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唯有大爱铸非凡|大爱铸师魂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赋予人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然而,当很多人在认真研究“人大附中现象”之后,却不得不承认,人大附中的成功模式可以模仿,却难以超越。

因为,人大附中人有着一种深埋于心的“精神”――“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刘彭芝校长这句简单朴实的话,融入学校的办学之中,提炼成深层的内涵,他们面向未来,既有领先一步的前瞻视野,又有着眼于孩子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既有融铸中外精华、持续发展的博大胸襟,又有着“尊重个性、突出特长”的尖峰力量,并谱写成一曲以“爱和尊重”为主旋律的恢宏乐章,每一个人大附中人都是融身其中的一个音符,高度协调地和着旋律行进,于是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不为功利的阅读:   着眼一生涵养生命   对于钱学森的“中国没能培养出大师”之问,我们也许可以在爱因斯坦的话中找到一种解读: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书香四溢的校园会是最具魅力的校园,一座崇尚阅读的城市将是最为美丽的城市,一个亲近经典的民族定是最有前途的民族。

”作为中学校长刘彭芝认为,青少年时代经典阅读的缺失,将会造成孩子人文素养的严重欠缺和人格面貌的严重欹斜,甚至使孩子情感苍白,价值偏斜,必将给他们的终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就不能为功利所累,而是要涵养生命的质量,通过经典的阅读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因此,她多次在开学典礼和全校大会上号召学生们除了学好一门外语、掌握好计算机之外,一定要多读书,写日记,练得一笔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

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等一批优秀教师,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经典阅读,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在语文教学中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力争读写结合,双获丰收。

除诗词对联、文学名著外,时政、经济、科普、文化、史哲、名人传记等、也适当引导孩子进行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陶冶了一批文采飞扬的学子。

譬如,在多年高三语文教学中,于树泉老师先后为100多名学生写下了心灵交流的小诗,其中多首收入2011《中华诗词年鉴》。

这些诗歌,既有“青崖斜倚披晓月,翠峰伫立灿北辰”的启悟,也有“神出鬼没眼底事,源于胸中有风雷”的惊叹,“少年生就胆气豪,司马头上试牛刀”的喝彩;既有“杨柳千条花万朵,几枝堪比洪彤彤”的褒赞,也有“横眉蓝玉咸翘指,俯首花果敢称牛”的鞭策;既有“从来飘蓬随风转,自古英儿立潮头”的期许,也有“笔走龙蛇风云起,视通天地日月吞”的褒奖和“蟾宫折桂意风发,胸中宝黛美无瑕”的至评……或鼓励,或开导,或解忧,或砥砺,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2年1月,在中央党史馆馆员和国务院参事举行的新春招待会上,于树泉老师为鼓励考试失利的学生金豆豆而创作的律诗《咏云湖山小松赠豆豆》,以及金豆豆的次韵和诗,作为中华诗词吟唱会的压轴表演,获得如潮好评。

著名学者孔庆东给于树泉《人大附中教师这样教学生――我的教学育人探索》作序时,高度评价了这位“人之师”:他让学生心灵朗若晴空,教化独生骄子,知道自己是谁,找准南北,把陷入成长烦恼、精神恍惚,学习崩溃的问题生,从青春迷失、人生困境中以爱的激情和力量解救出来,使他们宁静致远,朝着理想之光奔跑飞翔,谱写奋发有为的新青春之歌。

大学者,非大楼之所谓,乃大师之所谓也。

刘彭芝校长认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的本质引申出来,赋予人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教师应该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以心灵的教育为事业的最高追求,力争让平凡的教育流光溢彩,美妙动人。

这要求教师必须超越“知识之师”的层次,跃迁到“文化之师”、“精神之师”、乃至“人格之师”的高度。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涵养大家气象,为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培养培土奠基,2010年秋,刘校长下大决心将连续8年在人大附中高三把关的于树泉老师调到初一年级担任语文教学工作。

面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于老师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在讲解读背对联和古典诗词之外,还引导他们阅读了一些当代文学名著,譬如《红岩》、《狼图腾》、《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

