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长春中东大市场衣服贵吗

中东盛产石油

但,中东这个地区并没有因为石油得到安宁的生活。

一些国家战乱不断,各种矛盾激化,根源就是对石油的争夺。

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利益之一就是石油

现在,美国为美军设立非洲司令部,并急于为这个非洲司令部在非洲找一个落脚之处,也是因为非洲的石油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但它并非善举,而是残酷的市场竞争的产物。

其主导者是美国,因为它经济实力强大。

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止是创新能力以及发达的服务业、制造业等,还有对于能源特别是石油的掌控。

美国耗巨资发展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它的全球战略,是为了市场的扩张与保护,石由是其中一个焦点。

这应该是分析中东局势的基本面。

中东局势复杂多变,不时出现热点,本栏就为读者逐一介绍,以供参考。

――编者      中东,一向被政治家称为地球上流血的伤疤。

今年以来,热点频出的中东地区更给人以危机四伏的印象。

伊拉克仍旧动荡,巴格达等地爆炸连连。

巴以剑拔弩张。

巴勒斯坦内部两大派别内斗加剧,出现两个政府并立的异象。

黎巴嫩哈里里事件余波未了,政府军炮轰巴勒斯坦难民营。

伊朗核问题各方角力,波斯湾上空阴云密布。

中东目前的局势,可谓是旧的热点未除新的冲突又起,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断攀升。

国际社会对中东几大热点的发展深表忧虑。

在世界其他地区形势总体走向缓和的背景下,混乱的中东局势不免会使人们担忧。

伊拉克暴力蔓延中东      令美国和西方国家难以接受的是,原先与本・拉登“基地”组织没有什么联系的伊拉克成为恐怖主义肆虐的新乐园。

不管美国是否承认,伊拉克战争事实上打开了中东动乱的又一个“潘多拉之盒”。

美国的本意是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后,通过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府,在中东地区树立民主改造的样板。

伊拉克战争结束已经4年多,萨达姆本人和其他一些前政府高官也相继被处死,但安全问题仍然困扰着美军和伊拉克当局。

今年4月,被称为暴力事件元凶的伊拉克“基地”组织头目扎卡维被击毙,人们一度对安全形势的好转寄予希望,但巴格达随后发生了多起汽车爆炸事件,死亡人数创了新高,显示扎卡维之死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暴力事件的发生。

据统计,至6月底,伊拉克阵亡的美军突破3500人,英军的阵亡人数则至少150人。

伊拉克民众在暴力事件中死亡人数至少要10倍于美英士兵。

由于美军士兵死亡人数几乎与日俱增,布什政府在国内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撤军压力。

由于伊拉克局势依然不稳,美国迟迟不能从伊拉克撤军。

近来,美国国内有人建议政府向朝鲜战争结束后那样长期在伊拉克驻扎军队。

但是,在中东这个一向具有反美情绪的地区大规模驻扎军队,无疑是一种更大的政治冒险。

伊拉克已经成为本・拉登“基地”组织的一个“实战训练基地”。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中东各地发生的一系列恐怖爆炸事件大有互相呼应之势。

今年以来,在埃及、沙特、约旦、也门等地发生的爆炸和绑架人质事件或多或少地与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分子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而且,人们担心的是,伊拉克式的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还有在世界其他各地蔓延的趋势。

如最近在英国发生的汽车爆炸事件,显示人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巴以局势乱上加乱      如果说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还是最近几年的事的话,那么,巴以冲突这个中东的老大难问题在今年以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尤其是巴以双方内部情势的变化,使外界对巴以局势缓和更不乐观。

去年3月,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赢得大选胜利。

以色列美国和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哈马斯政府。

今年3月,巴勒斯坦联合政府宣告成立。

以色列美国仍然拒绝与联合政府进行接触。

尽管巴勒斯坦改组了政府,但法塔赫和哈马斯两大派别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双方不时爆发武装冲突

6月,巴勒斯坦两大派别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流血冲突事件,造成100多人死亡,哈马斯在短短的几天内把法塔赫势力赶出了加沙。

随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宣布解散哈马斯领导的巴勒斯坦联合政府,几天后,阿巴斯宣布成立“紧急政府”,但哈马斯拒绝承认,并宣布对方“非法”。

于是,巴勒斯坦政坛上出现了两个“政府”的尴尬局面。

在巴以冲突这对矛盾的统一体中,巴勒斯坦本来就处于弱势,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内斗有可能使巴勒斯坦长期陷入混乱和动荡,巴以和谈更加无望,前景更加黯淡。

近几年来,以色列国内政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去年初接替沙龙担任前进党首脑的奥尔默特在大选获胜后出任总理,但就任后麻烦不断。

奥尔默特被指控在以色列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的私有化过程中受贿并为他人牟取私利,以色列检察部门已下令警方对奥尔默特展开刑事调查。

此外,调查去年黎以冲突的特别委员会公布调查结果,认定总理奥尔默特在去年夏天的黎以冲突中严重失职,奥尔默特随即受到国内舆论猛烈批评。

奥尔默特的政治对手、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已经要求提前进行大选,以色列政局将可能进入新的动荡期。

美国一直是巴以冲突的主要调解人,面对巴以僵局,今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她的中东之行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地平线”概念,其主要内容是要促成以巴乃至以色列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能够开辟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政治地平线”。

