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区位理论、区位因子与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 论文关键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 论文摘要:20世纪初以来的区位理论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区位理论虽然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有别,但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影响企业区位分布的多种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和区位条件的结合决定了企业区位分布,基于此,本文将中国产业集群的发育状况、集群形成区位的初始条件与各种区位因子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作出了如下判断: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从总体上说源于五种效应,不同的产业集群有不同的形成机制。

但每个产业集群都是多种效应非线性叠加的结果,因而对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有重要的启示。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它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集聚于一定的区域空间,以集群的形式参与竞争,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得集聚发展的效益,从而使所在区域成为众多区域中引人注目的亮点。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颇丰。

这些研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在研究对象上多着眼于一个具体的地区或一个具体的产业;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来源、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集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着眼于中国这个大区域,全面综合地研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成果较少;在研究方法上,涉及新古典、新经济地、新兴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

本文基于区位理论的视角,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

二、区位理论回顾      区位理论是关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结构以及如何创造区位条件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

20世纪初以来,区位理论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950年代的区位理论以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假定为主,被称为新古典区位理论,其以韦伯、勒施等人为代表。

韦伯是企业区位选择决定论的代表,他认为只有成本因素即成本、劳动成本和聚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最低成本企业区位因子,如果企业产业集聚中得到的好处大于它们从分散布局地迁往集中地而引起的运输和劳动费用增加,集聚就会发生。

以勒施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企业区位选择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成本、市场和收入间的均衡即纯利润,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利润最大点。

古典区位理论因为假设经济活动主体的完全理性和拥有完全信息、市场结构的完全竞争性以及企业和组织形式的静态性和单一性,在1960年代受到很多批评。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区位理论认为,区位主体在企业内外下进行区位选择,从而形成空间形态。

区位选择主体有多样的动机和目标,个人行为因素包括个人成本、个人收益、个人收入、环境偏好和安全动机等,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企业区位选择受到企业结构和组织管理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不同结构和组织管理目标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区位选择

1970年代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重视因素、结构因素或体系因素在区位选择区位结构中的作用,认为区位及其变化是宏观经济结构的产物,突破了以往区位研究的“微观化问题”。

麻斯特别注意社会与空间的关系,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社会就是空间,没有社会意义的空间作用根本不存在。

麻斯认为,作为产物的产业区位被新古典区位理论转变成为“非历史性抽象空间”。

虽然行为区位理论涉及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理论分析较侧重于区位选择主体、组织内部结构以及管理特性,稍微忽略产业区位的基本原因分析。

1980年代的生产方式区位理论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影响区位选择的变化。

一是基于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在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从而具有不同的区位特征。

二是基于柔性专业化理论,认为随着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式转变,企业区位选择会发生变化。

在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下,企业外部联系增加,外部交易增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重视小规模企业间的互相合作。

其结果形成马歇尔的产业地区的空间形式。

1980年代以来的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以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区位特征。

“区域创新环境”以及由其决定的新技术开发成本是高新技术企业最重要的区位因素。

美者斯科特的“新产业空间理论”认为,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时,企业生产系统会出现垂直分离,分离后的专业化企业对集聚有强烈要求,其结果造成空间集中,反之,造成空间分散。

1990年代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在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及市场的非完全竞争结构的假定下研究空间,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新研究领域和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

他建立了较复杂的模型,回答某种产业为何聚集在某个地区。

结果表明:企业区位均衡取决于初始条件,并且产业聚集具有历史和路径依赖的特征,一旦生产集中起来了,就发生累积循环的作用;如果有规模经济,企业具有集中倾向;如果运输(贸易)成本处于中间水平,企业具有集中倾向;产业聚集是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区位因子分析      如上所述,20世纪初以来区位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区位理论到行为区位理论结构主义区位理论生产方式区位理论再到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作者认为,五个阶段的区位理论虽然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有别,但不是绝对相对立的,它们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相互补充,共同揭示出影响企业区位分布的多种因素即区位因子,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企业决策者的行为、企业结构和组织管理方式、社会经济环境、交易成本和规模经济。

古典区位理论认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理性经济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过程中,会受到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成本因子或市场容量和特性等收入因子的制约,因此,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生产成本因子和市场因子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最基本的区位因子。

这虽然是在假定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收益递减、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等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仍是众多企业较为普遍的决策目标。

行为区位理论认为,企业区位选择上有多样的动机和目标,个人行为因素在区位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区位选择也受企业结构和组织管理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这样,企业决策者的行为包括决策者个人的成本和收益、偏好和动机、经营战略、区位决策模仿等,以及企业结构及组织等是十分关键的区位因子。

行为区位理论在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将区位因子扩展到企业决策者的个人行为和企业组织结构,更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

结构主义区位理论可知,企业区位及其变化是宏观经济结构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即和经济体制、法规、国际国内形势、政府的政策、传统、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结构或体系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的区位因子。

这表明结构主义区位理论洞察到了宏观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完善了区位理论

生产方式区位理论和非完全竞争区位理论进一步表明,企业区位选择会因生产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在柔性生产方式下,交易成本是最重要的区位因子,网络经济或网络效应以及作为其背景的区域文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因素。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是最重要的区位因子,初始条件良好的区位或有历史基础的区位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