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洽川生态旅游的思考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进入二十一世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促使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在全球兴起。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和实践发展。早在199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就确定该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年增长率达30%以上。在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陕西省,有着一块美丽富饶的风水宝地--洽川湿地,这里“泉、湖、河、苇、鸟、鱼”交相辉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生态之旅,情诗之源”的美誉。合阳县依托洽川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发洽川生态旅游并初显成效。2004年洽川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洽川生态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首选。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在合阳乃至陕西,都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一些非议。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怎样实现生态旅游诸多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本文力求对生态旅游进行粗浅的探讨,对洽川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一)定义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现代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关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谁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论[1]。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之后,世界上很多组织和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文化地域。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更有学者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益于本地的社区环境并支持社区环境保护旅游的一种形式。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内容,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科学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二)特点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三)资源分类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一是人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二、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风光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份额。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一)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情况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但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全世界的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虽然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2]。1995年1月8日——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在西双版纳组织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会上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接受。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历史上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富。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华清池、乾陵、茂陵、法门寺等旅游景点历史文化价值高,特别是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但由此形成的长期以来文物旅游支撑陕西旅游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而能够带给游人放松、休闲、愉悦体验的生态旅游发展缓慢,在广大游客的心目中形成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陕西旅游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陕西省以秦岭、黄河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景区逐步引起了游人的关注,太白山森林公园、华山、洽川湿地、关山草原、壶口瀑布、秦岭野生动植物园、柞水溶洞、瀛湖等生态旅游景点正逐渐成为陕西旅游的热点景区,必将改变陕西省单一的文物旅游格局。(二)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洽川位于陕西省合阳县以东20公里黄河之滨,东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北溯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南望西岳华山,面积达16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2004年批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旅游资源被形象概括为:“万顷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秦晋相望”。1、黄河湿地得天独厚。一望无际的黄河滩涂湿地生长着10万余亩茂密的芦苇,沙生植物,水草丛生,是人类天然的“氧仓”和植物园,是珍稀鸟类栖息的天堂。与珍稀候鸟迁移方向平行的黄河南北势向形成的河流湿地湿地内的温水水面、芦苇水草、鱼虾河鲜等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珍稀候鸟觅食提供了理想的越冬基地。每年有丹顶鹤、大鸨、黑鹳、白天鹅等100余种珍稀鸟类来此越冬。灰鹤、鸳鸯、白鹭等更是迷恋这一方水土而常年栖息于此,流连忘返。2、“瀵泉”堪称华夏绝景。洽川有处女泉、夏阳瀵等瀵泉七处,日出水量达7.3万立方米,常年水温29—31℃,富含硒、铜、锶等矿物元素。七眼瀵泉中尤以处女泉最为神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有“沙浪浴”的美称。“瀵”字在《新华字典》中为此专用而成为华夏一绝。3、黄土峰林地貌奇特。洽川西部的黄土塬,经过长期风化,形成山体秀丽、峰林奇特的黄土峰林地貌,形状各异。其中“一峰耸翠,万柏环青”、“天开一峰、秀夺终南”,儒、佛、道三家和睦相处的福山,殿、塔、亭、阁布局巧妙,错落有致,不仅“水有神瀵之奇”,而且“山有飞浮之异”。4、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启封支子在此地,历商至周,称“有莘氏国”。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在这里安葬;千秋贤相伊尹曾在这里的有莘之野耕作;洽川为周文王之妃太姒的诞生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绝句就出自洽川。2006年3月,中国诗经学会“诗经发祥地国际考察团洽川研讨会”认为:陕西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洽川是其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这里遍布诗经文化遗迹,弥漫着诗经文化气息,洽川是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之源。合阳县依托洽川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洽川生态旅游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了“建设西部旅游名县和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举全县之力开发洽川生态旅游并初显成效。1、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西安旅游集团、东雷抽黄、杜康集团、迈捷可和渭南森田等多家企业投资开发了处女泉、黄河魂、福山、生态园、垂钓园等景点和温泉沐浴、芦荡探幽、黄河漂流、民俗文化欣赏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处女泉为中心,东有黄河,西有福山,南有垂钓园,北有黄河魂的洽川湿地休闲旅游格局。同时,武帝山森林公园、桥头河自然公园、玄武青石殿以及印光法师纪念堂等景点开发正在起步,夏阳瀵、自然生态园景点已开工建设,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景区品位不断提升。2、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了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合阳县加大投资力度,先后修建了合阳--洽川二级旅游公路和景区道路,建成了35KV输变电站,完成了景区移动通讯和光缆通讯系统,绿化美化了景区及支干道,建成了合(阳)--洽(川)路宽辐风景林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产业,创建了洽川和山川旅行社,修建了具有星级标准的洽川宾馆、国贸大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建成了“农家乐”家庭旅馆130多户,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大为提升。