但巴以双方和一些阿拉伯国家似乎并不热心。

美国在调解巴以冲突时一向偏袒以色列,难以取得阿拉伯国家的信任。

巴以冲突是阿以冲突的一个缩影,而阿以冲突中东长期动乱的一个根源。

如果巴以冲突问题不解决,中东就难以取得长治久安。

解决巴以冲突问题除了巴以双方自己的努力外,国际社会的推动显得不可缺少。

众所周知,2002年以后,国际社会在调解巴以冲突过程中形成了“四方会谈”机制,提出了包括“路线图”计划在内的一系列和平建议,但都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在于“四方会谈”对巴以双方缺乏有约束力的监督和制裁。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美国是唯一能对以色列施加压力的一方,但由于美国将面临明年的大选,出于拉拢选票的需要,布什政府不太可能得罪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也没有精力花大力气推动解决巴以冲突这个老大难问题,因此,巴以冲突短期内仍然僵局难破。

萨克黎巴嫩,下一个热点?      黎巴嫩,一个曾被誉为“中东的瑞士”的美丽国家,上世纪8D年代因为内战而满目疮痍。

19g。

年内战结束后,黎巴嫩的政治和解进程和经济重建一度取得相当的进展。

但近年来,黎巴嫩局势的持续动荡使之成为中东一个新的热点。

2005年2月,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被炸身亡,导致黎巴嫩的政局持续动荡。

哈里里生前多次批评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部事务。

美国和西方国家认为,亲叙利亚的势力策划了这起事件。

安理会于2006年3月通过决议,要求成立调查哈里里遇害案的国际法庭。

但安理会的有关决议在黎巴嫩国内引发了两种反应:黎总理西尼乌拉以及议会多数派对决议通过表示欢迎,而黎巴嫩真主党、黎总统拉胡德和议会议长贝里却认为安理会的决议是对黎巴嫩主权的侵犯。

现 行的黎巴嫩宪法对国内各教派权力分配有明文规定:总统由基督教人士担任,总理由穆斯林逊尼派人士担任,议会议长由穆斯林什叶派人士担任,这种权力分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黎巴嫩中央政府的弱化。

黎巴嫩局势的恶化也与外部势力的卷入密不可分。

去年夏天,以色列以搜救被绑架的士兵为由,向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发动大规模进攻,首都贝鲁特等地遭到以军的狂轰乱炸。

这场持续34天的黎以冲突造成黎巴嫩人员和物质损失严重,使黎巴嫩“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毁于一旦”。

真主党的发展和壮大得到叙利亚和伊朗的支持。

美国却把真主党列为“恐怖组织”。

美国指责叙利亚和伊朗通过支持真主党干涉黎巴嫩事务,要求黎巴嫩政府宣布真主党为非法。

真主党黎巴嫩什叶派民众中有许多支持者,黎巴嫩政府不敢轻易取缔真主党的活动。

看来,无论是以色列还是美国,要想真正铲除真主党绝非易事。

最近黎巴嫩政府军对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伊斯兰法塔赫”武装组织大打出手,显示黎巴嫩政府担心难民营武装成为像真主党那样难以控制的“国中之国”。

黎巴嫩还担心,难民营武装的存在有可能引来美国和西方国家指责其支持“恐怖主义”。

现在的黎巴嫩西尼乌拉政府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但议会和总统却由亲叙利亚派把持,这种政治现状加剧了政局的动荡不安。

西方一些政治家甚至预言,不能排除黎巴嫩出现新的内战的可能。

伊朗核问题如何破局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伊朗成为中东激进国家的代表。

为了达到完全控制中东的目的,美国不断向伊朗施加压力。

伊朗的核问题成为双方控制和反控制,遏制与反遏制的焦点。

去年以来,伊朗的核问题愈演愈烈。

目前核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伊朗坚持认为拥有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利,不肯放弃核计划,并不断扩大核浓缩铀进程;二是联合国安理会相继通过制裁伊朗的决议,并且准备通过更为严厉的制裁决议:三是美国积极备战,派遣数艘航空母舰游弋波斯湾,伊朗也多次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对抗,美伊军事冲突似乎一触即发。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看待伊朗的核能计划。

美国担心伊朗发展核能是“另有所图”,并且指责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违反了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承担的义务,希望借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取消或中止伊朗的核计划。

伊朗则坚持自己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希望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合作。

伊朗坚决拒绝美国对其发展核能计划的不实指责。

伊朗核问题之所以引起世人关注,是因为美国有可能对伊朗动武,而这会对中东局势乃至整个世界带来重大影响,尤其是伊朗具有举足轻重的石油战略地位,一旦伊朗局势失控,会对国际能源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0%,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6%,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日产原油420万桶,出口份额为14%。

此外,伊朗还控制着海湾石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中东80%的石油出口要通过这一海峡外运。

如果伊朗不计后果封锁石油外运通道,后果不堪设想。

西方有专家估计,如果美国军事打击伊朗,国际石油价格可能上涨到每桶150美元。

目前看来,各方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仍然相距遥远。

伊朗坚持认为有权发展核能,同时希望回归到国际原子能机构范围解决核问题。

美国认为伊朗应该遵守安理会决议,停止铀浓缩活动。

美国不会容忍伊朗通过发展核能而最终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欧洲国家倾向于接受伊朗拥有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利,希望伊朗暂停核计划,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充分合作。

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伊朗现在一方面剑拔弩张,另一方面又开始寻求对话,这反映了美国不得不重视伊朗中东的地位和作用,在选择动武和动武时机方面仍然谨慎。

中东的长期动乱和热点频出,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也是深刻的现实矛盾的反映。

中东混乱的表象背后反映的是传统的政治秩序被颠覆后社会的无序和失望,同时也反映了大国在这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展开了新的竞逐。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东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