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设的三维形态策略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它的“难”除了在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外,还在于没有稳定的专任教师。指导老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更是阻碍学科和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综合实践;科组建设;组织形态;教研形态;文化形态

科组学校最基本的教研组织,是学校教育思想下行最底层更是最有效的执行组织,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平台。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新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却没有专任的教师,指导老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制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部分学校的不重视,教师选任的临时性、变动性和应景性使教师缺乏开展校本教研的平台,专业发展受限。因此,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将从组织形式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执行机构,才能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规范、有效实施。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分别从组织形态教研形态文化形态三维构建策略论述如何建设优质高效的综合实践科组

第一维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组织形态建设的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操作形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合作性特点。只凭教师单一化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最为有效的处理方法。建设强有力的组织是科组发展的前提需要:科组教师学习研究有关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的有关机构,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进而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最基本单元。完善的科组机制不能一蹴而就,需结合学校规模、师资队伍情况探寻科组建制的方式和策略。

1. 成立组织机构,合理设置教研组织。

课程的普及必须依托行政的推动才能事半功倍,综合实践科作为新兴的课程,由于其指导教师专职与兼职并存的现状,并且以兼职教师居多等实际情况,必然有别于语、数、英等学科组的建设。因此学校必须以校长、教导处为牵头成立组织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教研组。

2. 严格选聘组长,发挥学科管理职能。

教研组长是学科教研和管理的带头人和责任人,其作用的发挥会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水平,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教研组长的选聘工作。科组组长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领域的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要有准确的课程理解,要有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践性知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有良好的课程策划能力和组织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3.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教研工作秩序。

制度是让科组运作常规化、制度化的保障,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应明确教研活动要求和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不停改进和完善教研组工作制度,并逐步将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业绩与绩效和各级评比挂勾,实现以制度驱动课程实验,以制度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同时,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档案,由专人管理,让活动开展得更规范,更有步骤。

4. 倡导教研创新,摸索特色教研模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逐步进入常态化,教研组要针对自身实际,不停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教研策略,创新教研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教研组及校际间的教研合作群体,形成区域内的教研合作收集,并与业务上级相关部门接轨,真正建立起上下连通的教研收集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大教研观念。

第二维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教研形态建设的策略。

架构起科组的框架后,继而进行科组教研形态这一维度建设,则可以充分发挥科组的作用:以专业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不断创新推动组织建设,让教研活动的价值追求成为教研团队的动力,以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宿感吸引广大学科教师在这个学术团体中交流和成长。让科组成为学科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成为教师交流、共享教研成果的平台;成为学科教学整体推进的有力助手。

1. 搭建学习平台,开展丰富的校本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要想胜任此门课程,必须对该课程有全面的了解。为此,学校要充分发挥科组教研功能: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与评价》等相关资料,领会课程精神内涵。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骨干教师来校进行系列培训讲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组织教师深入进行教学研究。

2. 落实常规教研,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单位——教研组,它的基本责任是组织学科的教学研究,将常规教研落到实处。因此,教研组要严格按照课程要求和学校的常规要求,加强对活动选题、活动开展、实践指导、反思建构等各环节的学习、培训、研讨等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实时发现、反馈、勘正活动教研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做法和成功经验,保证课程实施、教研工作的正常运转。

3. 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组织学科组教师学习用科研方法研究和处理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研,踊跃承担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制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改和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确立切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求的研究课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课程实施和改革中摸索。

4. 建立评价体系,激发科组的发展活力。

学校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及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引导师生学会实践与反思,学会发现自我与欣赏他人。学校通过科组开展的各项课程评价活动,开展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及时收集、整理课程实施的有关资料,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三维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文化形态建设的策略。

教研文化教研组及教研组成员的活动及其成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凝结的结果。它主要涉及精神、物质、制度、价值观、行为等层面的内容。科组文化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形态的建设,可以组建科组的框架;教研形态的建设可以保证科组快速运行;然而,要让科组集体飞跃发展,这任务就必然落到科组文化形态建设上。

1. 建立共同愿景,激励组员的积极性。

教研组愿景是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价值观与具体体现。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性的情况下,了解教师个人发展愿景,教研组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共同发展愿景。这个愿景的提出符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极大地调动教师投入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2. 转变活动方式,提高文化的影响力。

教研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传统的散状思维、点状思维向结构性思维和关系性思维转变。教研活动往往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只是得到片断式的发展,显得残缺不全。综合实践课程是问题的课程,让教师们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就会更多地向时空跨度和内容广度、深度等方面转化和发展,让问题文化成为科组文化。这样,就强化和扩大了教研文化的影响力。

3. 提高教师意识,夯实文化的基石。

教研文化培育的着力点是每位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的改变。要真正实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一条重要的策略就是让教师主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入到沉静思考的层面,逐步体会和承受内外冲突过程中的变革的压力,从而体悟新型教研文化的意义,在行为的改变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文化更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共生。

综合实践科组作为新课改的亮点工程,它只有通过组织形态教研形态文化形态三个维度的建设,才能迅速建构起来,并且迅猛发展,推动学校的前行。

■参考文献。

[1]邹立波.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设:目标、建制与职能[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24).

[2]潘东良.教研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与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1).

0 次访问