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燃语文学习的火花]

语文是一门学科,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工具,是一座桥梁,是一种媒介。

它是把作者的认知、情感寓于内而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而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我认为就应该让学生多读,让阅读点燃激情,让激情产生智慧的火花

新课标新理念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就是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入手,然后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两方面,激发阅读兴趣,指点阅读门径,提出阅读要求。

由此可见,阅读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

我们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了“包公”、“保姆”,把一切的语文阅读给全包办了,要么让学生课后读,应付了事;要么自己读一遍,走走过场,还没有教会学生“知人”、“论世”就算读懂作品了。

阅读,首先是教师对文本解读

一位名人曾说过:“教育事业就是一朵云带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的事业”。

教师对作品的把握,应循着文本中事相的表现,“逆序”再现所叙述事情的发生过程,使解读者成为一个“在场者”,并思考这些真相的潜在意蕴。

如品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在读这篇文章时,首先从题目入手,交代了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

那么循着文章找出相对应语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的时候。

这句话再一品读,深秋深夜,在承天寺夜游,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内心不平静。

地点看是承天寺

寺院本是修行养性之地。

“念”字,在他身边找不到可以为乐的人和事,正是孤独、寂寞、无聊的表现。

“寻”的行为是一种无奈思绪下的选择。

“相与”表现出两人意气相投,同病相连,互宽互勉。

统观全文,这是一首怀才不遇、见弃于世之人的自叹、自艾、自嘲的文章。

通过此番解读,我要告诉学生:作为一个解读者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文化积累和文本联系起来才行。

这些都是在对作品的反复阅读中通悟出的。

阅读,接下来就是学生文本解读

其操作样式有“读――听”、“读――说”、“读――写”组合型。

1.“读――听”   读,必须美读,读出语句的神韵,读得摇曳生姿、荡气回肠,叫“听”的人能够听进去,听出作者的语气,从语气里体会其真实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

我们朗读文章的时候语速恰当,抑扬顿挫,提前扫清字词障碍,适当加一些体态语。

尽情诠释作品语言。

2.“读――说”   我们阅读时,大多数同学就是一读到底,一唱到底,就是我们口语中的“读忘口书”。

这样读下去,即使是几遍可能还是无济于事,不能解读文本信息。

我们在读的同时,可以边读便说,说什么呢?说出自己的疑问,说自己对这些文字的见解。

带着疑问的读是最佳朗读。

3.“读――写”   这种层次较难,但对学生而言,这也恰是语文学习的目的所在。

学习是积累的过程我们掌握的知识点全处于游离状态,只是一时的懂得,时间稍长便无影无踪,在头脑里扎不了根。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熟悉的办法不外乎就是多写多记。

写感想,写学到了什么。

读读写写,常记不衰。

阅读是一种学问,阅读打开了作者的思想之窗,让读者可以走进去遨游。

阅读点燃我们学习语文火花

作者联通:638400四川省武胜县旧县初中)。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