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靠礼,桶靠箍”思想

三、人靠礼,桶靠箍思想    彝族自古就是一个重礼仪、尚道德的民族,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规范,认为伦理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彝族伦理道德观念贯穿于彝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调节家支成员之间、家支与家庭之间以及不同家支成员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并对彝族人的言谈举止起到引导、示范和矫正的作用。

彝族有尔比尔吉称人靠礼,桶靠箍,礼即是指伦理道德规范。

该谚语要求彝族社会成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典章规范,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1.道德是划分人兽的标尺    彝族先民认为伦理道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之为人的决定性因素。

《查姆》里将人类的进化历程划分为三段:独眼睛时代(拉爹)、直眼睛时代(拉拖)和横眼睛时代(拉文)。

拉爹是人类的第一代祖先,他们只有一只眼睛,长在脑门的中间。

独眼睛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像野兽一样过光阴,而且独眼睛这代人,道理也不讲长幼也不;儿子不养爹妈,爹妈不管儿孙。

饿了就互相撕吃,吵嘴又打架,时时起纠纷①。

由于拉爹这代人不懂得伦理道德激怒了天神,天神决定降灾祸把他们毁灭,只留下有道德的人继续繁衍子孙。

于是有了第二代直眼睛的人拉拖,他们仍然不懂得道理,经常吵嘴打架,一不管亲友,二不管爹妈。

爹死了拴着脖子丢在山里,妈死了拴着脚杆抛进沟洼。

天神于是发洪水毁灭了第二代人,唯独阿普笃慕兄妹躲在葫芦里躲过了这场灾难,并在天神的安排下结为夫妻,繁衍出第三代横眼睛的人拉文.    拉文不仅掌握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而且懂得了很多道理:重视教育、懂得尊卑次序、孝敬父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并遵循各种婚丧嫁娶礼仪。

只有懂得了伦理道德、为人处事和接人待物的规矩,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彝族社会中十分重要。

2.伦理道德思想教化的结果彝族先民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认为伦理道德是可以通过思想教化而习得的,刀不快要磨,人不知要学,牛羊发展不发展在放牧,小孩懂事在教育 ,教导子孙后代要成为一个好的、善的、有道德的人。

彝族古籍里面也详细记述了各种伦理道德礼俗,内容丰富,是彝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玛木特依》教育彝族后代子孙要严格自律、崇尚礼仪、吃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

彝族礼法经》中,也多次指出,对于不遵守伦理道德的人,要视其情况采取措施进行惩罚。

通过对具有伦理道德的言辞、行为进行肯定和认可,对缺乏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可以使积极的行为通过不断地强化得以固定下来。

(二)道德是基于善恶因果报应之必然选择    《彝族礼法经》说:人到百岁时,辞世到地府,善恶的道理,仍然要用的俄察在世间,不讲礼和法,天地不宽容,日月是天目,风雨是地耳,能见会听到。

嘴讲神能闻,心事仙会知,邪念罪恶伴。

若带在身上,在这人间里,能逃避过去,十层地府里,阎罗王面前,躲避不过的,在人世间里,财多人名大,粮多人誉高,到了地府里,行善人名大,心善人名高。

彝族人宣扬善者有善报,恶者有恶报③,语言美、讲话雅、行为正的人,得到好报应。

思想坏、行为丑、语言粗、品德差,必得恶报应④,丑恶的言行必定会受到惩罚。

这些因果报应,不仅表现为阳间的现世报,即使到了阴牢地府神灵也会根据生前的善恶表现来裁定其在阴间的地位和权利。

人们为了生前能够平安顺遂和死后免受各种疾苦的困扰,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彝族人的思想观念里,认为人生在世的时间相比于死后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或者说死后的时间是永久性的,而死后在祖界的地位和权利都是根据人生前的表现进行裁定的,由此产生重死轻生的思想

