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患者的麻醉管理

【关键词】 麻醉

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是严重的新生儿期消化道畸形,发病率约为1/3000[1]。作者自1995至2006年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患者13例,现将麻醉管理要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患儿中男8例,女5例;日龄2h~7d;体重2000~3400g;其中早产儿4例,孕周35~41周;同时伴有气管声门下狭窄1例,先天性无肛(低位)1例;ASA Ⅱ级8例、Ⅲ级5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吸入性肺炎,气促、呼吸困难、青紫等。

1.2 麻醉方法 全组患儿均术前禁食4h,静脉开放补液。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8例采用氯胺酮2~3mg/kg静注加异氟醚吸入麻醉,保留自主呼吸下气管插管插管后无明显胃扩张,同时两肺呼吸音明显,再给予肌松药;5例采用氯胺酮2~3mg/kg加维库溴胺0.1mg/kg快诱导气管插管气管导管的选择:根据食管造影结果大致判断食管闭锁的类型和气管食管瘘的位置。估计气管瘘口位置较高(距隆突>2cm)选择带气囊的气管导管;如果瘘口位置较低(距隆突<2cm),则选用不带气囊的气管导管插管后给予压力控制模式(PCV)行机械通气,最初设计通气参数为:吸气峰压20 cmH2O,通气频率25bpm,吸呼比为1:2,然后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监测结果调整呼吸参数,控制PetCO2 30~40mmHg。麻醉维持以吸入1%~2%异氟醚为主。全程监测SpO2、PetCO2、潮气量、心电图、血压和体温。术中根据补液公式[2]及监测结果补液。记录术前、麻醉诱导后、瘘管结扎前、后5min、手术结束时HR、SpO2、PetCO2和体温。术毕均直接带管送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13例患儿治愈出院9例,2例因严重肺炎,麻醉手术过程中SpO2 84%~90%,术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上下段食管相距>10cm,需分期手术;1例气管导管过声门1cm后无法进入,考虑合并有声门下气管狭窄,向家属交待病情,建议气管切开后气管插管全麻,家属不同意,送回NICU,3d后放弃治疗。 患儿气管插管后SpO2(93.2±3.4)% 显著高于气管插管前SpO2(90.8±2.2)%(P0.05);瘘管结扎后5min SpO2(95.2±2.9)%明显高于瘘管结扎前5min SpO2(92.3±2.2)(P0.05)。有2例麻醉手术过程中SpO2 84%~90%,开胸后分离并结扎瘘管后迅速上升至95%~97%;2例手术操作压迫部分肺,SpO2下降至83%~90%,经暂停手术操作,膨胀双肺,待SpO2上升后继续完成手术。有2例麻醉手术过程中SpO2 84%~90%,结扎瘘管后未见明显改善,考虑因肺部严重炎症所致。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