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治理何以可能:研究进路与反思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基于高职院校质量建设与社会经济需求的契合度不高这一事实,并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得以拓展、深化。当前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对象范围扩大,理论研究视野呈现四个维度,同时也存在诸多困局,为此,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应强化思路与内涵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治理 新公共管理 多中心治理

[作者简介]孙云志(1975— ),男,江苏泗阳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8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治理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5YJC880072,课题主持人:孙云志)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课题“高职院校治理中社会参与研究”(课题编号:B—b/2015/03/049,课题主持人:孙云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2—0007—05。

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源于21世纪初期,近年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根据对中国知网、读秀图书网数据库的检索,截至2015年11月,高职研究者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超过1200篇,有70部相关著作问世,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对高职院校治理路线图进行梳理的价值所在。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研究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的纵横维度对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进行全方位扫描与远景前瞻,进而对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做出理论反思。

一、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现状。

本文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现状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成果以及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内容。

1.在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成果部分,本文通过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术会议、学术团队等四种方式来呈现。本文通过读秀图书网对近年来相关著作进行搜索,以 “高职院校治理”“高职院校管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书名,精确搜索到高职院校治理方面的相关著作共70部,其中包括丁金昌所著《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探索》、周建松所著《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等。这些著作主要从宏观政策或微观实证分析角度对高职院校治理进行研究,但理论研究尚待加强。目前尚未发现专门从治理学角度对高职院校管理进行研究的著作,这些研究“盲点”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学术研究的“增长点”。

对于期刊与学位论文,本文借助中国知网,并以社会科学I、II以及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等作为特定检索目录,通过精确检索“高职院校治理”“高职院校管理”等篇名,得出2000年1月至2015年11月有关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期刊与学位论文统计数据。从数据不难看出,21世纪初以来,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成果斐然,且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与当下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相关联,也与我国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现状相契合,对高职院校治理研究起到催化剂的功效。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质量尚待提高。虽然有关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期刊论文有上千篇,但核心期刊论文、CSSCI期刊论文所占比例分别只有9%、1.06%左右,博士学位论文在硕博学位论文中的比例仅为6 %,这说明以后应提升研究水平。

对于学术会议,本文通过百度检索了近几年涉及高职院校治理的会议情况。这些会议在成都、北京等地举行,并重点关注高职院校治理,这说明对高职院校治理的关注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研究者、教育研究机构以及政府对此议题的策应与支持,不仅加快了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大众化的步伐,而且对于高职院校治理的实践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对于学术团队,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理论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学者所在的单位将其分为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四个领域。在高职院校,丁金昌教授和周建松教授有关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成果基本发表于21世纪初,他们一是创新了从“校企(校校)点对点”“校行点对线”到“校地点对体”的“三点结合”合作办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二是探讨了在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与行业分离的背景下,构建“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开放互动办学机制。在普通高校,黄达人教授以现代大学制度为视角,从高校管理机构、主要管理者选拔、人事与财务管理、高校特色培育、高校与政府间关系、教学与管理的关系等方面对境外高校主要管理者进行了访谈,①这些访谈内容为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在教育研究机构,姜大源教授主编的《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一书使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者能够从国际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中看到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进而为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政府部门,丁晓昌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从合作办学、双主体办学、国际化办学等三个方面对江苏省高职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案例进行了汇集与总结。该书以点评的方式指出这些案例的亮点,对江苏乃至全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在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内容部分,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国外高职院校治理进行了评介,重点阐述了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治理形态的变迁、治理结构的变革以及中外高职院校治理模式的对比等,分析了高职院校治理制度的源流与创新发展,进而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治理资源。二是对高职院校治理学科体系进行探讨,并根据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介绍建构了高职院校治理学科体系的路线图。三是剖析高职院校治理的专题问题,并从高职院校治理的价值、职责、功能以及规范等角度提出相关观点。四是对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研究,解析当下高职院校治理缺失的缘由,指出强化高职院校治理的意义所在,提出高职院校治理制度化建设的策略,强调对高职院校治理实施全程监控机制等。

二、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何以兴起。

对于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兴起的缘由,本文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支持两个维度进行阐述。

