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摘要】土地生态伦理观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坚持土地生态伦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的土地整理中,必须贯彻土地生态伦理的观念,实施生态土地整理,协调人地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本文探讨了景观生态原理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网 /2/view—12229982.htm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土地整理;应用   土地整治能够获取各种各样的利益,在生态、经济、社会上获得均衡,能够推动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并且,还能够使土地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化,节省土地资源。

并且,能够推动经济利益的提升,使我国在耕地方面能够有一个更大程度的提升,可以持续的前进,紧跟社会前进的脚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生态以及经济方面都能够前进,符合人们的需要。

一、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客观性   土地整理工作作为耕地等资源利用方式的重组与优化过程,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非常明显。

但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由于整理对地表生态系统的改变,直接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我们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土地整理活动会影响到原有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对项目区域内的水环境、土壤、植被、生物等产生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因此,在分析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和实施土地整理工作。

能够在充分认识这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

2、土地整理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借助各项土地整理的工程举措,能够有效的改变区域的水文结构、水环境的质量。

水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化,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为目标。

3、土地整理对区域土地结构的影响   土地整理对土壤及生态过程的影响,表现为有效的土地整理活动,能够优化土壤的结构,改变现有土壤的质地,提升土壤的肥力,为农业种植和生产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保证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

因此,加大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期分析,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景观生态原理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1、 加强生态景观技术研究,完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   农村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生态性、乡土性、美学性、人性化、精神性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技术乡土景观设计手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

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

乡土景观设计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维持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也就是培育驯化的自然,形成“人类化的自然、家畜化的自然、驯化的自然、温顺的自然、健康的自然和弹性的自然”,使人产生亲切、舒适及家的感觉。

根据国外的农村土地整治技术发展,中国农村土地整治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生态景观建设技术有:生物生境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水体(河流、沟渠)生态景观技术,道路生态景观技术,农村生态植被建设技术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保护以及乡村景观风貌提升技术

2、加强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景观主要体现于土地生态系统中,可以认为每一块土地就是一个景观单元。

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的状况,土地整理中不能仅仅立足于短期的单纯的地块合并、调整改造,必须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融入景观生态设计思想,将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引入到土地整理中,提高项目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战略层面上落实好土地整理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

生态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重视自然界已有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原生地貌、使用乡土植被,仿效自然原型进行规划设计。

3、推进土地整理生态景观技术应用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推广应用生态景观技术

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土地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的使用不同的生态景观技术,在增加土地利用面积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农田整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田间、地头、沟边的土地,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打造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村庄整理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多采用当地的乡土和特色树种进行美化和绿化,彰显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吸引观光客。

4、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不但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对生态平衡产生作用。

鉴于土地利用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地整理中需要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加强生态效益的评价

在构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时,要把包括土地整理规划、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回顾(总结)整个流程都纳入评价体系中。

根据不同层次,可以构筑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价土地整理规划评价土地整理项目评价3 个层次的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提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横向上,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多元参与机制,可以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纵向上,让公众全程参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能够提升公众参与的深度。

5、 建立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以促进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及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理论,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以及市场等各种手段,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政策手段。

土地整理生态补偿制度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战略任务,应加大对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科研攻关投入。

6、 建立土地整理动态实时监测机制   建立土地整合后的跟踪监测与评价机制,及时掌握土地整理的效果并对不合理的地方作出调整,及时发现问题与纠正问题,防止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整个区域生态平衡。

因此,各地区应对土地整理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创建农村土地整理新的思维模式,实现协调的人地关系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土地整理立法建设。

运用政策法律保证伦理性土地整理顺利进行,明确伦理性土地整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范围,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伦理性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各地政府或有关部门也可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办法。

总之,土地整理在对土地进行整合、规划、垦复、利用的基础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要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改善土地整理地区的生态景观,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军,严慎纯,白中科,等.土地整理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9):87—94   [2] 浦生超. 我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现状与发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7)   [3] 严爱华. 浅谈土地整理测绘工作中注意的问题[J]. 门窗. 2013(10)   [4] 唐丽,赵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土地整治[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6):12—13.   [5] 王兴振,杨子生.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38—41。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