这种思想与善恶报应思想相互论证,使彝族人为了死后能够拥有永久性地安定幸福的生活,强调现世生活人们要有礼,牲畜要有圈,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他们对伦理道德的尊崇和践行。

(三)彝族思想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标准    彝族先民伦理道德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指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道德原则,教育人们行善莫作恶、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待人真诚、重名誉轻利益等。

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与其他社会存在共性,但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对个人的道德规范要求    彝族特别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对社会个体成员具有极高的道德期许。

诸如:    (1)多行善事    《彝族礼法经》中教育人们心要想善事,手要做善事,身要行善事,并且通过向善者得善终,向恶者得恶报的因果报应,来规劝和引导人们多行善事。

一个人只有多做好事、善事,才能够得到权力、财富和声望,其亡灵才能够在死后顺利回归祖界,得到子孙后代的祭献,不至于做孤魂野鬼。

大理市吊草村的本主庙的墙上镶着两块乡规民约碑:《永远护山碑记》(清咸丰元年,公元 1851年)和《永立戒赌碑文》(清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 年)。

《永远护山碑记》教育人们不要随便乱砍滥伐,要加强保护山林,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永立戒赌碑文》:讲述了赌博的危害,发动乡民一起制止赌博活动。

(2)重义轻利    彝族先民重视名誉轻视物质利益,认为一个好的人、有道德的人,不应一味的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好名誉、好名声。

人在阳间生活的时间比较短暂,而死后在阴间生活比较漫长,甚至是永恒的。

然而阳间分穷富,阴间分善恶,人死后在阴间的生存状况,主要取决于生前的善恶行为和名声好坏。

因此,人生在世,就要重名誉轻利益,不要把钱看重,钱是一日钱;不要把饭看重,饭只管一天;面子不轻看,面子管一生。

(3)吃苦耐劳    自古以来,彝族一直生活在自然条件状况比较恶劣的高山地区,为了维持生计,彝族先民不得不开山垦荒、勤奋刻苦的劳作,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

因此,彝族把吃苦耐劳、热爱劳动作为传统美德来推崇,勤劳是美德,勤劳人之本,劝导种田的农夫,耕作要劳苦,晚睡要早起,干活要处理,穷富由天定,饥饱随自己人穷志不穷,勤奋来更重,人不哄地皮,地皮不哄肚皮。

闲时不偷懒,忙时多流汗。

(4)讲求诚信    彝族人非常讲究诚信,把诚信作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

《玛牧特依》中说君王失信如盗匪,毕摩失信则人祸,人一旦失去诚信就会使自己的整个道德水平沦陷,甚至可能招致各种天灾人祸。

与之相反,诚实处亲人,亲人尊重我;诚实处家族,家族敬重我;诚实处朋友,朋友千百个,如果一个人待人真诚、处事有道,便会赢得周围人的尊重与敬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约束和调整    彝族文献中甚至明确规定了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各种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1)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重视孝悌之义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在彝族社会中同样适用。

彝族先民非常重视和强调对父母的孝敬,认为父恩比天大,母情比海深,人间的事呃,千样万件事,孝顺父和母,是头等大事。

家庭伦理道德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孝敬父母、亲敬舅家、父贤母慧、夫贤妻安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彝族社会中,家庭同样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主要由夫妻双方和未婚子女构成。

一般子女结婚后要与父母分开居住,除了幼子婚后可以继续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继承父母的家产并承担赡养双亲的责任。