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被充分调动出来,经典阅读的热情空前高涨,心智水平和精神品质明显提升,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养成了勤于动笔、读写结合的好习惯。

这种经典阅读“作业”,不是通常着眼于应试的《检测与训练》类的作业,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人生成长的作业。

阅读过程中,孩子们时而被深深感动,时而被强烈震撼,时而动情流泪,时而喜悦非常。

情感获得滋养,价值得到引领,精神经受洗礼,心智获得提升,生命获得成长。

不唯分数的JA:   自主探究享受创造   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受到社会各界甚至其他国家教育者的诟病,“填鸭式”、“死读书”往往被用来形容中国教育和处于高考之下的莘莘学子。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刘彭芝校长在多种场合大声疾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如果把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比作一个人的肌体,那么中学阶段就是这个人的腰,腰部无力,人是站不起来的”;同时,她又以“领跑者”的姿态带领她的团队摸索前行,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学生,也把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快乐与成功还给了学生

《JA经济学》课程人大附中舒大军老师最先引进的,开始参与的学生只限于较小范围。

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2005年3月正式纳入人大附中校本选修课

同年10月,年轻的政治教师李虎接手了这门课程

JA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青少年职业、创业和理财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

通过学习JA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实地开公司,经历一次真实的创业体验,还可以通过软件平台模拟商业经营,做出商业决策,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领导力,可以说这是一门和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新型课程

《JA经济学》和《学生公司》课程一经开设,就吸引了一批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特别投入,为此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部分学生家长不太理解学校的做法,认为在这门课上耗费宝贵时间没有意义,与高考无关,学好了也不保送,还不如多做几个题,提高成绩才是本分,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些批评指责的声音。

这给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虎老师带来了很大压力。

所幸人大附中有一位敢开先河的领航者,也有一种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

刘校长和其他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老师们的通力配合下,李虎和他的同伴顶住了压力,JA课程坚持了下来,而且越开越好,深受学生喜爱,也渐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2006年,人大附中学生在全国第一次商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专门为此做了一期名为《生存试验》的节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全新的JA课程创造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侧重探究、平等交流”。

课堂上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主讲,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JA课程也打造了一支由教师学生组成的课程团队。

从2005年至今,学校培养的几届毕业生都陆续成为了这门课程的指导教师,反哺母校,形成了良性的“传帮带”。

用李虎老师的话讲:“在这个领域里没有绝对的权威,需要师生不断的坚持和探索,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   曾获得“2010年JA中学生商业计划大赛”北京赛区第一名的张南昭同学这样谈及自己的感受:“高一选课时,我就冲着‘无笔头考试,注重实践’这一条就选了‘学生公司’这门课,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当总裁的经历,也第一次体验了建立公司的复杂与艰难。

比如,在平常的政治课上,‘商业计划书’只是个概念,但在这里你要真刀真枪地去实施,要说服别人认可,这对我的领导力、决断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

”   2011年8月,人大附中的冯路、郭弘烨同学在“2011JA全球商业挑战赛”中夺得冠军,从全世界38个国家的531支16—22岁的高中、大学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中国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第一个世界总冠军。

在几个月的备战中,这个团队分析演练了上百种不同的背景数据,制定出最佳战略。

冯路阅读了大量国际经济形势文献,写出了上万字的“美债危机分析”。

在赴美的航班上,大家一路讨论;比赛的前夜,他们在房间里分析演练直到清晨。

比赛结束后,当很多选手外出轻松游览购物时,人大附中孩子们却沉沉地睡着了……当地一位美国官员感慨地对冯路说:“你把自己的最佳潜能给逼出来了。

”按照比赛规则,获胜者可获3000美元的奖金。

对于很多同龄孩子来说,3000美元或许意味着衣服鞋子、手机数码产品,而人大附中可爱的学生却把奖金捐给了环境保护组织,用于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

不落窠臼的桥牌:   尊重兴趣搭建平台   在刘彭芝校长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获取快乐、幸福体验的源泉。

