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运动员【摔跤、柔道运动员高原训练研究】

摘要:通过对摔跤柔道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甘肃省自由跤队高原训练实践的研究,论述了高原训练摔跤柔道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高原训练阶段的划分及时间安排高原训练结束后至参赛时间间隔等问题。

关键词:摔跤柔道运动员高原训练   中图分类号:G886.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92—03      Research on Judo Athletes and Wrestlers’ Plateau Training   YANG Xin—ping,HAN Zuo—sheng   (Gan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Lanzhou 730050,Gansu,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documentary data on the training of judo athletes and wrestlers on plateau,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raining experienced by Gansu provincial Free Wrestling Team,the effects of plateau—based training on judo athletes and wrestlers in terms of physiological reaction and physical constitution are researched. It also introduces the stages of plateau—based training and arrangement of process,including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he post—training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events.   Key words:wrestling;judo;athletes;plateau training      1高原训练摔跤柔道运动员的影响      1.1高原训练摔跤柔道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   1)Hb晨脉肺活量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9],通过高原缺氧刺激,可以提高摔跤柔道运动员的心脏功能(SV、CO、EF等指标升高),肺通气功能(MVV、FVC增加);Hb;V・O2max;使其一般耐力水平有明显改善。

据雷欣[8]报道,上高原摔跤运动员的Hb比平原上升约23.2%(表1)。

据胡柏平等[5]报道,摔跤运动员的Hb在高原训练期间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趋平稳的变化趋势。

Hb的最低值出现在高原训练的第4d,最大值出现在第8~11d(P[4]对四川男子自由跤队高原训练期间Hb的变化研究与以上观点基本一致(表4)。

李跃敏的研究还表明,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晨脉呈先升高――下降――稳定的变化趋势(表5)。

平原比较,高原训练末期运动员的肺活量有所升高(P<0.01=(表6)。

2)据龚惠兰等人[16,17]报道,柔道运动员高原训练初期血清CK活性、BUN、BLA显著升高,其中CK在上高原的第2d和第3d分别上升了73.0%和84.5%,BUN上升了31.1%。

血清睾酮波动幅度不大,皮质醇趋于降低,皮质醇及T/C比值显著升高,;在高原进行与平原相同负荷训练时,血清CK活性、BUN、BLA水平明显高于平原

3)据刘海平[2]报道,摔跤柔道项目在高原训练期间,由于负荷缺氧和环境低氧分压的双重影响,造成运动员血乳酸明显升高,无氧糖酵解酶的活性增强,使得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明显改善,专项速度提高。

另有报道,摔柔项目高原训练期间,由于低氧环境,糖有氧代谢受阻,血中乳酸、丙酮酸明显升高,可达12.73mmol/L。

另据特瑞德斯(N.Terrados)报道,高原训练期间,采取短时间大强度训练,可以提高肌肉中的糖酵解酶的活性。

4)体重。

高原环境下,由于空气稀薄,紫外线照射强烈,湿度低,人体皮肤层的水分易于蒸发。

水分的丢失,蛋白质代谢加强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和能量摄取的限制,使人体进入高原时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脂肪储存减少。

据雷欣[8]报道,摔跤柔道运动员高原期间体重平均下降2~3kg左右。

熊正英[18]等人报道,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体重呈现下降――上升――下降波浪状变化,波动范围在1.18~1.70kg之间。

1.2高原训练摔跤柔道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俄罗斯的高原训练实践表明[15],经过2个月的高原训练,返回平原后,摔跤柔道运动员的一般耐力变化差异较大,而在较长时间内专项耐力却呈现上升状态,直到60d时,专项耐力指标降低。

反映运动员速度力量的跳远,引体向上,30m跑等指标上升得非常明显(图1~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血液中高氧容量的适应机制在平原条件下丧失了作用,因而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浓度下降,低于原始水平,但组织对氧的充分利用仍保持较长时间,这会促使无氧阈水平的提高和专项耐力测试中更经济地进行工作。

另据李跃敏[4]报道,高原训练摔跤运动员的多种力量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7)。

2摔跤柔道运动员高原训练实践      2.1高原训练时间   关于摔跤柔道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时间,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尽一致,国内较统一的观点是3~4周。

欧洲许多国家的摔跤运动员通常每年进行2~3次高原训练,芬兰柔道运动员每年进行2次高原训练,时间一般为16~18d。

在高级摔跤运动员训练系统中,高原训练经常安排在准备期和比赛期,一般采用16~18d的亚高原训练,接着在平原进行赛前专项训练

表8是古典跤和柔道运动员高原期间的几个训练参数,可以看出,柔道运动员集训时间为12d,而试图通过训练过程的集约化(强度训练量占47%)来建立一般耐力基础并非最佳方案。

虽然,柔道运动员的总负荷量实际上同古典跤队没有区别,但未必可以缩短训练方案。

因为在准备期开始,这会使适应机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2.2高原训练阶段划分   2.2.1反应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运动员初到高原,环境变化,低氧分压引起人体各系统机能发生暂时紊乱,运动员自我感觉差,气短、乏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需要2~4d的适应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一般能力训练,改进技术,为逐步进入强度训练做好准备。

