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内地西藏幼师班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核心思想,分析了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现状。提出了诺丁斯理论对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的启示即:要促进师生建立关心关系,重视关心的连续性,练习关心的内容,从而形成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成为会关心的人。

【关键词】 关心;内地西藏幼师班;道德教育;启示。

一、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核心思想。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其关心伦理的基础上,关心伦理是以关系为中心,注重关心的关系,“教师会更多关注各种关系的建立,这些关系会激发学生最良善的一面,会使学生成为我们所期望的道德高尚的人。”[1]关心伦理的最基本思想是学会怎样被关心,怎样回应关心中人们所给予我们的关心,以表示我们对这些关心的支持,其核心思想阐释如下。

1、关心关心关系的内涵。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关心(caring),她引用海德格尔对关心的描述:“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2]关心作为存在的根基,“人能够为他最本己的诸种可能性而自由存在,而在这种自由存在之际成为他所能是的东西,这就叫人的完善。”[3]人的完善是关心的一种劳绩,人的一切行为举止在人的生命状态下是充满关心的,而且是由对某种事物的专注所引导的。诺丁斯更强调的是关心的关系性,它表现为一方给予关心,另一方承受关心关心象征着一种关系,它意向着关心者诚心诚意对被关心者的那种包容、不加选择的接纳,被关心需要接受、确认和反馈他人给予的关心。成熟的关心关系是可以体验对方的角色,彼此体验关心与被关心的生命状态。

2、关心的连续性。

关心的连续性既关注学生从哪里来,又指引学生往哪里去,它要求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犹如杜威所描述:“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入学前的个人生活经历相连接,同时也必须与他们未来的生活相连接——拓宽或者加深他们的未来生活经验。”[4]连续性是人过去生存状态的持续,并意向未来生活,实现人的完善。连续性在教育上的阐释如下。

其一,目的的連续性。学校应考虑把关心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应首先定位于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允许学生确定自己真正的关心领域,发展各项才能。

其二,学校空间的连续性。空间主要是学生生活的学校场所、班级,学生需要在一个充满关心气氛的学校或班级共同学习至少2—3年,以满足一种安全和爱的需要。“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关心学校会培养出不关心他人的学生,而充满关怀的学校则能让学生的生活发生变化。”[5]学生们在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与老师们共同生活学习,师生建立关心关系,进而能够发展稳定的人际关系,获得安全感,促进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生长。

其三,人的连续性。主要是师生关系的连续性,它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相处一个完整的学段。学生渴望获得教师关心教师希望给予学生关心予以适切的反馈。

其四,课程的连续性。学校应围绕关心主题来组织课程,关心的主题包括:关心人,关心地球的生物,关心人类精神文化,关心物品和意识形态知识。

3、道德教育方法。

首先是榜样,即教师学生们展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心。“我们无须告诫学生关心,我们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6]其二是对话。对话是开放式的,是对话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促使深入思考与反思。其三是实践。培养关心的能力,就要积极地参与各类给予关心的活动。“儿童需要与成人榜样一起参与关怀的实践,这些成人榜样会让孩子们看到如何去关怀,他们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一工作的困难和报偿,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关怀是重要的。”[7]其四是求证(肯定或认可),就是对他人品质的闪光点给予确认和鼓励。给予学生切中的肯定,前提是教师学生非常了解,知道他行为方向。

综上所述,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核心思想强调关心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通过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培养学生学会关心,成为会关心人的人,对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很有启发意义。

二、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现状。

内地西藏幼师学生来自高寒山区,他们父母远在青藏高原,缺少父母的关心他们内地学习多么渴望被关心,渴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能够替代父母角色关心他们。然而,现实是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强调纪律教育规训和惩罚,重防范和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令学生感受不到有真正的关心氛围,感受不到有人在真正关心他们,导致道德教育成效令人堪忧,具体分析如下。

