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 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 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

二、理解本文说明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 :本文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略)。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