3、宣传促销力度逐步加大。多次在西安、香港等地成功举力了洽川旅游新闻推介会,拍摄了《洽川揽胜》、《飞越新三秦》、《自古华山》、《体验中国—洽川行》、《唐师曾走马黄河》等电视风光片,在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从2001年开始,连续四年举办了四届“中国洽川旅游文化节”,召开了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旅游联谊会。特别是在今年第十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合阳县按照“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之源”的新定位,召开了洽川景区新闻推介会,60余家新闻媒体和旅行社参加了会议,打响了洽川“生态之旅,情诗之源”的品牌。4、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要求,强化行业管理职能,积极指导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加强经营管理,推行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公平竞争、优质服务,提高服务人员和导游队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了景区商业活动的经营秩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至2005年底,全县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0.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62.63万元,发展涉旅企业4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2680人,年综合收入60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三、洽川生态旅游面临的形势(一)优势1、资源得天独厚。得天独厚的洽川湿地自然资源发展洽川生态旅游的前提和基础。芦荡、瀵泉、珍禽是洽川生态旅游的主要载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前人对洽川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以处女泉为代表的七处瀵泉,与泉城济南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丰富的人文景观,黄河古莘文化、情诗之源、武帝仙山、印光故里等都可通过包装,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2、区位条件优越。合阳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有鹳鹊楼、关公祠等著名景点,北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南连西岳华山,西有蒲城桥陵风景区,便于组织旅游线路。西侯铁路、西禹高速公路、108国道纵穿而过,合阳--洽川旅游公路和境内环县网化公路,使旅游交通更加便捷。3、政策机遇良好。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国家投资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倾斜,以及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赋予了旅游业巨大的发展空间。陕西省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吹响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号角。合阳县把建设“西部旅游名县和经济强县”作为新世纪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目标,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联动、各方参与、共谋发展”的社会氛围,这些都为发展洽川生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4、发展趋势看好。“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20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促使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愿望越来越显得迫切。我国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将为人民出游提供广阔的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左右,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来华旅游和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371亿人次,为发展生态旅游孕育了新的生机。(二)矛盾和问题1、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群众资源保护意识缺乏,当地农民受利益驱动,大肆破坏湿地、割烧芦苇,开恳鱼塘、莲池,使大片珍贵的湿地变成了水面,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损害与浪费。加之国家黄委决定在黄河小北干流实施无坝自流引洪放淤工程,虽能有效的解决黄河泥沙问题,但其选址于洽川湿地的新民滩放淤试验方案,输沙渠将穿行于七处瀵泉之间,淤沙于洽川南端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湿地,既切断了湿地赖以生存的自然水系,又淹没了洽川湿地的核心区域,同时会把国家三北防护林带的重要部分、省级洽川湿地森林公园彻底淹没,将对这一十分珍贵、不可再生的湿地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2、旅游资源开发盲目无序。在洽川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总体规划景区景点开发不够规范。如天柱山、夏阳古渡景点,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没有办理任何手续,擅自开发建设;处女泉景点不依照规划建设,致使景点门户区的地基比门前的堤坝还低,景点大门隐藏在堤坝内,与国家级风景区的定位很不协调,景点内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城市化、公园化、人工化之类的败笔。3、旅游规划编制滞后。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的指导,洽川生态旅游发展无从谈起。洽川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包含两大类型,即景区规划旅游规划,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年来仅编制了洽川景区总体规划,直到去年,景区各类详规相继编制完成,洽川生态旅游规划还在酝酿之中。规划的滞后直接影响到洽川生态旅游开发的质量和速度,致使洽川生态旅游发展长时间处于一个低水平、低层次、相对混乱的初级发展阶段。4、管理体制与洽川旅游发展矛盾突出。洽川是一个多头管理区,存在政出多门,职能不清的问题。湿地属林业部门管理,防汛行洪属河务部门管理,风景区属建设和旅游部门管理,村庄和集体耕地属地方政府管理,抽黄工程又属上级水务部门管理。这种历史上形成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问题,使协调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到保护,也影响到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受制于多个部门。因利益或有冲突,各部门相互制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洽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5、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够和谐统一。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但从洽川生态旅游发展来看,开发经营者往往只注重企业效益和经济指标的完成,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忽视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什么活动赚钱快就搞什么,什么项目赚钱多就上什么,随意开发、建设,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严重破坏了宝贵的洽川湿地旅游资源。6、旅游文化内涵不足。没有文化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洽川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但长期以来,洽川生态旅游开发一直围绕着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没有真正把文化融入旅游当中,一方面造成了旅游活动单调、形式单一,游客就景看景、以景论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生命力不足。另一方面,诗经传说、韩信木罂渡军、印光法师、伊尹耕作等等历史文化瑰宝却鲜为人知,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四、思路与对策(一)发展思路进入二十一世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旅游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推崇。