1、重纪律规训和惩罚。

(1)纪律规训。学校创造了一系列学生纪律条例,从时间、空间和活动上操纵学生行为规范,其目标是建立一种遵守纪律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本身来规范学生生长。“纪律制造出驯服的、训练有素的肉体,‘驯顺的’肉体。”[8]纪律从对学生空间、活动、时间上规训学生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是对学生空间的分配。内地西藏幼师学校学生空间分为校内与校外,把校内视为自我封闭的场所,校外视为相对比校内开放的场所。自然,全日制寄宿制变成了最完美的规训模式,学生必须限定在校园内活动,一般禁止超越校园内空间活动。封闭的校内空间是以一种更灵活、更细致的方式来利用,对空间再分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班级、座位、宿舍、床铺,细致的分配,建立层级监视,制止违纪,确保每个学生的活动空间都在监视之下。在这样封闭的校内空间布局将使学生保持秩序和纪律,使教育者能够控制他们

其次是对学生活动的控制。学校通过严格的时间表规定生活节奏、安排活动、调节重复周期。时间划分精细,各种活动必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下列是一所内地西藏幼师学校使用时间表:6:10~6:40起床,6:40~7:20公共区清洁及早餐,7:30~7:50早读,7:55~8:10早操,8:20~11:40上午上课时间,11:40~14:00中餐及午休,14:10~16:30下午上课时间,16:40~17:20体育锻炼时间,19:00~19:30新闻,19:30~20:30晚修,20:40~21:00晚练,22:30熄灯就寝。严格的时间表能够确保活动有条不紊进行,学生能自始自终投入其中。“时间单位分得越细,人们就越容易通过监视和部署其内在因素来划分时间,越能加快一项运作,至少可以根据一种最佳速度来调节运作。”[9]为确保时间的使用质量,在规定时间内必须遵守纪律,如早上必须按时起床离开宿舍,上课时间不得吃东西、睡觉、吵闹,每段时间应是高质量的,学生变得按部就班。随之而来的是肉体与姿势的关联,如看新闻时间对身体姿势的要求是不可以离开座位,不可以蹲或站立在座位上,不吃东西,不挡窗帘,不画画,不写字,不可以戴帽子等动作。这种纪律用于控制每个人的时间,调节时间、肉体和精力的关系,保证每个时间段都高效使用,使他们学会服从遵守各种纪律

(2)纪律惩罚。纪律学校的惩罚机制,某所内地西藏幼师学校每个月都会专门举行内地西藏纪律教育大会,并宣读当月违纪学生的处分决定,其中涉及时间(迟到、旷课)、行为(饮酒、吸烟、失礼、翻墙外出)、言语(傲慢、顶撞)、肉体(纹身、染发、着装失体)。这种纪律处分惩罚使用了微妙的做法,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可视其情节和态度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这种等级处分惩罚有两种效果:一是处分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违纪行为是错误的,能够使他们感到羞辱和窘迫;二是对学生制造违纪处分的后果严重性氛围,使之遵守纪律,使他们学会服从管理、一丝不苟投入学习。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循规蹈矩。

总之,纪律能够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为未来工作做准备的纪律观念。然而,学生违反纪律的深层次动机教育者并不那么关心,恰恰是学生平时生活学习中渴望被关心缺失关心而引发的一系列违纪行为。过分重视纪律规训惩罚,道德效果仅是短暂发挥作用,招致学生反感,学生常常感叹:“又被处分了!”。随着时间流逝,学生也渐淡忘违纪的羞辱,造成屡次违纪屡次处分的荒诞现象,违纪行为并没有因为处分而减少。遗憾的是,教育者倡导要关心学生学生却体验不到有人在关心他们,或则是认为毫无有人在意他们

2、学生渴望被关心却体验不到实在的关心

内地西藏幼师班的学生来自青藏高原。他们一学年才返藏一次,一年暑假才与家人团聚一次,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远在雪域高原,他们常常诉说很想家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绪更加深切,他们有时候感到很孤独或无助,他们是多么渴望有人来关心他们,多么渴望教师或班主任能够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显然,教育者宣称在关心他们,实际上,教育者不那么关心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因此,他们需要却得不到恰当的回应,他们实际生活上却体验不到此在的关心,具体表现如下。

