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仲景活血化瘀法及其对后世的贡献

【摘要】 通过对仲景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治瘀内容之综合整理与归纳,认为张仲景活血化瘀法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 《金匮要略》 《伤寒证》 张仲景

痰饮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痰饮的辨治列专篇41条予以系统论述,对瘀血的辨治,该书《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中仅两条,余散见于它篇和《伤寒论》,今将仲景的治瘀内容综合论之,并通过后人对其活血化瘀法的发展应用,以揭示仲师对该学说的贡献。

1 寒凝血瘀,力主散寒活血化瘀     经曰:“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对寒凝成瘀所致之病,仲师力主散寒活血化瘀,具体应用又分三途:

1.1 温阳活血 对女人年五十而下血数十日不止,认为系“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至冲任血虚之老年而发病,故予温经汤(当归、芍药、川芎、桂枝、人参、甘草、吴茱萸、半夏、牡丹皮、阿胶、麦冬、生姜)散寒益气,温经活血化瘀,使血得温而行,不专逐瘀却瘀去血止,乃治病求本之佳方。

1.2 温经通脉 当归四逆汤证为《伤寒论》厥阴病中治血虚寒逆而厥的要方。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曰“当归辛温,血中之气药为君;通络散逆,必先去血中邪,故以桂枝散太阳血分之风,细辛散少阴血分之寒为辅;未有营卫不和而脉络通者,故以芍药、草、枣调和营卫;通草利九窍、通血脉关节。诸药藉之以破阻滞而厥寒散矣”。

1.3 温补行血 血虚寒凝,冲任损伤之妇女,常会患崩漏、胞阻、妊娠出血或流产后血出不净等疾,仲师指出:均与兼夹瘀血有关,遂创胶艾汤主治之。取地、芍、归、芎补血养血(归、芍又可行血中瘀滞),阿胶养阴填精,艾叶温经止血,甘草调和诸药,清酒同煎助行药势,共收温补行血之功。

2 瘀热互结,急投清热活血化瘀     热邪灼血为瘀或血因热迫外溢致瘀及瘀久化热等,均可成瘀热互结证。仲师本《内经》“留者攻之”之旨,立瘀血宜下之法,首创桃核承气汤(桃、硝、黄、桂、草)治瘀热蓄结下焦的蓄血证,使瘀热随畅泻而解。清.吴瑭以归、芍、丹皮易桂、草名桃仁承气汤,更增清热活血化瘀之力,遂成苦辛咸寒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方。对病久瘀入经络之急者,硝、桂难逐其邪,仲师改虻、蛭配桃、黄成抵当汤,猛攻而获速效。若势较缓者,减虻、蛭量且改汤为丸,成轻剂缓攻瘀热。另《金匮·妇人产后病篇》中的下瘀血汤疗“产后腹中有干血着于脐下”。这种“瘀热在里”“下血乃愈”的治法,颇受后贤赞赏。如隋.巢元方也谓:“若血热搏而生瘀……宜下之”。

3 气滞络瘀,宜用行气活血化瘀     有些肝气失疏,经络瘀滞之患者,可现“常欲人蹈其胸上”之症,仲师名之为“肝着”,创旋复花汤(新绛、葱白)治之。但后人对新绛难考其详,故遇此症之热较显著者,以茜草代新绛;寒较著者,以红花代新绛,取效皆佳。清·叶桂凡遇营气痹窒,脉络瘀阻之症,以此方加桃仁、郁金、归须、泽兰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