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运行机制的构建

[摘要]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第二个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工业园模式开始为人们重视,并成为工业园区第三个 阶段的发展模式

第一阶段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模式中,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是当时不得已的选择。

第二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模式以高新技术的支撑为特色,较第一个阶段有了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将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而生态工业园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工程中,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虽然比较晚,但由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生态工业园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构建问题既有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又有实践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运行机制构建      一、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和消耗的链条上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环节,并且以其为载体在进行着循环和传输。

生态工业园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像自然界中的上述模式一样,也分为资源生产类的企业、加工类的企业和还原类的企业三个群体,资源企业是初级生产者,为其他企业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的供应。

加工类的企业资源生产类的企业的初级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使其成为能够供人类进一步生产和最终的生活消费工业品。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关联到此便结束了,而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关系设计则不然,还要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适应和更新发展的要求,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进行再资源化,或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转化为新的工业品。

1.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在人类生存的世界遭遇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人们认识到“资源消耗—产品生产—排放废物”这一生产运行线性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下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术论文和会议报告中开始出现了“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 ) 的概念。

1993年,Indigo发展小组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工业园的概念。

国外有学者认为,生态工业园是保持自然经济资源,减少生产、材料、能源、保险与治理费用的负债,提高操作效率、质量、工人健康和公众形象,提供来自肥料利用及其规模和收益机会的工业系统

还有的国外学者提出,通过环境管理和资源利用,寻求增强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协作,工业园区寻求一种集体的利益,这种利益大于所有单个公司利益的总和。

这样的加工与服务业组成的商务社区称为生态工业园

1996年,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给生态工业园的定义为:“商业集团和地方社区通过合作,有效地分享资源(信息、材料、水、能源、基础设施和自然栖息地),提高企业和地方的经济效益,改善环境质量,人力资源得到公平有效的发挥”。

美国的Ernest Lowe教授认为,生态工业园是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组成的群落。

生态工业园通过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每个公司优化个体表现就会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

简言之,生态工业园的目标就是要改善参与公司的经济表现,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环境影响。

我国学者罗宏等认为生态工业园是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

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品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生态工业园强调将传统工业发展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生态工业园中没有废物的概念,而是模仿自然生态系中的共生原理,实现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从而将园区企业贯穿成为各种资源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

2.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1)资源共享。

生态工业园依据因地制宜、系统分析的原则建设,呈现出物质、能量集成、群落合作、资源共享的特点,并适时吸收新企业实现能源在更大范围的循环流动。

(2)资源共享与生态保护并重。

生态工业园坚持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协调、友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建设并重的原则,能够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企业适应性和风险抗击能力,保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稳定、协调发展

(3)实现资源增值与生态经济双赢。

通过科学设计和先进技术以及能量的梯级利用等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工业园力争在个体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系统总体资源的增值和生态经济双赢。

(4)技术与制度的整合。

生态工业园与以往的工业生产模式不同,实现了技术方法与机构制度的整合。

(5)闭路循环

通过信息与资源共享系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并利用经济手段限制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

(6)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为适应生态工业园发展,不断完善面向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员的的培训与教育体系,并通过不断吸收新企业来填补生态工业园中的空缺,从而达到提高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目的。

综合以上观点,生态工业园是一种将工业发展建立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之上,在工业企业及其相关企业聚集的场所实现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再利用,使园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一致,是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是指导工业系统转变生产方式的整体框架,从线性发展模式转变到循环流动模式,从而形成一个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流程。

它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构建企业生物链,从而达到闭路再循环和能量多级再利用的目的。

通过建立企业间的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设过程中企业之间、企业与管理机构之间以及运行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科学构建生态工业园运行机制打下基础。

归纳起来,目前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工业园的产业链呈现刚性特征,企业之间依赖性强。

生态工业园系统内的企业数量有限,降低了剩余物质的传输成本,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最优利用。

但由于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通常通过特定的传输渠道进行运输,而管道传输的距离、方向和位置均是固定的,缺乏灵活的余地,缺乏弹性。

一旦链条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会造成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使整个系统受到重大的冲击和震荡。

这种冲击和震荡可能使生态工业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甚至使整个园区的运行遭到破坏。

特别是当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对原材料的质量和构成成分有着专业要求时,一旦某个环节的企业出现问题,或工艺技术改进后又出现了新的要求,或生产和产出废物的量发生了变化,都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