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与疗效的关系

摘 要: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50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大肠癌患者化疗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化疗后有效组(CR+PR)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01),化疗后稳定组D—二聚体水平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进展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P<0.001)。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低可作为大肠癌判断预后、观察化疗疗效的一个指标。 毕业论文。

关键词:大肠癌;D—二聚体预后 临床研究   实体肿瘤与血栓性疾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作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已用于临床。同时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通过比较我院2007年7月~2009年10月55例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化疗前后浓度变化,探讨其在大肠癌预后判断、观察化疗疗效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大肠癌患者55例,男37例,女18例,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52岁,均经过术后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分期Ⅱ~Ⅳ期,无化疗禁忌证。化疗方案:均采用标准FOLFOX4化疗方案,2周1疗程,均完成至少4个周期化疗。对照组为2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4例,女6例,中位年龄25~66岁,平均37岁。排除标准 :溃疡病患者;具有明确临床体征的心血管或者外周血管疾患的患者;长期口服或肠外应用抗凝药物者以及其他无化疗指证的患者。  1.2 大肠癌患者疗效评价:近期疗效判断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稳定(SD)、进展(PD)。(CR+PR)为有效,(MR+SD)为稳定,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1.3 D—二聚体检测方法:大肠癌患者化疗前2天内及4个疗程化疗结束后1周抽取空腹静脉血2~4 ml,标本处理后,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使用该公司的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采用免疫荧光法,所有分析步骤都由仪器自动进行,分析结束后由VIDAS计算机自动计算出结果。

毕业论文   1.4 统计学处理:结果均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数据以()表示。   2 结果  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为(19.9±5.2) ug/L。大肠癌患者化疗前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化疗有效组(CR+PR)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稳定组(MR+SD) D—二聚体含量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进展组(PD)的患者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化疗前(P<0.001)。  3 讨论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r。r链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国内贾雄杰,靳小石等报道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张美云等报道6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测定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有助评估临床放化疗效果。故在肿瘤治疗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大肠癌判断预后、观察化疗疗效的一个指标肿瘤的转移与多种肿瘤—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肿瘤要转移、肿瘤细胞必须离开原发灶侵入到淋巴系统,转移的肿瘤细胞要生存必须要在转移部位建立新的血供。在肿瘤转移的任何一个步骤中都涉及到纤维蛋白的改变[1]。 代写论文   研究结果显示大肠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说明在大肠癌患者中,存在某种机制,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诸多文献报道相似。肿瘤有活动者处于继发性纤溶状态,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化疗未缓解者明显降低。化疗疗效进展组者D—二聚体水平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化疗稳定组D—二聚体水平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D—二聚体水平化疗疗效有明显的相关性。由此可说明,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虽然不是检测大肠癌的一个特异性指标,但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观察化疗疗效的一个指标,并可及时干预,避免高凝状态引起的并发性反应。参考文献:[1]Hou L,Li Y,Jia YH,et a1.Molecular mechanism about lymphogenous metastsis of hepatocarcinoma ceHs in mice [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1,7(4):532.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