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论文网。

有研究显示,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新生普遍存在对本专业不满的情绪,且新生适应期存在一定问题。本研究以2011级新生为样本,着重分析医学院校医学生这类在医学院校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就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为使医学院校根据相应结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对培养合格的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生入校一个月内,从赣南医学院大一新生选取被试450名,有效被试411名,其中医学专业新生227名,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非医学专业新生184名,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医学生物工程等专业,全部被试高中为理科;男生188名,女生223名;全部被试为本科层次。  (二)测试工具  一是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学号、专业、入学动机、是否独生子女及家庭排行、高考志愿、是否调剂等;二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包含广泛的心理测验内容,如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通过测查10个心理症状因子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有90项条目,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分为5级评分(1—5)。以因子分和总分进行分析。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三)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通过班主任协助,在班会等期间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出指导语,要求被试当场认真完成。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  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医学专业SCL—90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总分上,非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得分。从各维度上看,在人际关系、敌对和恐怖维度,非医学专业新生医学专业新生得分差异显著,非医学专业得分高于非医学专业。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项上,得分均不显著,即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有研究表明,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医学专业学生低,本次调查与这一结论及赣南医学院之前的调查结果一致。与之前调查不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医学专业学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等三个因子及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强迫因子存在边缘显著差异。  从数据结果也可看出,在人际关系维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得分差异显著,非医学生人际关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医学生,这充分说明在医学院校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特别的重视。在医学院校作为非医学生,在课程设置和学校重视程度来看,肯定是有差异,常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相对于医学生,非医学生会发现自己课程少,自我支配的时间多,由此会更注重人际交往,更乐于参加除学习外的其他活动来展现自己个性。医学生学业任务繁重,较少精力去关注自己的人际交往,也不太花时间在学习之外的课余生活上,人际交往虽然较非医学生少,但是他们不太关注这方面。因此,从得分中也看出非医学生人际交往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生。 毕业论文   从敌对维度上看,非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也就是说非医学学生敌对维度医学专业学生得分差异显著。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非医学专业有部分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于体育生,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本身性格特点来说偏向鲁莽直率,易激惹,较容易以冲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敌对维度上出现差异显著,很可能是受这部分被试数据影响,这个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恐怖维度上,非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医学专业学生,这是由于医学生必然会面对很多血腥和多种疾病,在选择专业之前,肯定有所考虑和衡量,因此,这部分人对于害怕恐怖这种情感来说,有更高的阈限,最起码是心理承受能力就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  此外,本次调查184名非医学专业被试有141名被试为调剂或补录,与杨红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其在专业选择方面较为被动,并非个人爱好或志向,这在未来完成学业中必然存在负面影响;而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开办历史较短,未形成特色,师资力量较医学专业薄弱,年轻教师居多,不具备梯队结构;同时,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安排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部分课程拼凑痕迹明显,医学院校为了突出这些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背景,在专业培养上几乎所有医学院校主干课程都包括医学和该专业课程两个分支,进而势必压缩各自课时量,导致这些专业毕业生对于该专业把握存在单一化倾向,加之医学院校在相关非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一定缺陷,这些非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医学背景,但与综合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竞争岗位时并没有明显优势。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在多方面较传统医学专业存在不足,刚入校非医学专业新生对自身专业不满意,对未来焦虑,故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在未来学习中存在一定心理隐患。 论文网   四、对策  (一)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新生入学教育,使得心理指导类别化  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几乎以医学生为主。在大一刚入校,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没有被教会该如何与人交往,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发现和高中相比,大学上课时间减少了,更多的是自己支配的时间,又缺乏教师的监督,就容易松散,无所适从。同时,又看到医学生课程多,生活忙碌,相比起来容易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非医学新生要面临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问题,还要调整心理上的不适。针对这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与医学生不同的特定的心理问题,在大一新生适应教育时,分类别、分程度地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大学四年规划、专业特点介绍、不同专业学习策略等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因此,开设针对非医学专业新生新生适应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论文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