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视角的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探究精神、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探究意识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前提,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下面笔者从三个角度例谈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下载论文网 一、激趣引疑策略―提出自己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决定着整个探究活动的方向和深度,也体现了整个探究活动的科学价值。

激趣引疑策略旨在通过创设合适的情景,设置合适的导向性的疑问,引导学生逐步提出自己打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例如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时,笔者先让学生凸透镜看教室外远处的景物,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远处物体的像了吗?是什么样的像?学生回答: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

教师小结:说明凸透镜可以成像

然后继续启发:既然凸透镜可以成像,那么它成的像是否与平面镜一样一直成性质不变的像呢?如果不一样,它成的像又是随着什么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凸透镜从远处逐渐靠近书本看书本上的字(此实验还可在视频展示台下演示,用摄像头代替人眼更加直观),看看像的性质是否改变,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是随着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这里或许存在某些规律,从而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主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的性质与物距关系的规律)。

【评析】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注重理解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之间关系的规律

此前笔者也曾尝试过带领学生“开门见山”式地按部就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但教学效果一直欠佳。

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探究,更不知道探究的问题有什么意义。

采取上述导入之后,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这得益于他们的探究目的非常明确。

二、逻辑递进策略―有效探究的实施   完整的探究过程共有七个重要环节,但也并不是每个探究都必须具备这七个环节。

环节的设置必须依据探究问题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需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符合结论形成的逻辑规律

逻辑递进策略就是要遵循规律,合理引导学生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探究结果。

以《动能 势能 机械能》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得出了动能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是本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一环节笔者设计的是一个引导式的探究模块。

提出问题: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影响因素并说明理由。

回答的部分内容如下:动能大小质量有关,因为质量较大的火车对物体的撞击程度比自行车撞击的破坏程度大得多;动能大小速度有关,刚才老师所做的实验,若小球速度太小,则木块移动的距离短,小球速度快,木块移动的距离长。

接下来是设计实验的环节,首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探究动能质量速度有何关系?请说出具体的方案,在你的方案中,你是以谁作为研究对象的?你又是通过什么来比较动能大小的?用到哪些器材?   学生回答: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如何保持速度相同而改变质量?如何保持质量相同而改变速度?   以下是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没有丝毫局限。

一组学生回答:我们这一组讨论的结果是利用风车,要研究动能质量的关系,选择质量大小不同的风车,让他们转速相同;要研究动能速度的关系,只需要让同一架风车转速变化就可以了。

(此时笔者发问:如何体现动能大小学生无法回答。

笔者想到动能大小须借助其他的一些现象才能体现出来,如风车产生动能大小可以由转化为电能的多少来表示)   另一组学生回答:利用小球木块、斜面等,让质量不同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下滑,这样能够保证小球到达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观察推动木块的远近,从而知道动能大小

要研究动能大小速度的关系,用同一个小球从不同的高度下滑,观察推动木块距离的远近。

接下来是进行实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注意标出木块在运动前后的位置。

同时每一小组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一,要研究动能质量的关系,保证速度相同(从相同的高度滑下),换不同质量小球,发现质量较大的小球木块推开的距离较远,故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它的动能越大;二,要研究动能速度的关系,选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滑下,发现速度较大时将木块推开的距离越远,故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评析】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上,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笔者觉得自身还需有更多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智慧地应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处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领悟探究的方法,获得理性的科学知识。

三、交流合作策略―探究价值的升华   探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下自主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缜密的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的更高境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探究不是为了验证,而是为了不断地发现和思考,在此过程中获得方法,不断提高。

还是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在学生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关系的规律之后,笔者再提出一个现实问题:足球比赛时,足球场边缘的摄影师离运动员很远,而且距离基本很难改变,他又是怎样拍出运动员的特写照片的呢?带着这样的问?},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交流也很热烈,最终达成共识:在物距不变的条件下,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一定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此时教师出示两台不同类型的照相机:一台是普通型的,一台是电视里经常见到的长焦相机(俗称“小白”)。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两款相机镜头不同,马上就联想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是不是还跟焦距有关?在前面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迅速利用两块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合作探究出了“物距相同时,凸透镜成像的性质还与焦距有关”的结论。

至此,这节探究课堪称完美。

【评析】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一次完整的探究过程。

通过教师适当的提示,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通过全班交流的方式,讨论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改进意见。

通过这样一节课,笔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师只 有大力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激情,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

总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开放的,学生的智慧潜能是巨大的,只要设计合理,引导得法,切实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逐步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主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更能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