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垂千古 理法存世间】功德常昭垂千古

郑悟清(公元1895―1984年,曾用名梧卿,字凤臣),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是将赵堡太极拳继承、创新、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主要传播者,是为中华武术事业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在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根据有关资料(回忆、纪念文章等)整理一文,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郑夫子讳悟清,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亦名梧卿,字凤臣,河南温县赵堡人也。

其家世业耕读,父讳湘,字楚三。

公①幼受庠序②之教,年至十六,讵③料家道中衰,不得已辍读,入清化商铺学徒。

东君④察其性情温良,遂委以管账之职。

公体本孱弱,又夙夜操劳,终积成童子痨,吐血不止,家人为延医,久治无效,渐人膏肓,几为不起。

医家皆为束手,无策可治。

公不得已,遂返家。

有李公俊秀者,与公幼为同窗,长为莫逆。

其人亦乡间名医,并习太极之术,乃为公施药。

李公深谙“医家治病不治人”之理,知公疾仅以药石则难愈,于是更为公解说太极养生之理,以除公之心疾。

公本非常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顿悟太极之理,遂以而立之年,从李公俊秀习太极之术,经三月,沉疴霍然而去。

继入邻人和公门墙,和公讳庆喜,蒙其祖兆元亲授太极妙术,当国民政府倡导国术之世,为百年树人计,重开门墙,广收弟子

赵堡太极术声名远播,和老夫子厥功伟哉!公以才德兼备,深得和老夫子青眼⑤,终窥太极之堂奥。

其时,公虽已谙太极之三昧,然退而自思,觉尚未明太极之本源,乃求教于表兄王公文学。

王公精堪舆,名闻乡里。

王公知公所谋者大,乃荐之于荥阳安伯一先生。

安公者,汜水人也,其人深通易理,以堪舆术名动黄河南北,清慈禧太后驾经汜水,曾以国运相问。

安公有伯乐之眸,素识人,观公非俗,于是以毕生所悟,倾心相授,每过黄河北为人相宅事毕,必留公家,为解说理、数、象之学。

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安公躬行之矣。

公之太极术由是抵乎神妙,达于精微,而其盛名底定于陕西。

民国二十七年,河南陷于日倭之手,温县亦遭兵乱,为避灾荒,谋生计,公乃转徙陕西,先从商旅。

其时正当国事维艰,公激于大义,志在纾难,遂以己之长技,图于国家有所贡献,凡十年间,于西安警备司令部、省政府、黄埔军校七分校(授少校衔),以及国民党军政部西安办事处、西北补给处司令部等处任国术教官,并蒙委任以西安国术馆委员。

公至陕,不数年间,声名日隆,与郑公讳伯英同称“西北二郑”,多有登门求较技者,然无不叹服公为神手。

公之一世,未尝败绩,今举其一二,以观大概。

又有镖师尚公讳成侠者,身负惊人艺, 自言“走遍天下数百处地方,胜于吾者尚未见出世”。

闻公大名,登门求较。

公慨然允之,安然端坐,呼尚公前来。

尚公前扑,状若迅雷,其势惊人,然甫近公身,辄如触雷电,一触即跪地者再三。

在座诸人实未见公如何施展,手脚未动,亦未迈步,惟安然如初,微笑应对,面不改色,气息自若。

尚公无奈何,长跪不起,以头叩地八九,曰:“吾今日大开眼界,实是有眼不识泰山。

我师真真是超凡之武道神仙也!求我师指点进取之道。

”公欣然曰:“大则滞,小则灵,用气则滞,轻则灵。

”尚公曰:“我师不是轻,是空。

吾终不能切实我师肉体,我师发力,吾亦未见招式,力从何而来,走何而去,无一现形。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吾今服矣。

”(吴生安先生回忆文摘)其旁观弟子至今为之不解,不知公以何种太极术挫之。

公至耄耋之年,其太极术更为人所莫测。

公曾于冰上穿冰鞋演练太极拳,运停自如,然公此前从未做过此种练习。

公亦曾数次演点穴法,将一莽汉点定于西安兴庆公园沉香亭前,经一时辰方解。

旁观诸人皆为之目瞪口呆,不知公何以神妙若此。

某日,一狼狗突奔前袭公,然至公身外丈许,则猝然惊怖,回头狂奔而去。

公亦有钉不入肉,以石投水不起波,猿戏沉丹田之功,常与童子戏玩,将雀置掌中,则雀不能飞起。

公之居室尝生臭虫,他人受臭虫叮咬,公则安然入睡。

《道德经》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

公之谓欤?   公与人往来,以武会友,摒门户之见,与同道切磋技艺,皆以交流技艺、钻研学术、印证武功为准则,故不惟以技服人,且以德感人,深受同道敬重,有与公为挚友者,有与公结金兰者,有从公习拳艺者。

