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管理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作为一门较为新兴的专业,公共管理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多样化的就业渠道。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对管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教学方式的深化、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四个方面实现管理课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研究背景。

公共管理专业从西方引入以来,在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广东,目前有多所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公共管理类的多个专业,如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政策、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其中以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为主要代表。广东省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高校如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每年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新生占到本校招生人数5—10%的比例。但是由于当前公共部门逢进必考的准入规则,使得公共管理专业(下简称公管类)学生就业专业匹配性较低,学科的专业性受到公众质疑。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论文为了研究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首先在30名近三年毕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预试,对30份回收问卷进行了有效信息分析后,结合对专家的咨询,笔者对问卷稍作修改,随后在广东省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五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近三年来的毕业生中随机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151人,女生435人;其中2012届192人,2013届194人,2014届200人;选择继续深造和还未找到工作的共8人,4人还在实习阶段,其余574人全部稳定就业就业率达98%。统计方法利用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本类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毕业生的主观感受,另一个是毕业生专业知识应用状况。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后对本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之间契合度的态度来看,80.37%的被调查者认为本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有点脱节或者很脱节,只有19.62%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较契合,而认为两者很契合的人数为0。这反映了在毕业生的主观感受上,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本类专业的素质要求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这说明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是不相符合的。

2.各行业的毕业生对公管类专业课知识的认知态度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来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有70%左右集中在企业,而金融机构占16.21%,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大约各占5%。另外,极少数通过自由职业和其他情况实现就业,或就业失败。总体上看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和金融机构,反映了学生就业与本类专业的相关性不够强。与从事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毕业生相比,从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对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政策分析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知识认同度较高,而92.86%从事企业的毕业生认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没有提供实际工作技能,从事公务员的毕业生占到了该类的41.38%。

3.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用专业课知识的态度总的来说,毕业生专业课知识实际应用的态度体现在课程性质上,实践性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其专业知识应用也得到认可,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专业知识应用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调查显示,毕业生课程设置中实践机会较少、各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和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有着较为集中的态度反映。数据显示,各类行业中,超过54%的毕业生认为公共管理类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包括了以上三点。这说明了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着实践机会较少、学科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和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同时,有超过3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课时安排不足、专业课数量不足和对学生思维培养不够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也说明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课时数量、专业课数量不足的问题,以及注意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

4.毕业生对提高就业率的途径的选择调查显示,毕业生对提高公共管理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途径选择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上,占了总填写次数的58.62%,其次是教学质量,占到了20.2%。这说明了对于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提高部分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就业率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看重。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广东省广外、华农和华师的三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后,我们经过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本类专业的素质要求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因此,从这一个方面来看,这说明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是不相契合的;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的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提供帮助,其专业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对应的是实践性或技术性强于理论性的专业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较为有效的应用。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的课程较多,一些课程不符合实际工作的应用被选定为专业必修课;而实践性或技术性强的课程较少。

2.毕业生专业课实际知识应用态度的差异化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毕业生从事不同的行业对专业课知识应用的态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化,主要反映在:从事政府及事业部门的毕业生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实际知识应用认同度普遍高于从事金融和企业的毕业生;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则是相反的,从事政府及事业部门的毕业生对这些课程的实际知识应用认同度普遍地低于从事金融和企业的毕业生。虽然所从事行业的不同影响对专业课实际知识应用态度的差异化,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分析的数据显示着存在于行业之间的一个共性:从事各类行业的毕业生普遍偏向于认同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际知识应用,换句话说,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3.毕业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较为集中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毕业生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实践机会较少,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够,课时数量和专业课数量不足。实践机会较少,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实践机会少导致学生难以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机会少;实践机会较少也导致学生不清楚哪些课程的学习是有用于实际工作的,不利于调整学习策略;最后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到了工作时才发现能用于工作中的比较少,才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实践机会少和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分不开的。学科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够,课时数量和专业课数量不足,这二者也是存在着相关关系的。课时数量和专业课数量不足这一因素致使部分课程因安排不了足够的课时,使得学生不能学习到足够多的知识;而部分课程或基于教学大纲,或基于老师数量不足无法开设。这些就导致了学生认为专业的学科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4.毕业生对提高就业率途径的选择集中于社会实践在对对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途径的选择、对参加政府或事业单位实习的选择和对授课老师素质提高的期望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对参加社会实践或者获取实践经验有着较高的认同,这不仅反映了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对社会实践方面的忽视,而且也说明对于毕业生而言,为了就业这一重要导向,参加社会实践和获得实践经验是应对就业难题的有效方式,这与上面分析毕业生专业课实际知识应用态度的结论不谋而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