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破解城乡二元痼疾的有效途径。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效果显著,新的发展动向渐趋明显,但财政、金融支持缺失,产业化组织自身缺陷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等要素掣肘也致使其发展后劲缺乏。

为此,应拓宽融资渠道;建设龙头企业;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75380.htm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产业化;掣肘要素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3—0057—02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体系化,即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牵龙、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产的组织形式,优化各种可用的生产要素,对区域内主要产业实行系列化的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社会化的服务、一体化与企业化的经营,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户市场联系起来,给农产品找到了销路,活跃了城乡市场的运行,激发了市场需求,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找到了突破点,并且农业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可以为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提供现实突破。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诸多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戴维斯与戈德堡(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农业关联产业的概念,尹成杰(2001)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高传杰(2010)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问题予以研究并提出了增进建议,徐春生和孟照红(2012)在对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分析中阐述了基本概况并给出了改善路径。

然而,这些研究仍然存在诸如分析过于宏观、建议操作性不强、区域差异考虑不尽等问题。

山东省自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以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为什么近年来却出现了大蒜、生姜、萝卜、白菜等多种农产品价格暴跌,市场波动幅度难以掌控,农民利益频繁受损的现象呢,省内农业产业化发展到底存在哪些障碍,又该如何改进,这些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截至2012年,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21904个,较2011年有小幅增长,龙头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9004个,超过2000万元的有6420个,在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中介组织为12410家,年交易额过一亿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269家,超过5000万的专业市场437家。

在2010年到2012年三年的时间里,山东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从3147亿元增加到了4135亿元,销售收入从10880亿元增加到了12955亿元,净利润从705亿元增加到842亿元,带动农户数从1026万户增加到1820户,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此外,2012年,山东省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9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43个,比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特点    1.由利益驱动转为政府引导。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先后经历了“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到“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转变。

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市场扩张的矛盾的同时,使农户与企业获得了更大的收益,在利益与可行性的驱动下,被人们广泛接受,并通过政府的引导逐渐形成了“企业跟着市场跑,结构围着企业调,项目依托基地建,农民照着订单干”的局面。

2.由松散型连接转为紧密型联结。

农业产业化的最初阶段,农户只是简单地卖出原材料获得一次性的收益,随着深入发展农户也逐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共同分享利润。

农户与企业在利益上的联结越来越紧密,打破了单一的订单关系向更深层次的兼并联合、合同契约以及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制按股分红等关系逐步演进。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简单买卖到产权上的联合,使土地参与到生产分配中变“股权”,而农民也变为了“股民”,获得了更多的权益。

3.由单一功能转为综合功能。

随着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与农业科技力量都逐渐加强,不仅实现了农民收入的迅速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以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等,对农村的文化、社会、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由产权组织对三农的单向带动转为双向互动。

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关注,龙头企业越来越希望基层政府在提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合与支持。

同时,农民逐渐意识到,凭借龙头企业释放的需求信息发展生产是可靠保障产品销售和增进效益实现的有效方法,他们与龙头企业的关系逐渐由被动依赖转变为主动合作。

村级组织及基层政府,也逐渐认识到这种双向互动的必要性、农村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对新型政府服务内容及效率的需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在各方面给予配合与支持,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村企互动、共谋发展”的新机制。

三、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素掣肘    (一)财政、金融支持缺失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撑,而近年来县域财政困难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的重要因素。

从表3来看,2008—2012年山东省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由2008年的—747亿元增至2012年的—1845亿元,并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县域经济的发展,致使县域内企业支持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阻。

此外,融资问题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农业银行发展战略明显呈现出向城市移位的倾向,新增贷款集中投放到了效益更好、风险更小的重点企业或行业,存到质押贷款成为县域及以下机构的主要业务,而且农村信用社相对较弱的自身实力与不甚明确的市场定位,也无法为县域财政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凡此种种致使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后劲不足。

(二)农业产业化组织自身缺陷    1.经营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立足点便是实现规模经营,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规模效益,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整体来看,山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依然存在规模小、效率低、分布散、竞争力弱等问题。

此外,专业市场的数量不多,也不具备一定的规模性,不利于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2年,山东省9004个龙头企业中,销售过亿的仅有2512个,占总数的27.8%,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仍有2584个,占总数的30%左右,专业市场仅有490个,不足农业产业化总数的3%。

[1]    2.组织化水平低,协调性弱。

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中,龙头企业是整个体系的领导者,农户是重要的参与者,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

农业产业化中两者并不具备平等的谈判地位,从而导致了不断出现的纠纷与矛盾。

农户大多处于无组织、无规划的分散经营状态,不能平等地分享农业产业化形成的规模效益与经济利润。

3.利益联系不紧密,可行性差。

农业产业化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利润并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农户与企业合作合同关系不明确、农户在利益分配上处于劣势、利益联系松散并且伴随着不断的冲突与纠纷,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在现实中没有完善的规范与约束机制来保障,从而导致了农户与企业竞相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了另一方的权益。

(三)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农村整体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数量不够,部分地区变电设备落后,新型农民培育欠缺,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保障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自推进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专业市场龙头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数量上都趋于庞大,政府引导、紧密联结、功能综合、双向互动等新的发展动向促使城乡联结日益密切,要素流动更加活跃,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正向推动作用。

同时,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缺失、组织自身缺陷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等要素掣肘也十分明显,因此在未来产业化征途中应该寻找有效的改善路径,以增强农业产业化后劲。

首先,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

推进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组建金融中介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农业担保基金,放宽贷款的条件限制,减少贷款所需的交易成本;其次,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

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以保证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发展,培育市场要素以不断满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求,通过联产、联营以及股份合作、合同契约、资产参与等多种模式建立规模大、效益好、协调密、竞争强的经营组织

最后,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合理布局交通网络,形成畅通、安全、便捷的县域综合运输体系,推进道路、水利、卫生、电网、通讯、网络、防洪排涝、灌排工程更新、农产品基地等基本设施建设。

同时,明确政府职责,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性,降低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

参考文献:   [1] 尹成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村经济,2001:6—8.   [2] 高传杰.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4):14—16.   [3] 徐春生,孟照红.白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2(5):5—7.   [4] 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5(3).   [5] 庞鸿钧,付 英.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7(4).   [责任编辑:高 瑞]。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