按照凉山彝族道德伦理规范要求,子女与父母共同进餐时,要主动请父母上坐,并为父母添饭等。

彝族社会中,如若出现虐待或者遗弃父母的现象,不仅会受到社会的指责,甚至还会遭到严重的惩罚。

对于父母的孝敬包括生孝和死孝两部分,不只是表现在对父母生前的赡养和敬爱,还要在父母死后为之送葬、送灵和祭奠。

在家庭内部,彝族人强调对父母的孝顺和敬爱;在社会中,他们则非常重视家庭、家支和民族之间的和睦。

《玛牧特依》指出,一户团结紧,耕牧有共识,牧业得发展,耕种也丰收;夫妻团结紧,屋内亮堂堂,锅庄闪金光。

夫妻和睦,胜过金银。

(2)个人与亲友、家支之间的关系:贵和    彝族特别强调和睦与团结,这种和睦与团结不仅是在亲友之间,更扩展到整个家支、家族。

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是万事万物兴盛的基石,父母相和子孝顺,弟兄相和家不分。

亲戚相和常来往,朋友相和共金银。

世间只有相和好,任何事情难不了。

弟兄和谐者,行事顺畅畅,吾子不怕人,子孙笑盈盈,社会则发展。

家庭、家支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就会事事顺利;如果不同民族之间也能够和谐相处,国家才会稳定,社会得以发展进步。

彝族非常重视和亲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亲近舅家。

亲敬舅家不仅要求外甥要以自己的言行为舅家争得荣誉,而且还要遵守与舅家的姑表优先婚的习惯法。

《海腮耄启》中描述的这样:讲伦理道德,很尊崇娘舅去舅家提亲,舅家不允口,甥家媒不停舅家银花女嫁给她表哥。

(3)与长辈、师长之间的关系:尊师敬长    彝族先民非常重视教育,无论是知识文化教育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着有丰富的教育经,古彝语称之为理朵苏,如四川地区的《玛穆特依》,云南地区的《彝族礼法经》和贵州地区的《苏巨黎米》。

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对伦理道德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适用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

彝族人非常重视和崇尚各种知识,认为知识是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有了知1对知识的崇尚,彝族先民又产生出对拥有知识的人的尊敬。

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中最有知识的人,强烈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敬重,并且长期奉行尊师敬长的道德原则:路遇长者长辈,须下马侍立;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长房之弟,虽年幼亦尊称为兄,以兄礼待之。

②《裴妥梅尼》中也有相似的道德规范:遇上毕摩时,向他去求教。

老者德最高,更加要尊重。

(4)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水应载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彝族社会中逐渐分化和衍生出诺伙、曲诺、阿加和呷西四个等级。

其中,存在两大统治阶级:诺伙和曲诺,曲诺以下皆为被统治阶级。

统治者作为掌权者和政策的制定者,不仅制定各种有利于维护其自身权利的金科玉律,而且还臆造出各种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尔比尔吉。

由此在思想上麻痹被统治者,以便使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承认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认为水必然就该载舟,从而自觉拥护其统治。

在此基础上,统治者还制定出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指导和约束不同等级之间的社会行为,调整各阶级间的社会关系。

如土司掌官印,黑彝骑骏马,白彝背犁头.《苏巨黎米》中也有如此阐述:作为君长,要有仇叩皮耐的风范,君长的形象,必须保持;作为穆魁臣子,当效法毕余毕德,臣子的职责,必须尽到;作为布摩,当效法始楚乍姆,布摩的职责,必须尽到;作为工匠,当效法阿类阿德,工匠的职责,必须尽到。

3.伦理道德彝族成员社会化的基本准则    彝族伦理道德被尊奉为个人成长的应然目标,通过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目标,被人们生活中去遵循和践行,指导人们调节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对整个彝族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如孝敬父母等彝族家支伦理的主要内容,对于维系家族、家支的延续和团结安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彝族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社会凝聚力。

彝族传统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将彝族社会成员分为: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默认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进而通过尊君敬长的思想,对长幼尊卑的行为模式严格限制,在这种等级制度下的长期统治下,使处于不同等级的彝族人按照相应的行为模式行事而不至于发生越轨行为,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维护现有的等级秩序,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同时,传统伦理道德通过各种价值规范,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化为个人自身精神与肉体的矛盾,成功消解了人与社会的冲突,维持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平衡。

