宣策略应当锁定‘真实’二字。

”③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提供真实的报道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主动提供真实的信息,既能够显示出我们对自己国家的充分自信,又能够显示出对受众的充分尊重。

按照说服学的理论,主方建立“信誉”是取得说服效果的第一重要因素。

爱泼斯坦就是真实性原则的忠实捍卫者。

1981年,他在回答新华社对外部记者提出的8个问题时有这么一段论述:“我认为只要说的都是真话,就不会不可信。

因为既然讲的话都是真话,都是事实,即使今天人们不信,明天或后天他们还是会相信的。

但如果宣传夸大失实,即使今天的宣传效果很好,人们反应很好,外国报纸也纷纷转载,这种没有事实基础的宣传将来也会遇到麻烦。

人们到头来会惊呼:‘啊,原来实际情况不如他们宣传的那么好。

’……总之,无论是宣传成绩还是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

这样做比较保险,不会出大错。

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宣传得出色是对的,也就是说,事实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是第二位的。

”④   他在对今日中国杂志社的工作人员的讲话中说道:“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实力的强大,已经使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不得不重视中国,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用事实说话,向世界介绍一个全面的中国,这是《今日中国》几十年坚持不变的办刊方针。

”⑤在庆祝自己八十大寿的宴会上,爱泼斯坦再次总结和描述了他心目中的对外传播:“我所做的只是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无比英勇的斗争所取得的成就――胜利地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报道给外国读者,行动是第一位的,记述这些行动是第二位的。

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战斗和建设,我就不可能有记述和报道。

”⑥   “有的放矢”的受众观。

爱泼斯坦一贯强调一个杂志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受众需求。

“我们的读者是有着不同历史背景、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和个人经历的外国人

我必须强调重点应该放在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上。

在写作对外传播的稿件时,爱泼斯坦强调作者要“将心比心”。

“我们写文章时,首先要记住我们的读者是多种不同类型的外国人

我们所熟悉的事情,他们不一定熟悉。

因此,我们必须替读者设想,多做些解释性说明。

”“在别国人眼里,你自己也是外国人

对外国人要了解些什么?你对外国人要了解的往往是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

……必要的细节,而不是一些不必要的细节。

我们不喜欢太多陌生的名字。

最好是与外国人有共同知道的某些背景。

”⑦   在对外传播书刊的出版发行方面,爱泼斯坦也主张“有的放矢”地找准读者群来进行卓有成效的书刊推广发行。

他认为:“中国国内有那么多的读者群,仍然不知道什么书籍出版了,出版了的书也不知道致电哪里去购买。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因编辑、出版部门与推广发行单位不合理的分家所造成的。

”“要这些书和杂志找到那些如饥似渴的读者,用一句老话讲就是‘有的放矢’……对撰写印刷的书刊要加大力度,进行推广、宣传和发行工作。

如果不宣传,没有书评和推广,也就没有人知道你的书刊是好还是不好。

”⑧   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

大众媒介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中国很多外文出版物的编辑人员都是外文娴熟的资深专家,如《人民中国》的总编辑乔冠华、《中国建设》的发起人宋庆龄和编委会主任金仲华等。

爱泼斯坦在与林戊荪、沈苏儒合作的《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一文中认为,对外宣传主要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宣传,因此,外语工作是决定外宣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宣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可以用“进步不小,问题仍大”这8个字来概括。

外语工作方面,语言使用问题成为制约外宣品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

外宣品中的外文差错仍然相当普遍,如将“历史上的今天”译成“History Today”、把“腾飞”错译为“take flight”(意为“逃走”)、将“街道妇女”译为“street women”,造成西方人的误解(在英文中“a woman of the street”是指娼妓)等。

诸如此类出现在外宣材料中的文法不通的Pidgin English(“洋泾浜”英语)、Chinglish(“中式英语”)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与我国目前所享有的国际地位更是不相符合。

因此,爱泼斯坦等建议全面提高中国对外宣传外语质量。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和改进外语人才的培养。

不仅要增加数量,而且更要保证质量;符合中国现阶段对外宣传需要的新型外语人才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有相当的中文修养以及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外语人才的机构和大专院校也应当把与实践脱节的封闭式的教学改变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式的教学。

爱泼斯坦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今日中国的辉煌。

“如果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库恩的《江泽民传》及一些外国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相关撰述,给了世界一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眼睛,那么爱泼斯坦则用《见证中国》及他一生的努力,给了世界一双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眼睛。

”⑨他的对外传播思想对于以后的外宣工作者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注释:   ①蔡名照:《我所认识的爱泼斯坦・序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5月27日。

②⑦万智炯、陈芳:《“对历史负责”――求解爱泼斯坦》,《中国记者》,2005(7)。

③龚文庠:《解读与真实:观察跨国传播的一个角度――埃德加・斯诺诞辰百年纪念时的思考》,《今传媒》,2006(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爱泼斯坦新闻作品选》,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328页。

⑤宫喜祥:《仁者无边寿 德人有殊荣――与爱泼斯坦老前辈接触二三事》,《今日中国(中文版)》,2005(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八十述怀》,《国际人才交流》,1995(6)。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新中国外文出版事业50年》,《今日中国(中文版)》,1999(6)。

⑨《对外传播》,2005年第6期纪念专题《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人文科学系)   编校:郑 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