训练上可安排一些一般性的身体训练,如越野跑、爬山、不规则的山地跑、球类活动,中小强度的技术练习等。

心率一般控制在130~150次/min。

2.2.2适应前期   进入高原一周后,运动员逐渐适应高原环境。

气短、乏力、呼吸急促等症状逐渐消失,晨脉降低,血色素升高,呼吸中枢对CO2反应增强,pH值恢复正常,运动员自我感觉好转。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有氧能力,逐渐加大训练量和强度,兼顾无氧能力的发展。

安排一般身体素质的练习,速度力量练习,专项练习,技、战术练习等。

训练中间歇时间可逐渐缩短,训练强度逐渐加大。

如果是技术训练,可相应延长5~10min,以通过专项训练来提高一般耐力,也可采用教学实战练习。

强度课比重可上升到35%~40%。

为了进行强度训练,高水平运动员还应采用负重器械、专项力量、垫上训练等,以提高各种对抗技术和实战技术。

如果集训运动员为世居或久居亚高原高原者,那么从第2周开始(反应期后),即可进行大量、大强度训练训练量、训练强度基本与平原相同。

2.2.3适应后期   经过1~2周的反应,运动员身体基本适应高原环境,可转入正常训练至负荷高峰训练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大负荷量的强度训练

通过大强度、短时间的强化训练,使运动员体内产生高乳酸,刺激肌肉中糖酵解酶活性的改善,提高运动员抗乳酸能力和无氧糖酵解能力。

阶段训练强度可遵循80%~90%~95%以上逐级递增原则,安排1~2周左右的高强度负荷训练专项训练(表9)。

可采用实战、车轮战、不规则山地跑步、爬绳、抱人等。

同时进行摔布人、杠铃、哑铃等器械专项力量训练

一般来说,在强化基础小周期之后再进行强化小周期,运动员一般会出现疲乏现象。

但是在第四小周期中,应安排两天减荷训练,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第五小周期(强化),包括进行比赛性质的实战训练(表10)。

与国内所不同的是欧洲运动员训练阶段的划分上时间较短,一般以3d为一个小周期,高原训练由若干个小周期组成。

这可能与欧洲运动员每年进行多次高原训练,机能水平高,对高原适应性强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应前期和适应后期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医务监督。

在每一强度基础小周期和强化小周期之后,应及时掌握运动员的反应情况,必要时应降低负荷量。

2.3高原训练后至参赛时间间隔   从已有的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原基础训练(1600~2000m)之后参加比赛,对于一次性的15~20d的高原训练来说,再适应时间不少于30~35d,而对年内多次参加高原训练者来说,这一时间可以缩短,但要准确把握。

如果要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或其他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而赛期距最后一次亚高原训练间隔相距1.5月以上,则应在1100~1200m的海拔地带安排一次集训,以巩固在准备期里已达到的一般耐力专项耐力水平。

但应估计到,只有3周的再适应之后,才能达到较高的专项水平。

因而,在18~20d的高原训练之后,应安排10~12d的平原训练

接着在赛前专项训练(16~18d)之后,于再适应期的第30~35d参加比赛。

这时,一般耐力专项耐力都会达到一个稳定水平。

实践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高级摔跤运动员全年训练框图―高平原结合的原则。

11月~1月为准备期。

这段时间里,可以安排1~2次18~20d的高原训练

其目的是为一般素质训练专项素质训练创造基础,在高原缺氧条件下提高技术水平,这样,就能显著增强极端困难条件下技战术动作的稳定性。

比赛期中,建议安排两次亚高原训练,作为赛前准备阶段,此后,安排2~3月的平原训练

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时,如想排除冒险因素,可这样安排:基础训练(18~20d),在亚高原(1000~1200m)进行,直接训练阶段(16~18m)在平原进行。

两次集训之间,安排10~12d的降荷训练,以利于有效的再适应

参考文献:   [1]雷欣.低海拔地区男子柔道运动员在2366m高原训练生理特点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4):9—14.   [2]翁庆章,钟伯光.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45—252.   [3]韩佐生.近年来国内外高原训练研究综述[J].体育科研,1994,(3):1—8.   [4]韩佐生译.欧洲高原训练研讨会纪要[J].体育科研,1995,(2):6—8.   [5]翁庆章.高原训练及其研究新动向[J].国外体育动态,1997,(24):189—200.   [6]蔡俊五.国际专家高原训练纵横谈[J].贵州体育科技,1997,(1):1—7.   [7]韩佐生,陈耕.高原训练结束至下高原参赛间隔时间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18(2):52—54.   [8] В.С.Дахновский,С.С.Лещенко .Подготовга борцов Высокого Клосс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Здоровья.1989.   [9]龚惠兰,罗兴华,周攀.低海拔及中度高原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45.   [10]龚惠兰,罗兴华,周攀.快速进入高原环境中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6):990—991.   [11]熊正英,胡柏平,张全江,等.古典跤运动员高原训练体重与体脂变化规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63—66.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