要提高洽川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处理好五个关系,坚持五条原则,促进洽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1、处理好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因此,应采用循序渐进适度开发的原则进行分层次、阶段性的递进,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承载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旅游资源,争取将旅游项目开发与运行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2、处理好规划和建设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依规建设的原则。规划旅游产业的生命线。没有高品位的规划,就没有高品位的景点,没有高品位的景点,就没有旅游的大市场,也谈不上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必须严格依据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建设,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规划一经评审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要坚决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随意开发建设。3、处理好经营与管理的关系,坚持经营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前国家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指出:风景区工作的方针是“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目标是利用,关键是管理”。为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景区经营与管理,提升生态旅游的综合吸引力。生态旅游的经营,除了搞好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游览休息环境之外,更要加强景区综合管理,严格监管企业开发经营行为,制定行业规范,对旅游经营者进行教育与沟通,使其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能够综合考虑景区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坚决不搞有损于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活动,为游客提供一流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4、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原则。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5、处理好自然资源利用与人文资源利用的关系,坚持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同时利用的原则。文化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因此,生态旅游开发不但要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更要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既要让游客饱览异域他乡的风景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服饰特色和表演艺术等的欣赏、探求。(二)对策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1、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导致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构建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其恢复起来又极其困难,任何对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持续性的干扰都会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退化。洽川黄河湿地属世界稀缺性资源,不可再生。因此,开发洽川生态旅游必须按照“保护为先、适度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进行适度开发建设。首先要对开发区域进行限制,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种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区域严禁开发建设项目,严禁开展旅游等活动,要严格划定生态保护区、开发建设区和旅游活动区,实施分区管理制度;其次要对开发建设的项目类型进行限制,实行项目准入制度,任何影响生物物种资源,破坏景观资源,污染、损害环境质量的开发建设项目和旅游活动均不予批准实施;三是进行项目总量控制,园区内尤其是主要景区、景点的各类旅游接待设施和游客活动场所的建设应该受到严格限制,不宜过多过滥,实施项目许可制度;四是实行客流限制,包括园区客流总量、单位时间客流量、区域客流量和游客准入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五是尽可能降低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如尽量减少游客对园区污染物投放,尽量降低交通工具、旅游活动设施造成的噪声、废气等污染,尽可能减少在园区内使用现代交通工具,严格限制交通流量。

2、建立和完善生态资源保护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实践证明,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法规无法适应生态资源保护的客观要求。首先要充实和完善国家的生态资源湿地资源保护法规。同时要结合洽川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实际,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旅游法规的同时,抓紧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旅游条例、旅游资源保护条例、旅游市场行为的监管及游客利益保护等地方性旅游法规,对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游客合法权益等各方面实行全面依法监督管理。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把比较成熟的由政府颁布的行政规章及时上升为稳定的地方法规,依法治旅,依法办旅,加快法制化进程,为洽川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发展洽川生态旅游,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地评价资源和市场状况,从“十一五”经济发展旅游消费的需要出发,正确确立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高起点、宽视野、大手笔制定洽川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超前的意识和长远的目标实施洽川生态旅游开发洽川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要与县域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与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商贸、环保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同时,加快洽川景区总体规划和景点详细规划的编制速度,增强总体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重复建设、项目雷同、无序开发等破坏性开发建设,指导洽川景区高标准开发,倾力打造精品精区。4、强化管理职能。要促进洽川生态旅游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实施彻底的三权分离是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谓三权分离就是要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属于三个不同法人主体,且三个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独立。只有使这三权做到了真正分离,使景区经营单位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才能促使旅游企业效益不断地提高。在改革中,要以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以建立现代旅游业制度为目的,以带动旅游企业发展为重点,使景区旅游企业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主体,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同时,旅游管理部门要发挥职能,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加强对洽川生态旅游的宏观调控,促进洽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5、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保护生态资源不受影响和破坏的前提下,抓经济效益。洽川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为了维护其美丽的景观和独特的资源,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对环境资源有破坏作用的旅游活动和建设项目,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坚决不能引进和开展。而对于一些符合景区规划、具有超前意识、对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小的生态旅游景观,虽然其短期经济效益可能不高,但其发展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的多样性,增强旅游特色。从长远看,它可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6、加大人文资源开发力度。洽川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独特的黄河湿地,众多的历史古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字闺中,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旅游活动形式单调。