彝族礼法经》中强调彝族的理朵苏,既是礼,又是法,人们只能遵从,不许怀疑,不许辩论若有违者,轻则受训、挨罚;重则受刑,甚至处于极刑。

②在彝族古代社会中,如果有人触犯或者违背伦理道德规范,不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还会遭受相应的惩罚甚至是严酷的刑罚。

但是,道德的约束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道德是依靠内在的自我约束或者受到舆论力量的驱使而起作用的,对人们的行为干预范围虽然比法律广泛,但是其约效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四、治国安邦思想    据史料记载,彝族先民约在公元前 2 世纪就已呈现出阶级分化,并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凉山彝族仍然保留着奴隶制度。

不同阶级之间界限森严、矛盾重重,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不同阶级都对社会控制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形成了独具彝族特色的政治控制思想和独特的政治制度。

(一)彝族古代社会政治权力体系    彝族古代社会政治权力的运行和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鬼主制阶段,社会控制思想表现为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彝族人1它,定期为其举行仪式并用食物进行祭献,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其中,在各种仪式中担任主持祭祀活动的祭司又被人们称为鬼主.《新唐书南传》就有相关的记载:夷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

每岁户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

①正是由于崇尚鬼神,彝民爱屋及乌把主持祭祀活动的祭司称为鬼主,每年由鬼主主持,在家中杀牛宰羊设灵牌对鬼神进行祭拜。

鬼主在当时的彝族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深受彝族人民的尊崇,甚至享有兹来毕不起的特权.    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鬼主由原来单纯的主持祭祀,逐渐运用手中的宗教权力来进行政治上的社会控制,并攫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期望通过神权的力量实现社会的控制。

从此,鬼主便身兼政治和宗教两种权力于一身,并由此演化形成一套政教合一的鬼主制度。

据记载东爨乌蛮大部落则有大鬼主

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

一切信使鬼巫,用相制服。

②根据统治部落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寡,鬼主又可以分为大鬼主和小鬼主

鬼主一般是部落内部成员所推选出来的,小鬼主进一步推选产生部落的大鬼主

南方诸蛮之大者,莫如大云南,其次小云南,次乌蒙,次罗氏鬼国。

其他小国,或千百家为一聚,或二三百家为一族,不相臣属,皆不足数。

③由此可见,大云南(大理国)、小云南(今云南祥云县)、乌蒙、罗氏鬼国在当时属于比较大的政治集团,且都实行鬼主制度。

鬼主又被称为耆老,其职位是可以世袭的,不仅是父死子继,而且还可以兄终弟继.通过这一职位的世袭,由此获得相应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

鬼主制度最显着、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政权与神权合二为一。

部落首领鬼主不仅要在宗教事务中担任重要职务,而且还直接参与部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利用宗教的权威,掌握政治和军事大权,从而进行各种社会控制。

在此之下,又形成了祖、布、摩三位一体的权利运作模式,具体承担祖号令、布祭祀、摩行权的职务。

同时,部族首领凭借其手中的政治权利,大力推行和普及宗教文化和宗教教育,使彝族传统宗教逐渐被彝族民众了解和接受,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

统治阶级利用毕摩宗教宣扬其扭曲的政治伦理,蒙骗被统治阶级:一切贫困的根源是由于神灵没有保佑甚至是阻碍了发展所导致的。

因此,为了社会能够发展,人们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被统治阶级应该放弃反抗,加强对神灵的祭祀和祈祷。

这样,统治阶级便借助神权对民众加强思想上的政治控制,从而实现维护自身统治秩序的目的。

另外,奴隶主阶级利用集体祭祀这种集体聚会机会处理各种公共事务,如调节家支之间的矛盾纠纷,处理违反习惯法的成员等。

第二个阶段,主要实施土司制度,土官和土目掌握着实际的政治权利。

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对彝族地区一直采取羁縻的政策,不直接参与彝族地区的政治控制,只是通过和亲或封爵等方式加强与彝族地区的统治者的联系,承认并保证彝族地区政治权力的自治和独立性。

