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出路的分析

摘要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充分,直接影响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盘活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提高其经营效益,使之充分发挥多元功能,彻底摆脱困境,既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顺利推行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亟需在认识上有所突破的理论课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状;存在问题;基本设想      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财政拨款或通过其他途径筹资兴建的,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需要的社会公有体育场和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

它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充分,直接影响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盘活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提高其经营效益,使之充分发挥多元功能,彻底摆脱困境,既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影响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顺利推行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亟需在认识上有所突破的理论课题。

一、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      1、体制转轨基本完成,经营模式多种并存。

长期以来,国家的统收、统支、统管,致使公共体育场馆长期对社会封闭,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国有资产呆滞,而国家财政负担和场馆自身包袱日益沉重。

根据1997年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在我国已拥有的61.57万个场馆中,新建场馆达54万多个,其中属于体育局(原体委)系统的公共体育场馆为1.44万个。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数是较大规模的室内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和室外带有看台的体育场,属高规格、高档次体育场馆

因此,公共体育场馆所含投资量在场馆投资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我国七省体育部门直属场馆统计报表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已经基本完成,计划经济时期行政事业型一统天下的状况,已为事业型、企业型、半企业型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的局面所取代。

2、“本体经营”形成规模,群众体育成为经营“主业”。

根据1997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我国全部体育场馆中,主要用于学校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培训和群众体育的比例,分别为27.5%、21.3%、21.2%、20.1%和10.0%。

即使按照部分学者“群众体育涵括学校体育”的看法将二者相加,当时主要用于群众体育的比例也不过37.5%。

而此次调查表明,开展群众体育经营活动的场馆数量与1997年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大幅上升,所占比例达到75.7%,非体育的经营活动所占比例显著下降。

另外,问卷调查显示,群众性健身娱乐活动业已成为公共场馆七类经营项目中仅次于场地租赁的第二位最具市场潜力的经营项目。

上述变化既说明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消费能力明显提高,又说明群体经营活动已普遍成为当前公共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主业”之一。

同时,也说明公共场馆自身对群众开放的认识提高和亲民便民意识的增强,经营服务思想与业务方向更加端正。

3、全面向社会开放,时间利用尚有潜力。

从七省统计报表显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除极少数专用训练场馆外,95%以上的公共体育场馆已向社会开放,并且周均开放时间已达70小时左右,有效缓解了群众体育锻炼需求增长同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

但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场馆开放时间的安排使用上差异较大,“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周均开放85小时以上者(即日开放12小时以上)虽占31.7%,但同时周均开放42小时以下(即日开放不足6小时)和周均开放43-56小时(即日开放8小时以下)者仍占26.0%和15.4%的较高比例。

照此推算,目前仍有超过1/4的场馆日对外开放时间不足6小时,四成以上的场馆开放时间在8小时以下。

而国外场馆开放时间一般日均超过14小时

以上情况说明,目前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不足,未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其国有资产巨大的使用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4、场馆消费日渐兴旺,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统计发现,目前在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山西、江西、辽宁七省公共体育场馆消费群体中,进行不收费消费的占39.3%,每次人均消费20元以内的占50,6%,两项相加几乎占消费群体的90.0%,而每次人均消费100元以上者所占比例不足5.0%。

场馆平均日消费人次数维持在380人左右;一年内到收费的场馆娱乐10次以下,即每月平均不到一次者占70.7%,而20次以上者仅占15.5%。

据推算,我国消费者每年平均到收费的馆健身娱乐的次数为10次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上述情况一方面表明在有偿开放、有偿锻炼渐成时尚的商机拉动之下,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消费正日趋兴旺。

前景看好。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场馆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活动,应以满足中低档消费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设置少量高档消费,不宜盲目发展“贵族消费”市场。

5、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源利用有喜有忧。

在对目前公共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满意程度的调查中,认为很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者,分别占调查对象的6.5%、38.7%和54.8%。

调查发现,在土地资源、场地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信息资源、无形资产、技术资源、辅助物资、时间和固定资产等10项公共体育场馆的现有资源中,利用率高的前三位是场地资源、土地资源和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的前三位是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6、经营效益明显好转,扭亏形势依然严峻。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盈利、持平和亏损者大致各占1/3,依次为30.4%、32.6%和37.0%近2/3的场馆开始摆脱亏损的状况,说明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开拓,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经营状况已明显好转,经营效益逐步提高。

但逾3成的场馆仍处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的境地,又说明公共场馆国有资产扭亏增盈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