洽川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立足本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一方面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泉、河、湿地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洽川休闲度假游、珍禽观赏游、湿地观光游、农业观光游、黄河漂流探险游和温泉康疗等专项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开发人文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文化内涵。重点开发寻根祭祖洽川游、文化探源修学游、三山宗教文化游等文化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态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洽川生态旅游发展。7、实施重点突破战略。针对洽川旅游景点单一,旅游项目单调的现状,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抓好五个重点区域的开发,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把洽川生态旅游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1)黄河魂景区。利用现有的关中东雷抽黄工程为依托,引导游人参观亚洲第一高扬程抽水泵站,领略这一“富民兴陕”的宏大工程,参悟勤劳的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壮举,充分发掘河图、洛书这一神秘的周易文化,使之与古老的黄河文化相融合,展示黄河文化的无穷魅力。不断完善高空滑索、踩泥、黄河漂流等赏心悦目的特色旅游项目,开发龙泉沟、犀牛沟柿树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2)关雎园休闲娱乐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被世人广为传诵的千古绝句,为洽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利用黄河河洲迷人的湿地生态环境,以周文王与太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众多的珍禽栖息环境为背景,围绕爱情、专一、永恒的主题,策划珍禽园、关雎作证、情歌对唱等旅游娱乐项目,使之成为洽川生态旅游的一大“卖点”。(3)处女泉休闲度假区。当前,处女泉景区开发刚刚起步,充分利用与西安旅游集团公司的合作优势,投巨资打造规划中的“大处女泉景区”(包括处女泉和夏阳瀵两个景点)。抓住芦荡、珍禽、温泉、水面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温泉沐浴、垂钓休闲、芦荡漂流、荷塘采莲、芦荡探幽等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使处女泉的娴静优美更加神秘,夏阳瀵的气势更加磅礴,游人徜徉于万顷芦荡之中更添惬意和愉悦,努力把处女泉景区建设成为游人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美好乐园。(4)自然生态园景区。作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植物克隆与转基因生产示范基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潜力巨大。要利用“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的大好时机,以发展太空育种技术研究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开发建设万亩太空蔬菜园,展示现代农业的辉煌成就,使游人在采摘蔬菜、太空育种参观中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开拓视野。(5)洽川景区综合服务区。目前,洽川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年接待游人呈上升趋势,但休闲娱乐服务设施滞后,游人逗留时间短,旅游产业链延伸不够。要按照已编制的《洽川景区综合服务区详细规划》,抓紧开发建设一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和独具特色的“农家乐”,结合洽川生态旅游的特点,大力发展娱乐保健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让游人白天有景看,夜晚有处玩。同时不断完善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旅游接待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结论——洽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未来。

洽川生态旅游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湿地风景名胜区,洽川生态旅游将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景光明,潜力巨大。第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洽川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生态旅游发展不可能脱离我国整个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一花独秀,事实上,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也是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之后,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而在国内得到广泛接受的。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为洽川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二、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为洽川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在我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也已逐步兴起。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提倡绿色消费,倾向于选择不受污染的生态产品。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洽川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三、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为洽川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我国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洽川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洽川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第四、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为洽川生态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我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国民经济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人们旅游休闲的愿望越来越显得迫切。所以满足十六大报告所提倡的小康社会的享乐性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适应这一市场需求的洽川生态旅游产业,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注释:[1]关于最早使用“生态旅游”这一名词的学者是谁,目前存在几种说法:1、美国学者贺兹特在1965年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2、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他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了“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这一名词;3、1983年学者赫克特提出了“生态旅游”;4、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参见《生态旅游学》,卢云亭 王建军,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张秋菊 海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新疆师范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21卷3期。参考文献:[1]范增录 康喜平等:《陕西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2]王 威 朱先发:《旅游 旅游旅游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7月。[3]李 周 操建华等:《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9月。[4]陈丹红:《辽宁生态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经济论坛》,经济论坛杂志社,2004年22期。[5]卢云亭 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6]傅岳瑛:《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5月。[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国际市场》,1998年3月。 [8]杨 洪:《论张家界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003年10月16日,网络。[9]李正波:《高黎贡山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初探》,网络。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