1.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兴起的国内社会背景。从高职院校治理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20世纪末期高职院校“政教合一”治理模式下,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包大揽”使得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缺失。进入21世纪,高职院校虽然取得了部分办学自主权,形成了高职院校“府管校办”治理模式,但鉴于高职院校自身治理机制的失范、教育主管部门的权责尚未统一以及两者间权限移交“梗塞”等事实的存在,当下高职院校治理仍处处留有政府主管部门的影子。由此,高职院校治理的构建必然会在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的状况下展开。从高职院校治理实践来看,由于社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有名无实”以及高职院校治理自身革新的驱动力缺乏,使得大多高职院校治理过程沦为“形象工程”。上述两种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缺失,进而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从理论视角探讨完善高职院校有效治理的路径,同时也为了呼应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战略,在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通知的历史时期,高职教育研究者加大了对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力度,并使研究向深层次迈进。

2.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兴起的国内外学术支持。第一,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治理学术背景对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支持。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治理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多中心治理理论成为其理论根基,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理论与高职院校治理实际的有效“对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发达国家研究者基于高职院校治理的得与失,提出了高职院校治理理论的相应模型,并以此模型解析了高职院校治理现状,从而为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发达国家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重要著作与学术论文。三是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治理研究者通过定期举行的国际高职院校治理学术会议来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对未来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判。四是在许多发达国家高校,高职院校治理课程进入课堂已成为常态。以上诸多证据表明,高职院校治理已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学新开辟的研究领域,其不断蓬勃发展的趋势成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强大学术背景,并通过中外学术合作交流在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中“生根发芽”。

第二,国内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学术氛围对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支持。高职院校治理能否沿着正确轨道行驶,有相关理论的引导是关键。21世纪初,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良好环境业已成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治理学已成为国内高职院校治理研究者的“显学”,新的学科框架已经显示出大体的轮廓。二是越来越多的学术团体开始关注高职院校治理研究,成立了诸如中国职教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办学模式研究会等高职院校治理研究机构。三是21世纪以来,来自普通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高职院校治理,为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增添了强大的“正能量”。四是许多教育类权威期刊开设了高职院校治理专栏,学术会议开辟了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专题,对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研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学术领域研究的成熟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任重而道远。

三、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何以定位。

对于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定位,本文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对象和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探究高职院校治理研究对象与内涵,应首先界定高职院校治理主体。有鉴于此,高职教育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治理主体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21世纪初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期,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对职业教育治理的理解仍局限在“政教合一”模式中。许多研究者提出,高职院校治理只是教育主管部门治理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并以执行政府治理标准为其职责,高职院校管理者只是一个“传声筒”,政府、高职院校、学生、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等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治理得以理性调节。此时的高职院校治理只是教育主管部门治理的代名词,高职院校治理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在此阶段的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中,教育主管部门成为被频繁提及的词汇。

2.21世纪初十几年,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入,学者们对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理解也与时俱进,他们开始将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纳入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研究视野。孙云志提出,必须明确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应该给予高职院校名副其实的办学自主权。②雷世平、姜群英也认为,作为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标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多元合作治理,共同发挥政府、学校、市场、师生、行业企业(社会)的作用③”。这些论述使高职学界对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理解得以拓展。另外,姚树伟、谷峪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一步论述了高职院校治理主体,指出应“建立基于整体效益共识的民主机制,促进多元利益主体合作博弈”④。

3.自2014年以来,学者们对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职责界定展开了深入研究。李小娃认为,高职院校治理应破除过去的治理困局,实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的角色定位,完善董事会下的治理机制,推进学术权力制度化”⑤。孙云志认为,“为重塑多元主体治理秩序,应从法治、民主、自治等维度寻求高职院校参与式治理合法性建构的方式方法”⑥。郭建如提出,应“动员和激励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资源、有资格的主体参与办学,良好的财政体制能借助多样化方式从特定或不特定范围的主体中获得更多的资源维持高校发展”⑦。由上述观点不难得出,对于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职责界定,学者们的研究视域扩展到多维视角层面,即对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研究不能仅局限在如何调动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境外资源等方面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积极性,还应加强高职院校治理主体运行机制的制度化研究,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治理的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考量与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制度化研究,拓宽了高职院校治理研究的视域,契合了我国构建现代职教治理体系的需求。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