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胸外伤182例诊治分析

【 论文 关键词】严重外伤早期诊断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 总结 严重外伤的临床诊断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严重外伤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结果:全组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26例,开胸手术56例。

治愈162例,死亡20例,死亡原因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及MODS。

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休克治疗和预防MODS的发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回顾1997~2006年我院收治严重外伤病人182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2例,其中男135例,女47例,年龄19~70岁,平均44.5岁,致伤原因: 交通 伤94例,矿难62例,坠落伤18例,其它8例。

受伤情况:肋骨骨折120例,其中双侧肋骨骨折85例,单侧肋骨骨折35例,形成连枷胸68例,单侧肋骨骨折中,左侧28例、右侧7例。

胸骨骨折12例,创伤性窒息56例,肺挫伤86例,心脏损伤8例,血气胸138例,其中双侧血气胸86例,纵隔气肿8例,胸腰椎骨折62例,颅脑损伤23例。

1.2早期诊断:简捷、迅速的全身检查,及时作出初步诊断是抢救成功的前提,避免因辅助检查而进行长时间的搬运,影响抢救,创伤性休克诊断可通过对血压和脉搏的监测得到,血气胸的初步诊断可通过体检和胸穿作出,病情好转后可通过X线、B超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严重外伤诊断标准:足以威胁患者生命;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导致连枷胸,严重肺挫伤,中等量以上血气胸气管、主支气管断裂伤;心脏大血管损伤[1]。

代写论文   1.3救治方法:(1)彻底清除呼吸道血凝块、分泌物、异物等,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道梗阻,维持呼吸道通畅,本组有12例行气管切开术,68例行气管插管;(2)建立多条静脉通道,扩容治疗,给氧,胸壁固定及镇痛,胸腔穿剌,胸腔引流术,本组有136例行胸腔穿剌术,126例行胸腔引流术;(3)开胸手术,本组有56例行开胸手术;(4)处置合并伤,本组共6例肝脏破裂,其中4例手术修补,2例保守治疗,4例脾破裂,3例剖腹修补,1例保守治疗,胃肠穿孔8例均手术修补,颅脑损伤32例中,有12例行开颅手术,20例保守治疗

2讨论      严重外伤由于伤情重,对呼吸循环影响大,死亡率高[2],故早期诊断尤其重要,对穿透性胸外伤致伤因素单一,诊断相对容易,但伤道出血较多,早期即可出现血气胸及失血性休克,故应根据受伤部位、致伤物的特点,沿伤道仔细检查,注意可能伤及的组织和器官。

凡受伤部位位于前胸部、背部、上腹部等心脏投影区内者,伤后早期即发生休克或患者急性失血性休克表现与失血量不成比例,结合临床表现如胸闷、气短、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或出现急性心脏压塞征时,应高度警惕心脏穿透伤的可能,钝性闭合性胸外伤由于受伤机制较复杂,常合并颅脑、腹腔等部位的严重多发伤,诊断较困难,容易误、漏诊。

我们体会对钝性闭合性胸外伤早期诊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询问致伤原因、受伤机制等,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快速细致的查体,对下胸部的肋骨骨折要警惕肝、脾破裂的可能,选择快速简单的检查手段,尽早明确危及生命的创伤,床边B超检查对胸部、腹部创伤的定位、定性有重要的价值[3],能确保对患者抢救快速及时,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毕业论文   积极抢救危重患者,力求在短期内纠正呼吸、循环紊乱,保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同时注意补液量、速度,以胶质液为主,严格控制晶体液的补充,葡萄糖尽量少给或者不给,避免出现肺水肿及呼吸衰竭。

严重外伤常造成广泛的肺挫伤,使肺毛细血管受损,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肺泡和肺间质水肿。

主要临床特征是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常造成序贯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除积极治疗原发伤外,早期行呼吸机支持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我们常采用经鼻腔气管插管,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恢复功能残气量,保持肺泡内氧分压的稳定,有利于气体交换;使肺的顺应性增加,并使胸内压力下降,有利于静脉回流,改善通气,病情好转后及时撤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还应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作用是稳定细胞膜,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4]。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