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回” 品牌

天府可乐索回品牌的经历艰难而曲折。

翻开它的成长历程,既有值得骄傲的过去,也有引人深思的今天。

毕业论文网      站在雪地里的骆驼对屋里的羊说:“外面太冷,让我把头伸进去避避寒吧,羊同意了”;过了一会,骆驼又对羊说:“脖子太冷,让我一块伸进屋吧”,羊又同意了;又过了一阵,骆驼又对羊说:“这屋子能容得下我们两个,我干脆进屋吧”;羊犹豫了半天还是点头同意了,最后骆驼用它那高大的身躯,终于把羊挤到了冰天雪地里。

百事”吃掉“天府”的过程与“骆驼和羊”的寓言故事是多么相似啊。

一个配方引发的官司      天府可乐百事可乐索回品牌首轮获胜,日前法院判决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等属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所有,百事公司停止使用并返还配方及生产工艺等资料。

天府可乐曾占中国可乐饮料八成市场份额,在中国有108家分厂,年利税七千万元,纯利润约一千万元,总资产近亿元。

1994年1月,天府百事结下美好姻缘。

当时,天府可乐百事可乐以6:4的股份比例正式“联姻”成立合资公司。

百事以现金出资1070万美元,天府则以土地、厂房和生产设备等折价730万美元算为出资。

按照双方的约定,合资公司生产的天府可乐应不低于总饮料产量的50%,但合资天府品牌却被雪藏。

1996年,天府的产销量只剩下27%。

2006年,天府方面将持有的所有股权以1.3亿元的价格出售给百事公司,至 此 百 事 控 股94.4%,自己则变成重庆市的特困企业,同时由于债务缠身, 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低到0.5%,天府可乐这个黄金品牌已经形同消亡。

自2008年起,天府可乐集团开始向百事可乐公司索回品牌,年过七旬的李培全到处奔走呼吁――   此时,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厂区已是一片破败,厂房被拆得七零八落,院子里到处是建筑垃圾,其间隐没着印有“天府”和“百事”字样的可乐瓶盖。

73岁的李培全是天府可乐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年与百事可乐合资的主要负责人。

他一边捡起瓶盖一边感慨:“这里是我的伤心地啊,历经八年研发,白白地被人家弄没了!”   在天府可乐百事可乐的合同中遗漏了或许在外国人看来最重要的有关天府独家配方的条款,而对于百事公司来说,既然是我来做天府可乐,你的配方就应该给我,就叫买一送一。

天府可乐集团总经理钱黄说:“中国的无形资产不是资产吗?我们中国的这些就不是知识产权吗?这个配方是独具东方特色的中医配方,也是商业秘密和商业竞争力的核心。

”   2010年12月3日,当钱黄收到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钱黄百感交集――这一天,距离他首次开始维权已经过去了将近2年。

天府拿到了阶段性的胜利,也迈出了维护民族品牌的第一步。

经过长达两年的诉讼,天府可乐终于获得了胜利,并成功拿回了被百事可乐夺走的配方

在钱黄看来,天府要想重获新生还需要更多的工作要做,这其中的第一步就是:商标。

缺乏公平合作的基础      曾经的合作伙伴,如今如何反目成仇?天府可乐的初衷是“利用”外资,而结果却是被外资所利用。

当年,天府可乐百事可乐的联姻被外界看成是一桩美满的婚姻。

然而16年来,天府可乐却在合作中每况愈下。

两年前,婚姻破裂之际,天府可乐以“长期非法占有技术秘密、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百事可乐告上法庭。

天府可乐赢得了一审的胜利,但这胜利又是悲哀的,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我们的民族企业利用外资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获得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管理。

外资肯定不想被利用,相反,他们要利用中国民族企业的本土优势,通过合资熟悉中国市场和政治环境,掌握销售渠道,排挤竞争对手,从而达到逐渐控制中国市场的目的。

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大势力,我们的民族企业在与其合作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其一,从内因上说,我们民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远低于国际品牌,在合资中很难取得平等的谈判权,总是处于被动,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其二,民族企业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政绩,通过引进外资来实现短期GDP增长,为此常常不惜牺牲民族企业的利益,贱卖民族企业也成为引进外资的捷径。

其三,我国在知识产权等方面人才缺失、实施不力,相关部门很少出台具有实质意义的保护民族企业的举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国公司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完备的合资渗透战略,在母国和东道国同样受到支持,在东道国更是享有超国民待遇,其对自身知识产权进行了严密的保护。

一比较,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民族企业欲利用外资却反被外资利用了。

要想不被外资所利用,就要有一个公平合作的基础。

2010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外资在我国的超国民待遇已彻底终结,民族企业外资的竞争环境不公平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而要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还需要更加规范我国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行为。

同时,我们的企业也应具备与对方合作的相当实力,这样才能实现平等合作

如何拯救民族品牌      过去的30年是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蓬勃兴起的30年。

天府可乐为何在这场跨国婚姻中空留遗憾?在这场被誉为“一个配方引发的官司”当中,天府可乐又给中国的民族品牌以怎样的教训?   与天府可乐一样,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八大名牌”饮料,除健力宝外,都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进行了合资,但无一例外目前全被“边缘化”了。

在我国的其他行业,有的企业境遇也和饮料行业类似。

在化妆品市场,国外品牌已占据75%的市场份额;在啤酒行业,年产5万吨以上的60家企业中有72%被合资;在洗涤用品市场,4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商“吃掉”3个。

那么,中国的民族品牌保卫战该如何进行?   “我们在给全世界做产品时,丰厚的利润给了别人,消耗和污染全留给了自己。

那么,拯救品牌之路还有多远呢?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韩保江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认为:“过去我们想利用外国的资本、外国的管理、外国的技术提升我们民族企业民族品牌的发展能力,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别是不同的机制,导致往往这种合作同床异梦,面和心不和。

”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艾丰说:“合作不是拯救中国品牌的更好的方式,拯救中国品牌说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如何去打造品牌、创造品牌,然后增加相应的资本投入,不断的扩展规模才是唯一的出路。

通过利用民族品牌民族市场的这样一个天然联系,捍卫民族品牌在老百姓心目当中的地位。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