(1)生理需要得不到恰当的回应。每个人要想生存,必须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要时,如同時缺乏食物、安全和爱情,总是缺乏食物的需要占有最大的优势,这说明,当一个人为生理的需要所控制时,其他一切需要都会退到幕后。”[10]内地西藏幼师学生生活习俗依旧延续着雪域高原的传统习俗,他们的食物口味却与内地沿海地区饮食存在差异,他们难以适应当地的食物。他们常常抱怨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他们宁愿选择吃方便面或叫外卖,也不愿去食堂吃当地的饭菜。吃成为他们生理的首要需要,却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们违反纪律(翻墙外出吃饭或强行冲出校门口去买饭吃)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吃的需要

(2)爱和归属的需要缺失。人存在于群体之中,渴望得到群体或他人的接受、认可、关心,希望与他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心关系,寻求爱和归属感。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便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孤独感、恐惧感、痛苦感、仇恨感。内地西藏幼师学生遇到困惑很少寻找教育者诉求,因为教育者很少与他们进行坦诚的对话,进而很难深刻了解他们内心世界和需要。一种充满关心的师生关系尚未建立起来,他们只好在西藏同学之间寻找爱和归属感。渴望被关心与渴望民族的归属感的需要得不到教育者适当的反应,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那种无助感、孤独感油然而生。“学校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关心爱护的环境,这是因为不仅关心他人的老师和学校往往能够使学生也产生关心他人的意识,而且关心爱护的学校也能形成个人健康成长的有力条件。”[11]。

(3)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支持。内地西藏幼师学生带着梦想,带着全家希望来内地学习,他们努力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发挥,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那种人,成为真正的自己。他们经常被这些问题困扰: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谁会支持我的梦想?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决心,如播音主持人、军人、说唱家、歌手、教师等,然而,教育者却不去关心他们这些具有存在意义的问题与梦想。自我实现是人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会造就更伟大、更坚强、更真实的自己。当然,他们自我实现需要教育者的支持,意味着教育者可以信赖,可以指望教育者他们身边给予关心,助力梦想。

显而易见,学校教育必须将复归关心,提供充满关心归属感的环境,对学生各种需要予以恰当的回应,支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对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的启示。

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深受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启发,教育者要创造一个充满关心的班级,建立关心关系,练习关心内容,班会围绕关心主题开展,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此在的关心和学会如何关心

1、复归关心,建立关心关系。

内地西藏幼师道德教育应坚持“爱、严、细”原则,把爱(关爱、关心)放在首位,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亲密和关心的好处,使他们相信即使父母远在青藏高原,老师们也可以履行他们父母的职责。关心的重要意义在于关系性,具体建构如下。

一则,教师要对学生需要表示专注。专注意味着要对学生需要保持一种敏感的倾听、观察、感受、接纳的态度。内地西藏幼师学生他们有五种基本需要(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的饮食方面、爱和归属、自我实现这三个需要尤为重要。教师要倾听观察他们的饮食口味,了解他们日常就餐情况,最好的途径就是与学生共同就餐,体验他们想吃藏餐却吃不到的垂涎欲滴。为了解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教师同样需要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去体验,去聆听理解他们的生活情境,让他们能够坦诚倾吐经历和感受。此外,教师需要学生寄予希望,接纳支持千差万别的梦想,让学生能够自我实现,展翅高飞。

二则,教师要对学生需要给予适宜的反应。“当我们关心别人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地关注别人表达出的需要并且对其进行适当反应。”[12]反映就是对学生需要作出回应的行动,能够切实满足他们基本需要。首先在饮食方面,可以专门为他们开设藏餐窗口,至少一周有一次体验藏餐的美味佳肴,让他们吃得暖心。其次,在爱和归属方面,教师要创造一个充满关心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有归属感、安全感,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可以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喜爱。最后,给予学生希望和信任,相信他们可以造就自己的生活,能够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充满自信。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