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龄化危机的策略研究

摘 要: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由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萎缩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下降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稀缺,是在经济尚处于不发达状态下进入的老龄化社会

这使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据此,在讨论老龄化作用与经济发展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独有特征,提出了应对老龄化时代的政策建议,为应对我国老龄化危机献计献策。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老龄化;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ki.1672—3198.2018.08.066   1 引言   当人均寿命延长遇上了生育数量下降必然会出现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现象。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10.5%,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7.9%,?@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从2000年开始,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到201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22个亿,占人口比重的16.15%。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会提高劳动人口的抚养比例,这意味着更少的劳动投入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也会从资本—储蓄、劳动效率和消费结构和数量等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分析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探寻出适合我国应对老龄化的策略,成了当务之急。

2 老龄化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人口结构老龄化会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在供给侧,人口结构老龄化会从劳动力供给、储蓄—资本的供给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作用与经济产出。

老龄化对储蓄影响的研究以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基础,该理论认为,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其收入和消费行为有所差别,在少年时期,人没有收入,是一个净消费时期,其消费来自父辈的收入;在成年时期收入超过消费,形成净储蓄;老年期人们依赖成年期的储蓄维持自身的消费,形成净消费。

社会步入了老龄化阶段,社会净储蓄会下降,投资成本将会上升,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中还可能会造成资本的净流入。

老龄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有两种作用。

一方面,老龄化的诱因之一是生育数量下降,这无疑会造成劳动数量的供给减少。

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居民生育率下降,或是说居民生育率下降会带来什么。

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生育率下降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Becker、Lewis,Barro等经济学者,从子女的数量与质量的替代关系出发研究了居民生育决策的机理。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现代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子女的质量(人力资本投资)要比单纯子女数量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用,因此居民开始减少生育数量转而增加子女的人力资本(教育)投入。

人均人力资本的提高又会增加劳动的有效供给。

我国生育率下降不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是由于生育政策的挤压造成生育率断崖式下降

居民在无法通过子女数量增加满足自身效用的同时,只能通过加大子女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自身的效用。

综上所述,社会老龄化带来劳动数量下降的同时会带来劳动质量的上升,老龄化对劳动这一要素的净影响要深入探讨。

老龄化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是以传统技术进步的产生与传播为基础的。

传统社会技术进步产生的原理如下: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偶尔会迸发出新思想、新工艺或是新技术;这是一种随机事件,只有足够多的人数,才能保证有足够大的概率产生出技术创新。

另外,技术创新的一个产生动因是劳工间思想的交流,足够大的人口密度会促使创新的发生。

同时,只有足够大的人口密度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传播,最终形成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

因此,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的作用机理是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人的创造力与人的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创造力会下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老龄化意味着青年劳动者的比例下降,这将导致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减缓。

其二,技术进步迸发于人的劳动过程中,随着劳动力规模的下降,迸发出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概率在下降;同时由于劳动规模的下降会造成,技术传播速度会下降,造成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变慢。

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消费的数量与结构取决于收入与偏好,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不同年龄人口的消费偏好存在着差别;除此之外,不同年龄人口的收入结构也存在着不同。

这就决定了老年人口在消费数量、消费结构以及消费习惯上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口

一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终将改变这个社会的消费数量与结构,从而作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3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转型是在经济尚处于欠发达阶段,为解决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通过生育政策的作用,将人口出生率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这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也为我国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使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独有的特征。

3.1 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   世界上其他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是先完成了工业化,然后逐步步入老龄化

这些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已经高度发展。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10000美元,而200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50美元。

这种现象被形象的称作“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使得我国没有足够的资源保障国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规模大   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国仅用了18年(1981—1999)左右的时间。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7.09个百分点,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8.9%,2015年则达到10.5%,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基数决定了老龄人口规模十分巨大,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3.3 区域经济人口结构不均衡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极不均衡;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级单位,上海市在1982年是的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了7%,而其他省市仍处于青壮型社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为13.52%;中部地区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13.36%,西部地区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12.67%;东北地区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14.03%。

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为东北,依次从东、中、西部地区逐渐下降

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城乡倒置现象。

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青壮年迁移到城市,2010年,我国城市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1.48%,而乡村为14.98%;乡村较城市高出3.5??百分点。

目前,这一趋势仍在持续,且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致使农村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4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措施   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转型,以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

生产的投入的劳动要素不仅包括传统的劳动力还包括劳动力所内含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劳动力绝对数量下降时,通过人力资本的增加来弥补。

因此,面对老龄化大潮的来袭,调整产业结构,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生产方式代替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

将养老等家庭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来推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老龄事业,给予赋税政策优惠与财政补贴,以适应老龄社会的多种福利需求,同时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与传统技术进步发生机制不同,现代经济技术进步是由专门的部门生产。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善税费制度、确保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的投入热情;建立适当的利益激励机制,加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多渠道补充劳动资源。

一是老年劳动力的开发。

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许多达到退休年龄人员均有继续劳动的能力和意愿。

有效利用这部分人力资源可以减缓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因此,政府要为老龄人口的再就业提供政策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铺平道路。

二是提高人力资本在劳动收入中的回报率,降低家庭在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本。

这就要求增加政府在公共教育领域内的财政投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向高技术人员倾斜,通过降低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本,增加人力资本收益等方式,促进社会人力资本投入的热情,以人力资本的提高替代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稳定国民储蓄,提高投资效率。

由于我国尚处于老龄化初期,加之人口基数庞大造成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居民又有高储蓄的习惯,因此,老龄化带来的资本短缺尚未显现。

但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目前,应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的各类规则,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开放民间资本的金融准入禁区,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收益率等方式,激励居民的投资热情,有效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弥补老龄化带来的投资下降

提高人口出生率。

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人类正常的更替生育率,2016年虽然实行了全面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据研究,当下制约居民生育数量的因素,已从政策因素转变为经济因素。

因此,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基础上,通过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社会生育率

通过提高产科、儿科供给数量和质量,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幼教、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教育体系投入,切实降低生育成本。

杜绝因生育而引起的就业歧视,保障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的落实;建立健全母婴产业发展规范,建立健全严格的母婴产业研发、销售和追责制度,切实改善孕育环境。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提高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针对我国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当的养老体制,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鉴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间短、覆盖面小,城乡之间存在着二元特征的现状,应不断的扩大养老保险的范围,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挖掘社区资源,实现老老互助;建立国家、单位、社区、家庭多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5 总结   老龄化时代的首要问题是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的下降,这种能力的下降是由于生产要素减少造成的。

如何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成为解决老龄化危机的关键。

在设法提高物质财富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我国养老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国家在再分配上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翟振武,郑睿臻.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J].人口研究,2016,40(02):75—87.   [2]穆光宗.成功老龄化:中国老龄治理的战略构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3):55—61.   [3]武康平,倪宣明,殷俊茹.浅析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03—108.   [4]陈雨露,马勇,徐律.老龄化、金融杠杆与系统性风险[J].国际金融研究,2014(09):3—14.   [5]孙江超.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1(05):182—184.

1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