荆国柱(山西人,精太极、形意、八卦拳)、孙兰亭(山西人,精形意、通背拳、枪术)、马宏图(西北名师)、王天鹏(人称“西北棍王”)、崔毅士(精杨氏太极拳)、河南武师王秉瑞(精少林拳、枪术)、更正林(精八卦拳、刀术)、郑子毅、杨文轩、赵斌诸公,皆名师也,与公相知相惜。

太极之术,必得其人,方能通神,苟非其人,则不能精。

公天性聪慧,礼而待人。

昔圣人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当之无愧矣,常告诫其弟子曰:“此拳为‘文人拳’,粗人得之则粗,细人得之则细,文人得之则精。

”公不欲仅作一武夫,故于太极拳道,以太极为本,尊师承而不泥古,参新意而有变化,于儒、释、道、医、兵、史及诸子百家,靡书不读,亦擅书。

公初从和老夫子学太极拳为七十二式,至此乃据。

《易》理,增三式,演为七十五式,左右相称,合理数中义蕴、奇偶二数,大至八九,八卦九宫,八门九星,重叠为七十二。

另加三数,乃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

初,公从和老夫子习拳有成,逢其堂叔讳邻于某日由湘地返乡,闻公习太极拳,命于堂前演练,公演“金刚捣碓”,并为解说

邻常年居湘地常德为商贾,习南拳,颇有所成,观公演毕,曰:“不然。

金刚何以捣碓?当是‘金刚三大对’,上中下要对,左中右要对,前中后亦要对,合规矩,浑然一体,一气相贯,内外相合,方为太极拳

”又为公解说其论。

公听一言即悟,乃据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法宗三教之理,取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相对之义,成?昆圆一气之势,告禀其师和老夫子,师深为嘉许,于是易其名曰“金刚三大对”。

其架曰“小架”,小而舒展,大而紧凑,“大小谓之无极”。

其法取《道德经》“大无其外,小无其内”。

公论拳曰“大则滞,小则灵。

”其法与老子所言“见小则明”,其理惟一。

公又引范蠡之论,“宏蒙推两端,分法知其中”,以及东坡之论书,“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无间,小字结密,则尽善尽美矣”。

历来武人少有擅学问者,然武人之拳学,必要与他学互为参悟,方可称“武学”。

公则精通诸学,化入太极拳法。

昔圣人论《韶》曰:“尽善矣,尽美矣!”公之武学,可当此四字。

然则公之修为,非限于武学也, 公于诸学,可谓一通皆通也。

故画师张公大干与公为知交。

张公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徙居西安,与公同座论道。

二人虽专攻不同,然于艺术之自然境界,可谓心心相通。

张公以画名动天下,故军政要员、达人贵客向之求画索字者甚多,张公皆谢绝。

然其临去西安时,专遣人至公家,赠画以作留念,可知二公心神相照也。

今试略述其太极拳论。

公论太极拳法,遵老子之大道,首以自然为要旨,然后能达致轻松。

其根基在道家之养生法,而掺合以儒家之学。

盖学道在返人先天之灵性,而学儒以养人敦厚之性情也。

其要在于合乎人体,顺应自然,松而不懈,以达致天地人三才合一,而非刻意求之。

凡习太极拳者,必论形,论气。

公论其法曰:“以形顺气,以气正形。

”此据医家经络学说也,习者每一举动,皆要气顺,初习拳式者皆要合人之先天生理,骨节要照,不照则无力;形顺则气顺,形不顺则气亦不顺。

惟其如此,方能内气增生,气正顺形。

至此一阶段,则更为精微,其形差之毫厘,气即不畅,故习者应以内气运行之感,校定形之正否。

公论太极拳之修炼法,深合道家虚空、清静、无为之境界,故谆谆诫人曰:“忌用滞力,尤忌用意”。

弟子言“练拳”“打拳”,辄为不喜,必改曰“耍拳”。

此与诸家太极拳论皆大不同,乃宗法《道德经》所谓“心使气曰僵”之义。

盖心藏神,神者意也。

《素问》所谓“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也”。

惟其无意虚静,方能形体轻松,内气更畅。

惟不尚用意,于是可达更高之境界。

公终生身体心悟,此其总诀也,习者当时时谨记之。

公论太极拳之成法,以“中正平圆、轻灵圆活”为准绳,又曰“周身相随,整体协调”。

习者达致此境,与人较技,方能“无处不生,无处不用”,“击人不露形”,显“小巧轻灵快”之能。

公于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陕西武协委员、西安体委委员等职,于西安兴庆公园授太极拳

