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目前,民俗旅游资源已成为各大旅游区深度挖掘的对象。

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各市县区应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加大营销与宣传力度,打造多样性、特色化的精品“体验式”民俗旅游产品,提升整个环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竞争力。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民俗旅游产品是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性的旅游产品之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各大旅游区争先恐后挖掘的对象。

洞庭湖区是湖南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位于湖南省北部,包括益阳、常德、岳阳3个地级市,辖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3个县、270个建制镇和177个乡,土地面积45568.2平方公里。

该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特色鲜明,设施基础良好,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礼仪、节庆、演艺、宗教、工艺等民俗事象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

洞庭湖区民俗事象众多,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

(一)生产民俗   环洞庭湖区拥有“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湖乡农业文化与渔业文化特色

在环洞庭湖区传统的水稻生产过程中,“打春牛”、“开秧门”、“开镰酒”等乡土习俗独具特色,锄头、铁锹、犁、耙(民间俗称镪)、蒲滚、扬叉、簸箕、扮桶、打稻机、风车、水车、蓑衣等农具应接不暇。

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的推广,这些农具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引发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无比好奇。

尤为重要的是,包含淡水珍珠养殖、捕鱼、采莲、挖藕、摘菱角等在内的渔业生产民俗是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中最具竞争力与地方特色的,开发价值极高。

(二)饮食民俗   1. 茶民俗

环洞庭湖地区的“饮”的特色表现为以茶为中心饮品的多种独特展现。

这里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因而保留了多种多样的饮茶习俗,常德野茶王、石门银峰、双上绿芽、安化黑茶、君山银针茶享誉海内外,此外还有蛋茶、姜盐茶、姜盐豆茶、擂茶等。

洞庭湖区各地的擂茶制法又各具特色,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桃源擂茶、桃江擂茶与安化擂茶

洞庭湖区多样化的“茶民俗”反映出该区域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

2. 酒民俗

洞庭湖区盛产粮食,饮酒也成了当地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婚嫁祝寿、丧葬祭祀、节日庆典和朋友聚会喝酒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将参加婚丧嫁娶、生日搬迁等宴席一律称之为“吃酒”,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划拳的“酒民俗”总是能让人找到最纯真的自我。

(三)婚嫁节日民俗   在环洞庭湖区,婚嫁节日民俗也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耍龙灯”、“舞天狮”是环洞庭湖区人民喜爱的年节娱乐活动。

汉戏、花鼓戏、荆河戏、傩戏(民间俗称鬼老壳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地方戏轮番上演,常德丝弦、渔鼓、三棒鼓、地花鼓、采莲船、车儿灯、澧州大鼓等民间表演热闹非凡。

时至端午,赛龙舟、扎艾人、挂蒿薄剑、喝雄黄酒、吃粽子、带香禳等成为环洞庭湖区各县市人民共同的习俗。

(四)工艺民俗   在环洞庭湖区的工艺民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绣荷包、布鞋、芭蕉扇与刺绣

其中桃源刺绣被一些艺术学家认为是地域特征极强、艺术品格极高的中国特色刺绣

桃源刺绣可广泛用于被面、枕套、方巾、帐沿、门帘、靠垫、花帽、绣鞋、兜肚、手帕、挂屏、衣服等,形成独具特色民俗旅游工艺品。

(五)历史文化民俗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环洞庭湖区历史文化民俗资源异常丰富。

君山湘妃墓、常德招屈亭、桃江天问台、汨罗屈子祠、秦王封山印、岳阳楼、桃花源、杨幺寨、铁经幢、城头山、岳阳文庙、湘阴文庙、澧县文庙、澧县余家牌坊、沅江凌云塔、岳阳慈氏塔、鲁肃墓、小乔墓、任弼时故居、何叔衡故居、林伯渠故居、蒋翊武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述说着曾经在这片炙热的土地上留下痕迹的人和事。

二、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辖区内资源整合不够、重复开发问题严重   环洞庭湖区作为国家规划的生态经济圈,理应成为一个共荣的整体。

但由于环洞庭湖区各行政单位区位和资源条件相似,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相近,导致其民俗旅游资源呈现出“同质性”。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上,区内各行政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造成重复开发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二)开发广度与深度明显不够   目前整个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从开发广度来看,该区域民俗旅游类型主要集中在婚庆节日民俗游、历史文化民俗游与饮食民俗游,生产民俗游与工艺民俗游几乎没有;从开发深度来看,开发的项目主要是以观赏留览为主,在最著名的国际龙舟节上,游客也只能观看,从而无法体会到那种酣快淋漓的感觉。

开发广度与深度的不够使得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缺乏竞争力。

(三)开发过程中缺少保护,区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由于旅游开发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出现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

旅游者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宾馆饭店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水、废气及旅游娱乐设施运行产生的噪声等,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区内生态平衡,使得旅游资源旅游环境质量急剧下降,旅游经济缺乏可持续性发展动力。

三、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一)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加大营销与宣传力度   如前文所述,环洞庭湖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政府的统一引导与规划,营销与宣传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整体协调性较差,没有形成全区一盘棋,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民俗旅游的发展。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成立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营销与宣传力度,打造极具影响力的“营销事件”,各行政单位在树立全局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区内资源,突出各地特色、避免重复开发与恶性竞争。

(二)打造精品“体验式”旅游产品   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不再停留在风光浏览、观看民俗表演上,他们更渴望亲身体验当地兼具原真性与独特性的民俗生活。

因此,打造精品“体验式”旅游系列产品理应成为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

生产民俗旅、嫁娶节日民俗游、饮食民俗游、工艺民俗游的综合开发过程中让游客直接参与到捕鱼、采莲、挖藕、摘菱角、擂茶制作、刺绣、舞龙舞狮、花鼓戏、龙舟竞技赛等民俗活动中去,返璞归真,流连忘返。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打造生态旅游圈   对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的基础设备、交通网络、服务设施等进行环保改良,利用高科技对民俗旅游中的环境破坏与生态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广泛开展绿色民俗旅游开发环保旅游产品,维护整个环洞庭湖区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李琳.环洞庭湖民歌中的民俗及其文化内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周跃红.洞庭湖区旅游业发展的初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06).   [3]周争蔚.环洞庭湖经济圈民俗体育旅游的现状调查[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