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管见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本文以华侨博物院为例,分析馆藏文献资源的特点和现状,概述华侨华人文献资源馆藏,从五个方面提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 特色文献资源 华侨华人

华侨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1956年,华侨博物院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属综合性博物馆。馆内以“华侨华人”历史陈列为主,“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标本馆”为辅。

时光荏苒,经过多年的文献建设与积累,华侨博物院形成了独具特色华侨华人文献资源馆藏。笔者基于多年从事行业图书資料工作的积累,以华侨博物院为例,拟就博物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个人浅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馆藏文献资源特点和现状。

(一)馆藏文献资源的特点。

博物馆馆藏文献资源包括图书、期刊、图片、电子资源等。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馆藏文献种类少,范围狭窄。文献资源收集的范围主要是围绕博物馆的日常工作,诸如展览、研究和社会教育等。

(2)专业程度精深。华侨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华侨华人历史为主,这种性质决定了馆藏资源的收集对象主要是与华侨华人相关的文献和藏品资料。这些收集的馆藏文献华侨博物院的展览和研究提供充分有力的保障。

(3)服务对象稳定、单一。华侨华人历史属偏门学科,除了本学科以及本单位相关研究人员外,其他单位和社会人员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馆藏文献,也因此我们采用的是闭架借阅。

(二)华侨博物院馆藏文献资源现状。

图书馆藏图书近2万册,不仅有关于华侨史的图书,还有与博物馆工作密切相关的书籍。包括博物馆展览、各类文物藏品的保管、社会教育方面的书籍;部分民国典籍以及地方史志、谱牒、年鉴、百科全书和小部分文学、生活类书刊;订阅中外期刊一百多种,报纸近百种;馆藏华侨华人图片22000多张,分别使用清大新洋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和清华同方专业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对图书和图片进行管理。

和其他部门相比,图书资料工作在博物馆的业务中并不突出。因此,在经费和人员配置不太合理的情况下,如何集中人力、财力选择本行业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优势资源,另辟蹊径建立馆藏特色文献资源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二、特色文献资源的类型和内容。

文献信息资源从载体形式可分为印刷型文献和非印刷型文献。印刷型文献主要有图书、报纸、杂志等。非印刷型文献主要是手写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视听型文献华侨博物院馆藏文献资源中最多的为印刷型文献。按著述形式可分为各国华侨史、论著、丛书、年鉴、百科全书、词典、华侨华人传记、图片、中外档案资料、音像资料、文献书目、学术论文、光盘数据库、网上资源等。

(一)传统纸质文献资料。

1.中文古籍中与华侨出国有关的图书资料。

中外文化的交流加大了中国人对海外情况的了解,对中国人走出国门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其中出国取经弘法、游历著书的僧侣居功厥伟。例如,东晋僧人法显于公元399年由长安出发往印度、锡兰取经,归国后著《佛国记》,记载西行取经弘法的见闻。

2.部分比较珍贵的民国华侨书刊。

华侨博物院藏有《华侨杂志》创刊号,发行于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月,由华侨联合会编辑。刊有时任大总统袁世凯的题词“朝宗祖海”,副总统黎元洪、陆军总长段祺瑞、福建总督孙道仁、云南总督蔡锷等社会名流和海外各界的祝词,内容含《华侨联合会章程》等。《南洋情报》创刊号,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国立暨南大学南洋美洲文化事业部发行。《华侨周报》创刊号,发行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六月,由侨务委员会侨民教育处长陈克文任社长。《星岛周刊》创刊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月发行。《华侨月刊》创刊号,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发行。

3.华侨史研究论著。

华侨博物院收藏的华侨史研究论著包括各大洲、各国华侨史,如《欧洲华侨史》《东南亚华侨通史》《猪仔华工访问录》《秘鲁华工史1849—1874》等。还有一些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文学类的论著,如《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出版)《神户中华同文学校90周年纪念刊》《马华当代文学选》(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出版)等。

4.中外档案史料。

华侨博物院收藏的史料包括华人社团、宗教团体、教育机构、社团的档案文献等。例如,《华工出国史料汇编》是中国有关清代侨务招工方面的档案汇编。该书主要内容为19世纪中叶清代华工出洋的背景和原因,华工对英、美、法等国及殖民地早期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牺牲,清王朝对华工出国政策的演变过程,华工与其所在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斗争中结成的深厚友谊以及华工在经济上对祖国革命与建设的巨大贡献。全套十一册,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陈翰笙等人合编,1985年出版,是研究华工出国的权威书籍。《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是一部关于东南亚华侨抗日的巨型史料集,许云樵主编,蔡史君编修,新加坡文史出版私人有限公司1984年10月出版。《公案簿: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丛书》由荷兰莱顿大学包乐史教授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合作主编。至2016年6月,这套《公案簿: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丛书》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14辑。