据史书记载,唐王朝曾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允许并帮助其建立南诏政权。

元明时期,彝族传统宗教政教合一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彝族传统宗教逐渐从政治中分化出来,但毕摩教仍然是彝族普遍信仰和接受的宗教。

元朝统治者为了建立统一的政权国家,开始向西南地区扩张,灭掉大理国,将彝族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从此,彝族地方政权结束了自治和独立状态。

元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将彝族地区划分为不同的行省,行省之下又设路、府、州、县等政治机构,实行土司制度,通过各级土官实现并加强对彝族地区间接的政治控制。

这一时期的彝族地区,虽然已经出现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但大部分彝族地区仍然处于奴隶制度统治之下。

土司制度统治之下,土官为向元朝中央缴纳赋税,采取横征暴敛的形式征收并克扣赋税,导致广大彝族农民生活极为贫困,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并引发了彝族基层民众的大规模反抗斗争。

第三个阶段,实施改土归流制度,由流官接替土官直接进行政治控制。

明代以后,经济制度逐渐从领主制改为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的变化导致政治制度也随之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改土归流,中央王朝在彝族地区设置流官取代之前的土司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彝族地区的统治。

但这种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清朝,土司政权才完全被流官政权所替代,清朝政府指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至此,彝族政权才正式纳入到统一的国家政权体系之内。

地主制度替代领主制度,虽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对于生活在基层的广大彝族人民来说,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地主制度仍然是剥削制度,甚至更加残酷。

再次激起彝族先民为反抗剥削和压迫,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二)治国安邦是彝族古代政治控制的目标和追求    彝族社会成员,尤其是被统治阶级,在现世生活中深受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生活状况疾苦。

由此开始思考如何实现邦安国治的愿望和诉求,并构造出一个祖先灵魂所生活的乐土——祖界。

大山翠茵茵,树花亮晃晃,栗树红彤彤,麻栗树似伞,梨树花烂漫,雀鸟叫喳喳,獐麂顺山跑。

右边看一眼,右边有水塘,水波轻荡漾,白鱼尾尾长,红鱼把嘴露,此处宜放鸭,附近可养鸡,挑水很方便,还有好菜园。

左边看一眼,左边是旱地,旱地平坦坦,还有包谷地,麦田在近旁。

门前看一眼,水田水汪汪,养鱼有鱼塘,大田平展展,小田弯又长,宜种白米谷。

也可种红谷,糯谷也适栽,还有香稻田,水口清水流,水声潺潺响。

看了还想看,屋外再看看,大坝平坦坦,小坝长又长。

青草绿茵茵,还有放牧场,这里放牛羊。

人间想天堂,阴间有天堂,人间想金银,阴间有金银。

人间想绸缎,阴间有绸缎。

人间想粮食,阴间粮满仓。

人间想牲畜,阴间牛羊多。

①这是彝族人理想的祖灵世界,在这里人们生活富足、关系融洽。

彝族民众根据现实社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将祖界进行加工和重塑,人世间所缺少的粮食、牲畜、绸缎和金银等,在祖界都是应有尽有。

美好的祖灵世界呈现出的就是彝族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正是现实生活中的贫瘠和匮乏,才激起人们对丰饶富足生活的渴望,引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生活秩序的思考。

但是在祖界这块净土仍然和阳间生活一样,也存在一定的等级秩序。

彝族人肯定现有的社会阶级分化,希望社会稳定、秩序井然,于是将现实的社会秩序也移植到祖灵世界中,认为阴间祖先归祖先,毕摩归毕祖,匠人鬼匠祖,仆人归仆祖,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在此基础上,为了协调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对各阶级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保证阶级之间的和谐和稳定,从而达到邦安国治的政治状态。

祖灵世界其实反映的是人们在对现实生活思考的基础上,所希望和祈求达到的生活状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和憧憬。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