自公徙居陕西凡四十余年,凡授徒百千。

孑L圣曰“有教无类”,又曰“因材施教”,故圣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公亦终身践行之,其弟子有士,有农,有工,有商。

公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其弟子习拳有成者以百数计。

于而立之年始习太极之术,沉疴痊愈,终享遐龄。

故公感喟之余,乃发愿以其养生之法,造福于世。

弟子多有体弱多病者,故公授徒,以养生健身为旨,遇有弱者或病者,先授之以健身法,待其身强体健,再授以技击之术

弟子从公习拳而病得愈者,不可胜数。

公善教人,察从习者年龄之长幼,修为之高低,身体之强弱,悟性之高下,而以不同法授之。

或引经据典,或以俚语解说,博引旁征,务求透彻,故能深入浅出,使习者皆能有所领悟。

公于拳法之规矩,每每以身示范,详加解说,又亲手校正,使入正规。

公之弟子皆有心得,脱颖而出者不计其数,终成太极拳界之显流。

公至终世,于名利以云烟漠然视之,其叹服太极之奥妙,终生不敢为天下先,常对人言“艺无止境”。

故公终不肯立文字,惧后人因此误入旁门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安体委数敦促公,撰文成书,传之后人,公皆谢绝:“耍拳数十年,本不为求名,而为艺术及学问也,撰书则为名,此其一也。

太极拳博大精深,玄妙深奥,文字难以表达明,此其二也。

吾教拳数十年,手把手教人,习者若未掌握规矩,即出偏差,不及纠正,使人致病,此即是‘得法者益,失法者损’,武学至要在得口授心传。

若无一定根基,照书学拳,出了偏差,岂不误人?”公之慎重若斯。

公至晚年,思及叶落当归于根,遂返赵堡,逾岁,无疾而终,其在公元一九八四年。

弟子感念公之德,为刻碑纪念,武当名家李公天骥为题横额,曰“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碑记。

发扬武当精华”。

其碑文至当至允,谓公于太极之道“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持之以久,融会贯通,悉谙太极之真谛造,诣探骊而得珠”。

又论公之拳法,“超出象外,得其环中,变化云谲波诡,意趣环生,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遂以高超拳艺名噪武坛”。

自公驾鹤西去,诸友及门人慕公之德,皆感念不已,每逢公之忌辰,多撰文纪念。

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谭大江先生为撰碑联并书云:“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海,拳精武当英威遗世壮中华。

”陕西政协郑公子毅称公为“良师益友”,谓公“术精太极,学通阴阳,咸称斯道典范;诲人不倦,乐育英才,堪云誉满西京”。

其徒史寿之,名医也,撰联悼公,其文云:“先生虽去,名德仍存,武德延百代不衰,名望留千秋不朽。

先生如三立之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艺徒继名流开来。

”   自公徙居陕西,破赵堡太极“拳不出村”之规,文传拳艺,广授门徒。

凡数十年间,其门人流布天下,亦有诸多弟子及再传弟子迁徙海外,于新加坡、美国、意大利、多米尼加、英国诸国传授公之“小架”。

故受惠于公者,何止百千!凡公之弟子及再传弟子成立授拳会团,亦多以公讳命名。

其乡温县亦成立“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由公之次子郑钧主持之。

杜工部身处草庐,而发愿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公怀泛爱之心,亦类杜工部之善念也。

太极之术,造福天下之人,此夫子之愿也。

凡夫子之传人,皆当体念夫子之苦心。

其有志者,曷兴乎来?   注:①文中凡称“公”皆谓郑公讳悟清。

凡“公”前冠以姓氏者,则另人也。

按文中顺序,如李公(李俊秀)、和公(和庆喜)、安公(安柏一)、郑公(郑伯英)、尚公(尚成侠)、刘公(刘侠僧)、张公(张大千)、郑公(郑子毅)、吴公(吴文翰)。

②庠序:古代乡学。

泛指学校。

③讵:岂。

④东君:东家。

旧时雇用或聘请的人称主人。

⑤青眼:青睐。

(责任编辑 乔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