爱和尊重,就要“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满足孩子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2011年6月,由六名人大附中高中学生组成的国家青年桥牌队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第48届亚太桥牌锦标赛,最终获得团体赛亚军,同时作为世界桥联第六区的第一名,也为中国赢得了参加2012年世青赛的资格。

更为神奇的是这些小队员们学习成绩优异,其中两名高三同学分别考入了清华和北大。

说到桥牌,不能不提人大附中桥牌总教练、物理教师胡继超。

老师原在外地一所中学任教,看到网络媒体对人大附中办学成果的种种报道,既感到震撼,也产生一些怀疑。

爱较真的他决定到人大附中干一段时间,看看这所学校到底怎么回事,于是就成了一名“卧底”。

在这所学校,发生了一些令他很意外的事情……   “我十分喜爱桥牌运动,上大学时曾经作为天津青年队的队员获得过全国青年赛的冠军。

人大附中之后,发现这里开桥牌选修课,特别兴奋,就立刻加入了桥牌选修课的团队。

当时学生桥牌运动不太了解,选修的人非常少,我就想找刘校长帮帮忙。

说实话找刘校长的时候心里挺忐忑的,毕竟桥牌和高考升学都无关,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玩儿,刘校长能支持吗?出乎意料的是,校长听了我的话后马上就说:‘下周升旗仪式上给你几分钟,你给全校师生介绍一下桥牌,讲讲学习桥牌到底有什么好处。

’那次宣传特别有效果,选桥牌课的同学越来越多。

到现在,我们已经开设了4个层次9个班级的桥牌课程,每学期有近400人次选修,老师们也越干越有劲。

这件事让我特别感动,觉得刘校长是真的搞素质教育

只要学生有兴趣,学校就会帮你搭平台;只要老师想做事,校长就全力支持你。

这种尊重与信任是每个学生老师最想得到的,于是我就在人大附中扎下了根。

”   刘彭芝校长桥牌选修课的支持与她长期从事超常儿童教育研究、当过多年数学教师和班主任的经历有关。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她发现,很多孩子,特别是一些智能超常的孩子,非常喜欢棋牌类的游戏。

桥牌课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兴趣,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品格,学校应该大力支持。

2007年,桥牌选修课开办仅三个月,负责的刘智勇老师得到了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将在沈阳举办的消息,萌生了报名参赛的念头,可又觉得这些“生手”参加全国中学生比赛,不是天方夜谭吗?但人大附中奇就奇在别人眼里“天方夜谈”的事就能成真。

刘彭芝校长得知比赛消息后,给予了全力支持。

她对刘老师说,输赢不重要,只有走出去,经历比赛过程,孩子们才能有所体验,才能进步成长。

于是,刚学了三个月桥牌的一群孩子带着校长的殷殷嘱托出现在全国赛场。

高起点的竞技争夺,赛场内外点点滴滴带给孩子们巨大冲击,这次比赛成为他们记忆中最难忘、最宝贵的一次经历,真可谓“胜读十年书”。

学生们说,正是有了这一小步,才有后来我们迈的大步。

现在的桥牌选修课已经成为人大附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

通过桥牌,同学们耳濡目染了文雅的气质、相互理解的宽容大度,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人大附中桥牌已经成为一种学校文化,一部由几名高一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励志电影《桥牌少年》正在紧张的拍摄之中。

桥牌选修课只是人大附中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体育与艺术等领域的150多门选修课、特色课的其中之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刘彭芝校长带领人大附中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创设校本课,改革必修课,开发选修课,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这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使人大附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了载体和依托,也令中外教育界刮目相看。

2010年12月,美国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安•瓦•米勒一行访问人大附中,在平面技术课上,他听学生们讲述了如何使用电脑软件设计纸质建筑模型和纸质家居用品;在远程教室,看到美籍外教的英语数学校本选修课与贵州、河南、新疆、四川、宁夏等学校进行的同步教学;在“中美学生科技教育项目”展示课上,看到人大附中学生与美国托马斯•杰弗逊中学学生进行的提高风能发电效率的合作研究……参观结束,米勒先生说:“人大附中让我们有幸在今天就看到了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