5.知名华侨华人著作、传记、文集等。

华侨博物院藏有华侨领袖陈嘉庚著《南侨回忆录》(1946年版)《陈嘉庚言论集》(1949年版)《新中国观感集》《住屋与卫生》等,个人著作《陈嘉庚年谱》(陈碧笙、陈毅明编,1986年出版)《星马人物志》(宋哲美主编,东南亚研究所出版)等。

6.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年鉴等。

如潘翎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加坡华裔馆1998年出版),周南京主编的《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二)现代非纸质文献资源

非纸质文献资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查找、易保存、信息容量大、便于管理等优点。按载体形态包括磁带(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按内容特征可分为文本资源、音频资源、图像资源、视频资源、软件、数据库等。华侨博物院馆藏多种专题的华侨华人图片54大类506册,底片2万多张,在同类型博物馆中独树一帜,已成为华侨博物院特色馆藏。主要专题图片库有《陈嘉庚》《南侨机工》《二战》《华侨信仰礼俗》《华文学校》等。此外,华侨博物院馆藏有关于陈嘉庚、南侨机工以及华侨华人其他方面的视频、音频资料也是小有积累。

三、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一)多方收集,拓宽华侨华人文献采集渠道。

就目前而言,华侨博物院现有的文献采集大都依赖于《社科新书目》和《新华书目报》。由于华侨华人学科的专业性太强,有关此类的图书相当稀缺,可选范围相当狭窄,采用率很低。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网络购书成为文献采集的另一主要途径。网络购书节省经费,资源丰富,范围更广,选择余地更大。最近几年华侨博物院馆藏文献更多来自网络书目,国内书目一般通过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采集。而一些孤本、年代久远的图书则是通过孔夫子旧书网等二手交易平台来找寻。

境外有关华侨华人书目的采集是通过大型书展和厦门市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提供的书目采选,委托他们帮忙订阅。因境外书籍价格昂贵,只能少而精地选择。

接受捐赠也是特色文献采集的又一途径。许多海内外人士、海外机构长期以来都无偿捐赠给我们有关华侨华人研究的图书、资料。美籍华人著名的华人学者麦礼谦莅院参观后,捐赠华侨博物院一批有关早期美国华人的书籍,如《甘苦沧桑二百年美国华人历史1785—1980》《美国华人妇女》等。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长期不间断地向华侨博物院捐赠侨史书籍、报刊、光盘等。2015年福建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黄猷先生将其毕生收集的华侨文献无偿捐赠给了华侨博物院,丰富了华侨博物院的侨史馆藏

(二)加强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博物馆属全额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基本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划拨给图书资料室的经费十分有限。除了合理分配有限的经费,提高特色馆藏的藏书质量外,还必须通过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系统高效的华侨华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华侨博物院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暨南大学图书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厦门市图书馆、陈嘉庚纪念馆、新加坡华裔馆等海内外机构、图书馆和博物馆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多种载体兼收并蓄。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献资源的载体类型已由纸制品一统天下的格局变为纸品、磁带、磁盘、录像带、光盘等多种媒体并存。现阶段电子出版物在文献载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由于文物文献资源的特殊性,电子资源仍然无法撼动纸质文献的地位。此外,在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除了有关华侨华人论著、论文集等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外,考虑到文物藏品的特殊性,对一些非正式出版的资料,如华侨历史陈列大纲、图片、侨刊乡讯等灰色文献都要分门别类地收藏。从而实现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提高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四)立足本馆优势,开展特色服务。

建设特色馆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馆内的特色馆藏要适应博物馆和决策部门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具体措施有:

1.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编制书目、索引、文摘,撰写述评、摘要。华侨博物院馆藏华侨华人期刊做了索引和摘要,提供给研究人员进行检索。

2.编制专题资料,为专题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特色服务。

3.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性课题综述,为研究人员和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更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五)深度开发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华侨华人特色文献数据库。

首先对收集的特色文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评价、排列和分类,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和著录,建立包括书目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的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加强华侨华人图片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将馆藏图片资源数字化。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将馆藏珍品、内部资料进行整合发布,扩大图片资源的利用范围。

最后大限度地提升和拓展华侨博物院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提升华侨博物院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红秋.传统与坚持:公共图书特色馆藏建设策略研究——以厦门市图书华侨华人特色馆藏建设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2).

[2]易淑琼.华侨华人文献专藏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建设,2008(1).

[3]陈桂华.高校图书特色馆藏建设方法和思路[J].兰台世界,2015(12).

[4]徐云.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資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的建设[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4).

[5]欧阳瑜玉.整合梅州市华侨文献信息的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05(3).

[6]于静.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2).

陈丽萍 华侨博物院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